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一年级下册

13 要下雨了(教案)

编号ID:134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7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13 要下雨了
教学目标 1.认识“要、腰”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字音;会写“这、看”等6个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要、腰”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字音;会写“这、看”等6个字。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朗读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天气预报播报视频)学生观看后交流生活中其他获知天气预报的方式。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校广播站正在招聘天气预报员。下面是某天的天气情况,请你来应聘吧!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进行点评,点评指向能否说清天气情况。
天气:晴         温度:10℃~18℃
风力:偏北风三级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出示插图)教师引说:看,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让我们快去读一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指导。
(1)给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边读课文,边圈出文中的生字以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桌、小组交流,力求能正确拼读每个生字。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重点指导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主拼读、合作读。
(2)读准多音字“空”的字音。
(3)识记字形。
①偏旁归类识记——沉、呀、呢、吗、吧、消。
“沉、消”都含有三点水,引导学生关注含有三点水的字多与水有关;再联系生活识记。 “呀、呢、吗、吧”都含有口字旁。
②字理识记——闷、息。
“闷”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外围很像一扇门,一颗心被关闭在门内,所以很憋闷。“闷”在本文中读“mēn”,指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可组词“闷热”。
“息”是一个象形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心脏所在的胸部。“息”的金文字形中,“自”代表鼻子,“心”代表胸,表示以心为鼻进行呼吸,引申义为呼吸时进出的气。
③加一加识记——腰、呀、忙、吗、吧、消。
“腰、呀、忙、吗、吧、消”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记忆。
4.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巩固生字。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出示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顺及笔画。
2.指导分类书写。
(1)“问、加”都含有“口”。“问”的“口”在中间,偏左下,稍扁;“加”的“口”在右边,“口”略大,位置居中。
(2)加:“口”起笔比力”的横折钩略低,左右两部分不宜太开。
3.学生认真观察会写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后描红、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师生评价,学生再练写。
四、整体感知,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重点关注自己做记号的地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小白兔遇到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自然段?小白兔对它们说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回答的?最后下雨了吗?
3.分小组合作交流,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导读好含语气词的问句和感叹句。
第1、2句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读出疑问的语气,第3、5句中的“呢、吧”要读得轻、短,第4句要读出关心、劝说的语气。
(2)分角色读好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
②创设情境,进行小组分角色朗读练习,让四人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朗读。然后组内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③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观看插图、联系有关词语,想象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再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回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游戏:当当小白兔,比一比谁先回家。
(1)(出示课后第3题图文)学生看图读词语,再互相交流。
(2)各小组推荐代表参赛,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准确。
2.师生互动,巩固旧知。
(1)出示字卡,教师打乱顺序后抽取字卡,学生抢读并用熟字组词,其他学生默写出词语,同桌互评互纠,订正后再练写。
(2)教师出示口字旁,指名说一说带有口字旁的语气词,并用这些语气词说句子。
3.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当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时,我们知道要下雨了。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又是从哪里知道要下雨了呢?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一找本自然段中表示动作的词或短语。(弯着腰、割草、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①学生读一读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或短语,并做一做动作。
②在小白兔的动作中,有两个相反的动作,你能找出来吗?(弯——直。)
③(课件出示天空乌云密布的图片)帮助理解“阴沉沉”。(指天色阴暗。)提问:看到这阴沉沉的天气,你想到了什么?(要下雨了。)
(2)学生齐读、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
2.学习第2、3自然段——燕子低飞。
(1)走进故事情境,朗读对话。
①小白兔是怎么说的?谁能当当小白兔来读一读?指名试读后,教师带上动作范读。
②看插图,观察小白兔的动作,读好“大声喊”“呀”,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读燕子的话,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2)燕子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平时飞得高,现在飞得低。)思考: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呢?
①理解“潮湿”:两个字都是三点水,说明这个词与水有关。再联系生活想想:阴雨天的时候,哪些地方有小水珠?(随机出示相关图片:瓷砖上冒“汗”、在车玻璃上写字、地板湿滑等)
②(出示燕子的话)将句子分成几个短句,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给排排队,并说说这样排的理由。
③创设交际情境,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燕子低飞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对话。
3.学习第4~6自然段——鱼游水面。
(1)学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注意读好对话。
①(出示句子:是要下雨了吗?)学生齐读这句话,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白兔对小燕子说的话半信半疑。)
②指名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后师生评议。
(2)(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讨论: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
·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
·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3)看插图,小白兔看到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说了些什么?(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从连续两个“小鱼”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白兔急切地想知道小鱼全都游到水面上来的原因。)
朗读指导:看到小鱼跟平时不一样,全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白兔奇怪极了,急切地想知道原因,因此,小白兔的话读得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
(4)思考:小鱼是怎么说的呢?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小鱼说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小鱼生活在水里,要下雨了,水中的空气少,小鱼在水下觉得很闷,所以要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5)情境体验,理解“闷得很”:学生假想自己是一条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直到感觉难受的时候伸直身子,张开嘴透透气。
朗读指导:小鱼的话要读出友好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对小白兔的关心。
(6)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同桌、男女生对读)
4.学习第7自然段——蚂蚁搬家。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时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快要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并告诉蚂蚁要下雨了。)
(2)小白兔是怎样告诉蚂蚁要下雨的消息的?你能说一说吗?
(3)指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蚂蚁搬东西的原因。
(4)齐读第7自然段。
5.学习第8、9自然段。
(1)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是怎么做的?(一边跑一边喊。)教师指名做一做,读一读,明白“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2)齐读第9自然段。“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真的”要加强语气读。
6.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再指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表演课本剧:四人一组进行课本剧练习,然后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2.教师小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收集身边的小动物在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请大人一起帮助记录下来。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词语教学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窄,理解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联系生活、做动作等方式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帮助学生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本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