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习惯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故事,告诉学生要从小学习承担责任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的要点,一是学会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可以先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再带着感情去朗读。本单元还要关注长课文的教学。如《动物王国开大会》,教学时可利用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梳理、读懂课文,再引导学生体验角色,读好对话。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识字 文具的家 本课通过妈妈与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认识13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6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联系生活经验,读好对话。 2课时
一分钟 本课讲述了小学生元元“贪睡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事,让学生学习管理时间。 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7个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意;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 2课时
动物王国开大会 本课写的是狗熊通知大家开会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发布通知时要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 认识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7个字;读好角色对话,了解发布通知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几个要素说清楚。 2课时
小猴子
下山 本课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先去掰玉米,再去摘桃子、摘西瓜,最后去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 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7个字;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明白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七 识字
加油站 本部分围绕“卫生间”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所编排了10个常用词语,认识8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巾、洗”2个字。
认识8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巾、洗”2个字。发现反犬旁、鸟字边、虫字旁所代表的含义,复习巩固形声字形旁表义的规律;展开想象,能选择几个词语说几句话;学习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的笔顺书写规则,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朗读并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能认真听故事,听明白故事内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做到声音响亮;和大人一起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巩固已学的生字,了解“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3课时
字词句
运用 本部分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带有“犭”“鸟”“虫”这些偏旁的字,了解偏旁表义的作用。二是展开想象选词说话。
书写提示 本部分要求书写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结构的汉字。
日积月累 本部分要求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能认真听故事,听明白故事内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做到声音响亮。
和大人一起读 读《狐狸和乌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文
14 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具、铅”等13个生字和皿字底1个偏旁;会写“笔、知”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具、铅”等13个生字和皿字底1个偏旁;会写“笔、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互说,导入新课。
教师引说:同学们,请打开你们的文具盒,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铅笔、橡皮、转笔刀、尺子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2.揭示课题。
(1)教师引说:我们都有家,文具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里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随题识字:学习生字“具”。
①指名读、齐读,知道“具”的韵母是“ü”不是“u”。
②比一比识记字形:具——真(里面都是三横);再组词巩固:文具、工具、玩具。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一想:文具的家在哪里?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借助拼音读课文,圈出课后生字,把字音读准确。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合作交流,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1)学生开火车认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后学生自告奋勇当小老师领读。
正音:“此、仔、所”是平舌音,“查”是翘舌音;“平”是后鼻音,“铅、新、检、伴”是前鼻音。
(2)字形识记。(要充分利用学过的偏旁、熟字来识记)
①形近字比较:具——真 铅——沿 检——捡 平——伞
此——些 仔——子 伙——火 伴——半
认识新偏旁皿字底(皿):合+皿=盒。
②创设语境识记。
◇我不知道将新文具盒丢哪儿了。
◇新来的所长说,她每天锁门前都要仔细检查门窗。
③猜字谜识记、加一加或减一减识记。
4.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巩固生字,了解字义。
5.学生通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纠,教师巡视,随机正音。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出示写有会写字的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课件出示会写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边指导边示范,引导学生注意笔顺、笔画及占格位置,学生书空。
笔 上窄下宽。第二、五笔是短横,不要写成点。
知 左长右短。“矢”上横短、下横长,点画宜短。“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稍靠下安放。
道 “首”上横长,宜窄;“辶”平捺要长,托住被包部分。
放 左窄右宽。右部捺舒展。
平 点和撇的方向朝里,第五笔竖长且直,写在竖中线上。
安 “宀”上点居中,横钩长短适中;“女”两撇平行,间距适中,横画宜长;上下中心对齐。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随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5.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说说哪些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不好,需要注意些什么。
6.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出示两幅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图中都有谁?人物表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她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再开火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贝贝为什么每天都弄丢文具?后来她还每天弄丢文具吗?
4.(课件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和同桌交流上完本节课的收获,再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平平安安”的意思。
3.学会整理自己的文具,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出示写有6个会写字的卡片,教师任意抽取卡片,学生抢读并组词,其余学生写出该词语,同桌互评互纠。然后指名选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2.小组分段接力朗读课文,再指名读、齐读。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图文结合,品读课文
1.结合插图一,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插图一,思考:
①图上画的是谁的家?书桌上怎么样?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
②书桌上乱七八糟的,说明贝贝做了什么?妈妈和贝贝的神情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第1~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贝贝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②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独句成段,句子结构相似,富有节奏感,朗读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标点,读好节奏。还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只、一次、一回”和句末的助词“了”,读好句子,初步体会贝贝是一个粗心的孩子。
③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妈妈为什么会吃惊会生气呢?师生互说。
生1: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橡皮。
生2:贝贝天天丢东西,总是丢三落四。
师:你一回到家就干什么?(指名说)刚才这几个同学用“一……就……”这个关联词来说话,句中有了这个词,就有了“立刻、马上”的意思。谁还会说一说?(指名说)
④妈妈说了什么?妈妈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⑤贝贝是怎么回答的?贝贝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指名读)
⑥指名分角色朗读妈妈和贝贝的话。
⑦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步,圈出描写贝贝说话时表情的文字“眨着一双大眼睛”,再观察插图,加上贝贝的动作、表情,读好贝贝说的“我也不知道”这句话。第二步,观察插图中妈妈的表情(睁大了眼睛,张着嘴巴,很吃惊的样子),学生模仿插图中人物表情,练习朗读“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这句话。第三步,通过反问,质疑:妈妈为什么那么吃惊呢?妈妈为什么还有些生气呢?引导学生关注妈妈话中“天天”这个词语,贝贝每天都把文具弄丢,难怪妈妈要吃惊、要生气,让学生感受到妈妈的心情,从而读出“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这句话中带有吃惊、责备的语气。
⑧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贝贝是个怎样的孩子?(不爱惜文具,不会保管文具,粗心。)
2.结合插图二,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插图二,插图对应的是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说明判断的理由。
①自由学习后和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②妈妈亲切地抚摸着贝贝的头,跟贝贝说话。妈妈说了什么?谁来当贝贝的妈妈,读读这段话?(读出妈妈耐心教育贝贝时关切、慈爱的语气)
③“平平安安”是什么意思?(安全,没有发生事故。)以前,贝贝的铅笔、橡皮是不是平平安安的呢?(不是,贝贝总是把它们弄丢,它们没有平平安安地回到家。)
(2)思考:贝贝给文具找到家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3)(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
①学生齐读这句话。
②把这句话换种说法:贝贝想起来了,这些文具的家就是 。
小结:我们通过图文结合,读懂了第4、5自然段,知道贝贝在妈妈的帮助下给文具找个家——文具盒。
3.想象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想象一下,根据这个自然段的意思,你会画一幅怎样的图画?(同桌交流)
(3)思考:贝贝的文具还会不见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不会,我是从“都要”“仔细检查”“是不是都回家了”看出来的。)
(4)现在,贝贝的文具都怎么样地回家了?(平平安安。)
(5)齐读第6自然段,注意读好“呀、哇”这两个语气词,读好“时候”这个轻声词,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标点和句子的意思进行停顿,读好长句子。
(6)讨论:现在的贝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够整理、保管自己的文具。)
(7)集思广益:怎样才能不丢文具?
4.感悟主题:读了贝贝的故事,我们小学生应该养成怎样的习惯?
生:读了贝贝的故事,我们小学生应该养成及时收拾、及时整理自己的文具,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三、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师生共同总结爱惜学习用品的好方法,如包书皮、给文具盒“打打扫”、每天清点学习用品、定期整理书包等。
2.思维训练。
(课件出示)每样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家,就像( )是衣服的家;( )是鞋子的家;( )是书本的家;( )是( )的家……
3.拓展延伸: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本课的生字较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创设语境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汉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写字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书写规则,明确各个字的重点笔画、书写要点,让学生先观察,再描红,后临帖,写字指导落实到位,也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本课阅读教学,我采用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心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对话朗读,通过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