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一年级下册

识字6 古对今(教案)

编号ID:148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0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6 古对今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3个生字;会写“对、今”等6个字。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3个生字;对、今”等6个字。
2.将对韵歌读正确、读流利。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玩“反义词对对碰”的游戏。
如我说“前”,你说“后”;我说“左”,你说“右”。师生互动玩游戏,比一比谁说得快。
2.(课件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对韵歌。
3.教师谈话,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谁知道“古”和“今”的意思?“古”和“今”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对子。
(2)师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
3.指名拼读生字,教师重点强调。
正音:“暑、晨、朝”都是翘舌音;“圆、严、寒、晨”都带有前鼻韵母ɑn,“凉、杨”都带有后鼻韵母ɑnɡ。
4.去掉词语的拼音,学生自由认读;再去掉没加色的汉字,同桌互读。
5.识记字形。
(1)字源识记。
(2)字谜识记。
◇“多”减一半——夕
◇“亚”字多条小尾巴——严
◇记者站在太阳下——暑
◇辰时日在上——晨
(3)熟字加偏旁识记。
员+囗=圆               告+酉=酷               田+纟=细             告+酉=酷                   卯+木=柳                   禾+日=香
(4)创编儿歌识记:有木杨树青,有水汤鲜美,有土场地广,有手叶飞扬。
(5)图文结合识记:(课件出示冰天雪地、杨柳图)学生观察图片,教师出示词语“严寒、杨柳”,认读“严、杨”;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姓氏认读。
(6)讲故事识记。
“暑”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者”代表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7)创设语境识记。
生1: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语文老师每天都会提前三十分钟到学校。
生2:无论朝霞还是夕照,无论细雨还是狂风,大自然的风景永远美丽。
(8)组词巩固识记。
(9)在学生能背诵的基础上,可以在对韵歌中隐去熟字,让学生利用定位联想的方法,认读余下的词语:严寒、酷暑、春暖、细雨、朝霞、夕阳、花香。
6.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看谁组的词语多。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间架结构,再合作分类。
3.指导分类写字,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1)“今、雪”都是上下结构。“今”人字头撇低,捺脚稍高;点和末笔收笔在竖中线上。“雪”上部横钩的横段要写得长一些,竖稍长;下面的部分位于雨字头中间。
(2)“对、细、语”都是左右结构。“对”左部第二笔长点有力,右部竖钩顿笔出钩;“细”的“田”首竖在竖中线上;“语”中“五”的大部分写在横中线上面,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3)“夕”是独体字,注意撇和横撇的倾斜角度。
4.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5.学生交流评议,教师选出最佳书写作品,利用投影仪展示并集体点评,点评指向关键笔画和关键部件,学生再练写。
6.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知识,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说一说某些字词的近义或反义字词。
3.将本首对韵歌读给家人听。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2.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在黑板上的田字格内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并口头组词。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3.多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1)师生对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然后交换读。
(2)集体拍手读、同桌对读、齐读。
(3)师生评选出“朗读之星”,并让其当小老师领读,其余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音韵美、节奏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节奏、韵律,教师指导朗读。
(1)读正确。
(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图)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景色,随机出示“晨、暮、朝霞、夕阳”等词语,让学生认读;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后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和风、细雨、柳树、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词语,学生认读。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读。
(2)读出节奏、韵律。
在学生读正确后,教师范读第1节,读出节奏,让学生模仿着读。接着,学生拍手读,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节奏。然后请学生关注第2、4、6、8、10、12行的最后一个字“方、凉、霜、阳、杨、香”,分别说说它们的韵母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几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有ɑnɡ,读起来更有韵律。
(3)指导划分朗读节奏,感受对韵歌的韵律。
3.多种形式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小组内互背互纠。其后指几对同桌上台表演读,读出韵律和节奏。
三、重点探究,感受美好
1.学习第1节:气势之美。
(1)(课件出示句子)古对今,圆对方。
①指名朗读,画出反义词。(古——今;圆——方。)
②思考:从古到今,从圆到方,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时空。)
③拓展:出示一组词,如“正、明、清、上、前、好”,小组或同桌间按照“古对今,圆对方”的句式对出反义词。如:正对反,明对暗,上对下,前对后。
(2)(课件出示句子)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
①指名朗读,画出反义词。(严寒——酷暑;暖——凉。)
②(课件出示春暖花开、烈日当空、秋高气爽、冰天雪地图)学生观察图片,用一个词语描述图片呈现的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③思考:这一句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时间。)
④引导学生明白:“严寒”与“酷暑”相对,其中“严”对“酷”,“寒”对“暑”;“春暖”与“秋凉”相对,其中“春”对“秋”,“暖”对“凉”,对仗十分工整。
(3)指名朗读后师生合作读。
2.学习第2节:自然之美。
(1)(课件出示句子)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①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四季的物候。)写了哪些物候?(风雨阳光、阴晴霜雪。)
②师生互说。
A.什么时候可以看“朝霞”?(早晨。)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那晚上的彩霞我们可以叫什么?(晚霞。)“晚霞”可以对什么呢?(朝阳。)
B.“和风”和“微风、大风、狂风”中的哪个意思相近?(微风。)“细雨”和“小雨、大雨、暴雨”中哪个意思相近?(小雨。)
(2)指名朗读,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学习第3节:生命之美。
(1)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美景。
(2)(出示句子)桃对李,柳对杨。
①谁能说说“桃树、李树、柳树、杨树”在春天里的样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
②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桃、李、柳、杨”的特点。
(3)(出示句子)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①这一句话里藏着两个成语,你们能找出来吗?这两个成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莺歌燕舞”,黄莺唱歌,燕子飞舞;“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象的。)
②引导学生明白:“莺歌对燕舞”中,“莺歌”与“燕舞”相对,其中“莺”与“燕”名词相对,“歌”与“舞”动词相对,十分工整。
③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景象,感受生活的美好。
(4)多形式朗读。

4.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1)动画展示和课文对应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片边说出对应的词语,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2)学生齐读全文。
(3)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游戏规则是用手将每行文字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4)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四、实践活动,作业设计
1.学生合作完成下列实践活动。
(1)找对子。给学生每人一张本课的词语卡片,让学生找到能和自己相对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2)收集对子,读背对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上网或阅读课外读物,搜集对子歌并背诵,比一比谁搜集得多、背得多。最后,将学生搜集、背诵的对子摘录并打印成册,再请学生依据对子内容配上精美的插图。
(3)对对子。由教师说前面部分,让学生对后面部分。如:长对(    ),远对(    )。春风对(    ),山高对(    )。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从“识字”到“方法”。本课新词较多,都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比较书面化,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加以理解。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认识生字,促进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这时,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使学生发现文本的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