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学设计·详案)

编号ID:3000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9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但文体有所不同。鲁迅先生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围绕童年的保姆阿长记叙了多件琐事,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全文先抑后扬,语调幽默。孙犁先生在小说《山地回忆》中通过第一人称回忆的笔法,扣住一个小物件——一双袜子展开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的环境中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来的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台阶》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卖油翁》是古代笔记小说,欧阳修讲述了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小故事,主要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技艺与感悟,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小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同时也可充分领略叙事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
本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意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本单元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圈点、批注、做笔记” 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和做笔记的方法,反复阅读经典作品,学会从不同侧重点由易到难地把握名著。
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写景诗、思乡诗,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生活态度及情感。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加强诵读训练,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特点。通过品读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欣赏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细节,用细节表达情感。可以开展“小人物”故事会,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或组织学生搜集近期平凡小事,发掘故事中平凡人的人格魅力。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10.阿长与《山海经》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感情真挚、富有哲理的语言。
2.掌握诵读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诵读训练。在诵读中理解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品格。
3.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特点。
4.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加强对文本细节的揣摩。
5.学习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6.学习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7.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和做笔记的方法,反复阅读经典作品。
11. 山地回忆 2
12.*台阶 1
13.卖油翁 1
写作 抓住细节 2
名著
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批注、做笔记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10  阿长与《山海经》

◎文化自信:培养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回忆
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难点)
◎审美创造: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重点)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好学案》第10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分析、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
师: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多次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提到她。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回顾已学课文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其快速进入情境;然后简单介绍阿长对作者的重要影响,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解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文章题目,从这个文章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文章内容的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  获得的信息:(1)中心人物是阿长;(2)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疑问:阿长,从名字看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山海经》是一本古书,这两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信息和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2.积累生字词。
学习课文具体内容之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
建议:(1)易错生字词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全班学生集中订正;(2)可结合本课“字词清单”栏目完成订正改错,全班集中学习并积累。
3.分析情感态度。
(1)本文饱含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文中含有许多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对文中阿长的言行进行点评。

(1)浏览全文,勾画出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2)用旁批的方式点评阿长的言行。
(旁批提示: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关阿长的具体事情,从中分析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①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②分析示例:
段落 相关事件概括 (阿长的)形象或性格特征
3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粗俗(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 粗俗、饶舌多事、率性
6 懂得许多规矩
迷信却真诚、纯朴、善良
11 正月初一让“我”吃福橘
12 教给“我”很多麻烦的礼节
13 讲“长毛”进城 愚昧无知而又纯朴可笑

16 讲“长毛”守城
18 谋害了“我”的隐鼠
24 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 善良、热心,对“我”关心、爱护
30 长妈妈辞了这人世
(2)通过上面的阅读和分析,你认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于她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
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3)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尝试梳理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第3—18段):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5段):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12段):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3—18段):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第三部分(第19—31段):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注重生字词的积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梳理文章内容;注重梳理学生分析情感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总结存储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串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设计意图】
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概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1.研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相关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让学生在了解《山海经》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第2课时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体会作者反差笔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一、回顾总结设疑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上,其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使“我”对阿长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那么,为什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会让“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细节,探讨究竟。
二、细读品析情感
文章第25、26段说,“我”得到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时感到“震悚”,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了”,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那么在这之前,“我”是如何看待阿长的呢?我们一起来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情感态度。
1.诵读指导示例。
诵读指导:注意区分叙述语气和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我”对阿长的态度。抓住关键句、关键段落,深入体味叙述人以及文中人物的不同心态。

示例:朗读第1、2段,从称呼上体会阿长的身份地位以及“我”对她的态度。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分析:“阿妈”读来很亲切,“阿长”则读来略带生气。“阿妈”是尊重的称呼,是褒;称“阿长”则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厌恶,是贬。

2.小组接龙,分节朗读第3—18段,讨论相关问题。

分节朗读第3—18段,揣摩叙述语气和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我”对阿长的态度,讨论相关问题。
(1)朗读第3—5段,从原文中找出“我”对阿长的态度,并根据作者对阿长的言行描写,分析“我”的态度缘何而起。
(2)朗读第6—12段,勾画体现两人情绪反差的语句。
讨论:阿长与“我”看待祈福的态度有哪些不同?你是否也认为阿长行为“古怪”?
(3)朗读第13—18段,勾画表现“我”对阿长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
讨论:“我”对阿长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学生朗读,互相评价;②在朗读中分析“我”对阿长的态度;③讨论、交流以上问题)
预设(1)我对阿长的态度:
第3段中“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
“我”的态度的起因: “常喜欢切切察察”“又不许我走动”“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2)阿长与“我”看待祈福的态度(体现两人情绪反差的语句):
阿长——郑重叮嘱:“‘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热切期盼:“‘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粗鲁的举动:“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我”——莫名其妙:“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不以为然:“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懵懂不满:“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
(点评: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有趣的戏剧效果。用儿童的视角描述阿长的古怪行为,用成年的心理体会阿长的真诚、纯朴与善良)
不认为阿长行为“古怪”。阿长虽然没文化,言行粗俗,却在封建礼教的长期浸染中,“懂得许多规矩”。在成年鲁迅的回忆中,没有文化的阿长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也展现出真诚、纯朴、善良的天性,她对生活怀有期待又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对小主人的祝福诚心诚意。所以说阿长的行为并不古怪,而是出于真心的关爱。
(3)“我”对阿长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完全消失”“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对阿长转变态度的原因:“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点评:“谋害”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课文中还有这样用夸张手法运用词语产生幽默效果的语句,大家可以在诵读中细心揣摩)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势。
3.集体朗读第19—29段,勾画出表达“我”的情感的句子,讨论相关问题。

回顾本节课开头讨论的问题,再次说说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悚”?对比前文阿长的言行以及“我”的态度,你对阿长这个人有哪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勾画、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预设  “我”感到“震悚”的原因:
(1)“我”感到“震悚”是因为“我”之前太想得到这本书了。课文第21段说“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2)真正让“我”“震悚”的原因是《山海经》是阿长送的。课文第26段说“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狭小,只能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故乡》)。以前读的书又都是“制艺和试帖诗”,还有其他作品里提到的《鉴略》等,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书。所以得到《山海经》时的感觉会不一样。
对比前文阿长的言行以及“我”的态度:阿长丝毫不计较“我”先前的各种轻慢态度以及很不礼貌地“当面叫她阿长”,而是真心实意记挂着“我”的渴慕,竟在告假的四五天中,一声不响地去寻书买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高亢喜悦的声音与前文“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遥相呼应,洋溢着同样的快乐和诚挚的爱,而“我”接过阿长买来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激动不已,由此彻底改变了对阿长的态度,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再次产生“新的敬意”。至此,阿长前文中的粗俗形象被彻底颠覆,先抑后扬的手法,让此刻“穿着新的蓝布衫”的阿长形象光彩照人、鲜活可爱!
教师小结:正是阿长这种善良、纯朴的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阿长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深入研读,从细节入手,以具体的语言为突破口,理解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和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的审视角度,教会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方法,落实教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三、研读升华情感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会叫错为“三哼经”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利用告假回家的时间为“我”买来了心心念念的书,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以至于阿长辞世大约三十年了,“我”仍然怀念她。
全班齐读第30、31段,讨论相关问题。

(1)从这两段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2)读完这两段,结合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学生齐读,讨论后作答)
预设 (1)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思绪从三十年前切回现实,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最后,作者以深情的祝祷,照应童年懵懂的祈福,并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2)作者写阿长的原因: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教师小结: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阿长的全部情思,也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朗读切入,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同情、祝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四、总结练习
1.教师总结。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到睡相粗俗;从“懂得许多规矩”,特别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再到“谋害”隐鼠,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阿长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而文章末尾,作者饱含深情地祝祷,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
2.课外练笔。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优缺点?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之后,教师总结提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普通人的闪光点,发现人性美,并进行课外练笔,在实践中巩固技能,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篇传统经典的教读课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情感认同的角度,以情感线索为突破口,以诵读方式走进文本,让学生在直观的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的变化,探究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了双线并行的设计——在逐层解读文本的同时,指导阅读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技能。此外,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涉及诵读内容较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条件允许,可以将第2课时分解为两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诵读课文,为学习阅读技能和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素养提升
1.把握文章中欲扬先抑的手法及作用
首先要能准确判断文章是否用了这种手法。欲扬先抑往往是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变化自然。运用这种手法,能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之势,造成鲜明对比,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同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2.简笔与繁笔的反差
简笔:作者开篇仅用一句“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便以一种“先前阔”的自嘲口吻,交代了“阿长”的身份: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
繁笔:与简洁的身份介绍相反的是,作者介绍阿长的称谓颇费了一番笔墨。
鲁迅先生颇费笔墨介绍“阿长”之名,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文化常识
1.新年吃福橘祈福的由来及其寓意
福橘,以福建郊区、闽清为主要产地。明代就很有名气,当时称朱橘。因为它以福字命名,橘又与吉同音,故备受青睐。旧时福州风俗,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开门在门外放几个福橘,任小孩拣去,象征开门大吉。旧时,江浙民间有在正月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2.制艺和试帖诗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称为制义,又称制艺、时文、八比文。清初科举,沿袭了明代的制度,以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开始,乡试第二场经文之外,也加一首试帖诗。八股文和试帖诗是否合格,成为乡试、会试能否被录取的关键。此外,童试、岁试、科试、复试以至殿试之后的朝考,都要用八股文和试帖诗。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