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一年级下册

识字5 动物儿歌(教案)

编号ID:14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7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五单元 趣味识字

本单元由《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4篇课文组成,旨在通过集中识字的方式,完成识字任务。识字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童谣、动物名称、看图识字、韵语。我们识记生字时要温故知新,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和韵语识字等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识字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在朗读时,则应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从中发现美,体味美。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识字 动物儿歌 本课是一首介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的儿歌,能够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认识13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6个字和1个笔画;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2课时
古对今 本课以对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背诵对韵歌,感受自然之美。 2课时
操场上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和一首儿歌组成。儿歌描绘了同学们课间活动的情景。 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6个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自主识字;了解文中的各项体育运动。 2课时
人之初 本课节选了《三字经》中的四句内容,告诉学生学习和礼仪的重要性。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背诵课文。 2课时




五 识字加油站 本部分安排了一首包含生活常识的小儿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语言的趣味。 阅读“包”部字族文,认识9个生字和食字旁、火字旁2个偏旁;能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继续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运用音序查字法查生字,查字典有一定速度;积累歇后语,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初步感受歇后语短小、通俗、形象的特点;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初步养成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巩固学过的汉字,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共读的乐趣。 3课时
我的发现 本部分安排了三组形声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字词句运用 本部分安排了同音字“青、清”“再、在”的填空练习,三组形声字,以及复习音序查字法。 
日积月累 本部分安排的是歇后语,让学生感受我国这种特殊的传统语言形式的生动、有趣。 
一起
做游戏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一起做游戏”。通过活动,告诉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别人更容易明白。 
和大人一起读 本部分编排的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识字
5 动物儿歌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物、捉”等12个生字和牛字旁、虫字旁、户字头3个偏旁;会写“物、造”等6个字和横折折撇1个笔画。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物、捉”等12个生字和牛字旁、虫字旁、户字头3个偏旁;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会写“物、造”等6个字和横折折撇1个笔画。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师:看,多么美丽的地方!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
2.(课件播放关于昆虫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说一说视频中昆虫的名字。
3.教师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13个要求会认的字,并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教师正音。
3.指导认识生字。
(1)(出示“物”字)指导认识新偏旁牛字旁:“物”是牛字旁,因为右边来了新朋友,长横改为提(牜),动物的“物”。
(2)(出示动物名称)蚂蚁 
①指名读、抢读,其他学生看他读得是否正确。
②(出示生字:蚂、蚁)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小结:这两个生字有一个共同的部首——虫字旁,表示属于虫类,与动物有关;它们右半边的发音和整个字的发音相同或相似。我们把这类字叫形声字。
④组织学生玩识字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找朋友。请一个学生手拿“虫”字卡片,其余学生手里分别拿写有“马、义”2个字的卡片。拿“虫”字卡片的学生说:“我是蚂蚁的‘蚂’,我的朋友在哪里?”拿“马”字卡片的学生跑过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二人组成“蚂”字,齐读。
◇编字歌。教师示范编字歌的语言形式,再让学生合作编字歌。
师:虫与马,交朋友,蚂、蚂、蚂,蚂蚁运食粮。
⑤教师打乱生字顺序,学生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字:迷、造、运、食、粮)指名读、开火车读、抢读。
①学生交流识记“迷、造、运、食、粮”的方法。
生1:“迷”和“米”读音相近,“造”和“告”读音相似,“运”和“云”读音相似,“粮”和“良”读音相同,这3个字也是形声字。
生2:“食”和“粮”都有部件“良”,“粮”和“食”还是一对好朋友,可以组成词语“粮食”“食粮”。
生3:辶+米=迷,辶+告=造,辶+云=运;良+米=粮,良+人=食,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不同的字。
(4)教学生字“网”。
师:谁见过蜘蛛网?你们能画一画吗?(指名画一张蜘蛛网)
①(课件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结合课文彩图,观察甲骨文“网”字,发现象形字的特点,识记“网”字。
②指导组词:上网、网球、渔网、一网打尽、天罗地网。
(5)教学生字“藏”。
师:大家看,“藏”字笔画较多,不太容易记得住,但是老师给它编了首儿歌,大家就能记住它了:一臣被追踪(臣),躲进茅草中(艹),瓦片反手拿(),刀戈握手中(戈)。
①出示词语“捉迷藏”,学生齐读。
②教师提问:同学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你们是怎么玩的?(指名说)
(6)(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读;改变生字顺序再读。
(7)生字组词。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的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注意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讲解字的书写重点,学生书空。
(1)“造、运”都是半包围结构且都有“辶”,写时后写“辶”(笔顺口诀:走之旁,真辛苦,先装货物再赶路)。“造”的“告”第二横在横中线上,“运”的“云”撇折写在中心往上一点。
重点笔画:   横折折撇 短横起笔低,稍往上斜,往左下折,形成尖角,而后面的折撇写得自然圆转。
(2)“房、网”都是半包围结构,写时先外后内。“房”的“户”要写得扁,“方”横稍长。“网”的框大而正,里面两个撇、点分布均匀。
(3)“物、欢”都是左右结构。“物”的第三笔为提;“欢”的长撇从中心点往右些起笔。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指导,再分小组交流书写作品,相互评价,推荐优秀书写作品。
4.投影展示学生推荐的优秀书写作品,师生交流:哪些笔画写得好,好在哪里?
5.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读读写写。
四、交流收获,作业设计
1.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1)说说自己喜欢哪种识字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识字。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由6个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互查互纠,巩固所学知识。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2.理解儿歌,自编儿歌,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认一认。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会认字、会写字),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2)玩“我说你找”的游戏:教师随机说一个字,学生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这个字,举起来,读两遍,看谁找得快、读得准。
2.说一说。
(1)师:小朋友们想和小动物做朋友吗?你最想和哪种动物做朋友?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指名举着词卡上台带大家读三遍,并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这个小动物。二、再读儿歌,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儿歌)学生自由读,说说有什么发现。(儿歌的每一行都是由“谁”“在哪里”“干什么”三个部分组成的。)
2.依据发现,划分朗读节奏,学生自主读,同桌互读,感受儿歌的节奏感。
3.(出示词语)指导朗读,注意停顿的变化,想象动作描写的情景,做一做动作。
展翅/飞        捉/迷藏       造/宫殿
运/食粮        游得/欢       结网/忙
4.多形式朗读课文。(指名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拍手打节拍读等)
(1)师生对读,读出节奏和重音,如“蜻蜓半空展翅飞”一句:
师:是谁半空展翅飞?——生:蜻蜓半空展翅飞。
师:蜻蜓哪里展翅飞?——生:蜻蜓半空展翅飞。
师:蜻蜓半空干什么?——生:蜻蜓半空展翅飞。
(2)师生角色互换,生问师答,合作朗读儿歌。
(3)指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儿歌语言的趣味性。
蜻蜓展翅            蝴蝶飞舞             蚯蚓松土
蜻蜓展翅飞          蝴蝶捉迷藏           蚯蚓造宫殿
蚂蚁搬家            蝌蚪游水             蜘蛛结网
蚂蚁运食粮          蝌蚪游得欢           蜘蛛结网忙
5.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读。
6.拓展:引导学生说一说“蜻蜓展翅”这类词语。(如“知了唱歌”“公鸡打鸣”“大雁南飞”,等等。)
三、课文研读,自编儿歌
1.学习儿歌。
(1)(课件出示句子及相关图片)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①这句写了哪两种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②引导学生做蝴蝶扇动翅膀飞舞的动作,并展开想象,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就像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③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看到的蜻蜓、蝴蝶活动的场景,讲明蜻蜓、蝴蝶的生活习性:蜻蜓在半空中飞翔,可能是因为要下雨了,也可能在捕食昆虫;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是在吸食花蜜,间接帮助花朵授粉。
(2)(课件出示句子及相关图片)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
①引导学生用“——”画出动物名称。它们在干什么?
②指导理解“造宫殿”:蚯蚓“造宫殿”,其实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蚯蚓在土里松土的习性,引导学生把蚯蚓想象成建筑师,感受蚯蚓的勤劳以及对土地的作用。
③观察蚂蚁运粮图,你知道蚂蚁具有什么精神?(团结。)教师讲明蚂蚁的习性:蚂蚁会集体出动搬运食物,它们能合作搬动比它们的身体大得多的食物。
(3)(课件出示句子及相关图片)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①引导学生用“﹏﹏”画出动物名称。它们在干什么?
②交流: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蝌蚪、蜘蛛的什么习性?(蝌蚪生活在水中,能游泳;蜘蛛生活在陆地上,会织网捕虫。)
③拓展:你还知道蝌蚪、蜘蛛的哪些生活习性?
(4)结合儿歌的相关内容,根据对儿歌内容的理解连一连、读一读。
(5)学生熟读儿歌再练习背诵。(结合图片背诵、定位填空背诵、同桌互问互答背诵等)
2.指导学生模仿“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自编儿歌。
(1)(课件出示蜜蜂花间采蜜、蟋蟀草丛鸣叫、青蛙在池塘叫、小鸟筑巢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小动物的举动。
(2)学生模仿“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分小组合作编儿歌。
(3)全班交流汇报。
生1:蜜蜂花间采蜜忙,蟋蟀草丛把歌唱。
生2:青蛙池塘呱呱叫,小鸟枝间造新房。
(4)评选出编得最好的句子,授予作者“优秀小诗人”的称号。
四、实践活动,作业设计
1.教师小结,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2.观察、介绍小动物。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接触到的小动物,如蚂蚁、蜘蛛、知了、麻雀等,在安全的范围内,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讲给家人听,讲给同学听,在倾听与交流中加深对小动物习性的认识,从而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课设计着重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朗读、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识字,在快乐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本课13个生字中有2个是虫字旁的字。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归类,接着通过看图识字,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这些形声字的特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牢牢记住了字音、字形。习得方法之后,学生又发现了“迷、造、运”等字的识记方法,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本首儿歌有节奏,有韵律,每句都是以“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的形式来对读,让学生在有趣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编儿歌的兴趣。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