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带上她的眼睛
◎文化自信:品味我国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品,感受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重点、难点)
◎审美创造:体会科幻小说中科学与想象相结合的魅力,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4课预习部分。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师: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看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电视剧《三体》,其中超前的科学幻想十分吸引人。它们都是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说到《流浪地球》和《三体》这两篇科幻小说,就一定要了解它们的作者——刘慈欣。
刘慈欣,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其主要作品有《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等。2015年,他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2.导入新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一起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3.介绍文体。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并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由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刘慈欣,并初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浏览课文,理清情节
1.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师:《带上她的眼睛》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请同学们带着课文旁批的问题和屏显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人公是谁?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并批注,交流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预设 (1)小说中的人物有:“我”、她(小姑娘)和主任;主要人物是“我”和她(小姑娘);主人公是她(小姑娘)——“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2)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我”是小说的叙事者,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小说以“我”的经历见闻(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小说主要讲的是“我”带着一位因事故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领航员小姑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度假的故事。
2.理清情节,梳理结构层次。
师: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梳理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内容并批注,交流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中间补叙了“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的情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小姑娘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第6-24段):发展。“我”带着小姑娘的“眼睛”来到她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第25-45段):高潮、结局。“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 “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46、47段):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着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提取、整合重要信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促使学生养成不分心、不走神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自主研读,品析写法
师: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也在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悬念、伏笔和照应。
预设:
悬念:“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要带“眼睛”?谁的“眼睛”?直到“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的补叙,读者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交流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悬念:“我问她想去哪里。”“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设置悬念,“她”为何如此慎重和期待?这次旅行对她有何特殊意义?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设置悬念,她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照应:“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读者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浏览时关注课文行文的特点,自主探索,体会本文构思的妙处。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师:将本文和科学纪实性作品《“蛟龙”探海》进行对比阅读,想想科学纪实性作品和科学幻想小说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预设
(1)科学纪实性作品,必须保证事实的客观与科学,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始、发展、经过、结果等都应是真实的。而科学幻想小说,则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以唤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去“异想天开”。虽然科幻小说需要丰富的想象,但是在故事情节乃至细节方面,仍然应该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真实生活。
(2)科学纪实性作品语言表述应科学、严谨、精准,科学幻想小说多是根据科学常识进行的联想与想象基础上的虚构。
2.拓展延伸。
(1)仿照《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的写法,写一篇科幻小说。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简明,至少在一处运用伏笔。
(2)课外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如刘慈欣的《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幻小说的特点,在读写勾联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存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科学研究是伟大的,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更是伟大的,那些为了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甚至献出生命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要学习这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带上她的眼睛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本教学设计侧重于学法引导,注重训练浏览的阅读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从作者导入到情节梳理,再到写法品析与比较阅读,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精妙构思与科幻特色。此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背景链接
刘慈欣长期关注科幻并尝试写作,他的创作风格多次变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定型,并开始赢得读者的喝彩。他认为科幻小说应以创意见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创作了《带上她的眼睛》。原文发表在1999年《科幻世界》第10期上,他凭借该文获得1999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课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而成。
素养提升
刘慈欣科幻小说所具有的文学价值
关于刘慈欣科幻小说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吴岩的《科幻应该这样读》做了很好的说明:
首先,在叙事特征上,刘慈欣承袭了古典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在人物方面,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在情感线索方面,刘慈欣与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主要区别是,他很少将男女关系置于情感的中心位置(虽然他的男女情感写得细腻而成熟)。……在他的作品中,科学的诗意永远是一种基本情调。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和小姑娘这两个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我”与“她”(小姑娘)。“我”是小说的叙事者,也是小说中“行动着”的人,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我”的性格既有开朗热情的一面,也有灰色伤感的另一面,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使“我”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小姑娘作为地航飞船的领航员,身处险境而不惊恐,不慌乱,还不告诉“我”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倾诉自己的郁闷,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坚守岗位,不仅表现出勇敢、乐观、坚韧的品质,更带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文学知识
刘慈欣的主要科幻作品
刘慈欣的主要科幻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以及18篇短篇小说。其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荣获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小说金奖,2013年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文学推上了世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