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本上的见过的词语。能主动在学习生活中识字。
2.能正确区分前鼻音、后鼻音的生字;认识并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相对应。
3.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诗歌,大致读懂诗歌的内容,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练习按笔顺规则写铅笔字,养成写字前先观察的良好书写习惯。
5.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现的美好
意境。
6.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7.学会请别人帮忙时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8.知道说话时要把要求说清楚,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
9.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儿歌,读懂儿歌的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前准备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1.正确认读课文上见过的9个词语,并认识“识、组”等12个生字,会写“文、卡、片、合”4个生字。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2.通过归类练习,复习前鼻音、后鼻音的读音。
3.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4.读诗歌《祖国多么广大》,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识字加油站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正音。
3.(课件依次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识字。
(1)读准字音。“算、减、团”是前鼻音,“形、唱”是后鼻音;“列”的声母是“l”;“识、式、唱”是翘舌音,“组、算”是平舌音。
(2)识记字形。
①按部首归类识记:讠——识、计;囗——图、团。
②加一加、换一换:纟+且=雷;凉-京+咸=减;吃-乞+昌=唱。
③字谜识字:上下一条心(卡);一人一口(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多种方式读。
4.(课件出示“文、卡、片、合”的动漫笔顺)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由练写,同桌互议互评。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写一写。
(1)(课件出示8个生字)同桌互相认读并口头组词。
(2)玩趣味游戏,进行读音归类。
①教师举起拼音卡片ɑn,问“ɑn、ɑn、ɑn,ɑn的朋友在哪里?”学生拿出相应的字卡“见”,说“jiàn—见,ɑn的朋友在这里!”或者拿出字卡“言”,说“bàn—半,ɑn的朋友在这里!”多进行几轮游戏。
②分小组玩游戏。
(3)学生给生字分类,写在田字格里,要求把字写正确,写端正。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是按什么规律分类的,还知道哪些字的韵母是“ɑn”,哪些字的韵母是“ɑnɡ”。
2.读一读,记一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师谈话激趣: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字典。)有人说“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的作用可真大呀!可是,要想学会使用字典,首先得学会课文中的字母表哦。
(1)(课件出示字母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大小写字母相结合的方式认读。
(2)学生对照大小写字母,按顺序反复认读;再分组读、开火车读。
(3)引导学生观察大小写字母,交流大小写字母有何变化。
(4)指名背诵字母表。
(5)(出示大写字母卡片)学生说出并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再出示几组大小写字母,指名连一连。
(6)借助字典,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字典里的字母表,更加直观地感受字母表在字典里的用处。
3.读一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想:诗歌讲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3)同桌之间合作读诗歌,并交流自己的收获。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
(5)(课件出示中国版图)找出“大兴安岭、长江两岸、海南岛”在图中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春天来了,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个地方的风景也不相同,从而体会祖国地域的广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祖国地域的广大?
(7)比赛读并组织评价: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三、课堂回顾
1.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趣味识字,学会了按韵母给生字分类,认识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还朗读了诗歌,积累了优美的句子,收获真大呀!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棒,下节课我们继续加油!
2.学生自主复习本课所学知识,同桌之间互查互评,落实所学知识。
1.学习按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规则练习写全包围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现的美好意境。
一、书写提示
1.出示“田、四、白”的字卡,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国、回”是全包围结构,“白”也具有全包围结构的特点。)
3.(课件出示“田、四、白”的动漫笔顺)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全包围结构或具有全包围结构的特点的汉字在书写时要遵循“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
4.学生练习书写,要求先看后写再对照;教师巡视指导,给予评价或鼓励。
5.拓展:“园、团、自”的笔顺是什么?
二、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
(1)(课件出示古诗)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2.学生齐读诗题,教师简介作者。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3.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拼读古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4.同桌之间互读正音。
5.学生交流反馈认为难读的字词。教师正音,再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然、眠、闻”是前鼻音,“孟、风、声”是后鼻音;“春、处、声、知、少”是翘舌音;“鸟”是鼻音,“来、落”是边音。
6.(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对照原文跟读,划出朗读节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7.多种方式诵读古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
8.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先自己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再和同桌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花。
9.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现的美好意境;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10.学生熟读古诗,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和同桌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学会请别人帮忙时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知道说话时要把要求说清楚,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
4.流利地朗读绕口令,读懂绕口令的主要内容,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一、口语交际
(一)结合实践,导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生自由交流)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有些困难就迎刃而解了。你是如何请人帮忙的呢?(生自由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如何请人帮个忙。(板书:请你帮个忙)
(二)看一看,学习方法
1.(课件出示向人请求帮忙图)找出图中的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出示交际要求。
(1)要把自己寻求帮助的原因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
(2)态度要真诚大方,声音要洪亮,眼睛要看着对方。
(3)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请、请问、您、您好、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3.请三组学生模仿图中的人物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评议内容指向是否将寻求帮助的原因说清楚,是否使用礼貌用语,巩固认知。
(三)练一练,全员参与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课件,明白了在请求别人帮忙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中的三幅插图,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1.(课件出示第二、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理解图意。
(1)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人物,泡泡框中的话是谁说的。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图画内容,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2.教师提出练习要求。
(1)同桌之间相互合作,选择一幅图情境再现。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互换角色。
(2)注意交际中语言表达要清楚,态度要真诚,要运用礼貌用语。
(3)在他人给予帮助后,要真诚地对帮助我们的人表示感谢。
(4)(课件出示参考句式)学生自主练说。
3.同桌进行练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练习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4.评一评,说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再说明理由。
5.讨论交流:如果别人遇到困难请你帮忙时,你又该怎么说呢?
生1: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
生2:假如他讲不清楚要我帮什么,我会慢慢问他。
师: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热情地帮助了别人以后,你会感到快乐,别人也会心存感激。不过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注意在自己的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四)演一演、评议提高
1.(课件出示第二、三幅插图)指两组学生上台进行情境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2.师生共同评议。(从态度是否真诚大方,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礼貌用语是否恰当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议)
3.在评议、交流的基础上再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4.拓展交流。
(1)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我们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
(2)指名交流,如:做作业时遇到难题不会做,需要向老师请教;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忘了带钱;自己一个人在搬运某个重物的时候力气太小搬不动等。
5.背记儿歌,巩固交际成果。
请你帮个忙
你拍一,我拍一,我想请你帮个忙。
你拍二,我拍二,帮忙先把话说清。
你拍三,我拍三,说出你的困难来。
你拍四,我拍四,你想我来怎么帮。
你拍五,我拍五,邀请记得讲礼貌,
说话客气不能忘,“请、请问”;
见到长辈问声好,“您、您好”;
帮忙结束要感谢,常把“谢谢”挂嘴边,
礼尚往来要客气,“不客气”也不能忘。
6.实践活动。
(1)做一做。在学校里,向老师、同学寻求一次帮助;在家里,向长辈寻求一次帮助。
提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虽然是我们的家人,但请他们帮忙一样也需要讲礼貌。
(2)想一想。平时生活中,哪些忙可以帮,哪些忙不可以帮。如果不帮,要真诚地向别人解释理由,取得别人的理解。
二、和大人一起读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的妞妞正在干什么。(揭题:妞妞赶牛)
2.听教师范读绕口令,初步感受绕口令的情趣,了解什么是绕口令。
人们把一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编成几个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而又准确念出,这就是绕口令。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绕口令,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走”是平舌音,“吃、石”是翘舌音;“赶”是前鼻音,“顶”是后鼻音;“边、过、捡、吓”是三拼音节;“妞妞、牛牛”是叠音轻声词,“吓得、石头”也是轻声词。
4.教师出示字卡(妞、牛、柳、扭、拗),指导学生熟读。
5.教师再次范读绕口令,学生边看图边注意节奏,感受妞妞赶牛的有趣情景,大致了解绕口令的主要内容。
6.制作阅读卡,记录阅读情况。
我的阅读卡 和谁一起读 读后来评分
我的问题 1.妞妞和牛牛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这首绕口令中声韵相同而容易读错的字词有哪些?
大人的解答 1.牛牛要吃河边的柳条,妞妞为了保护柳树,不让牛牛吃。
2.妞、牛、柳、扭、拗。
7.师生一人一句轮读,边拍手边诵读,先慢读后快读,感受阅读绕口令的乐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8.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师:《妞妞赶牛》这则绕口令非常有趣,多练习的话可以使同学们的口齿更加清楚伶俐。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和大人一起再找几则绕口令来读一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我富于激情的谈话、过渡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语文园地的几大板块均离不开读,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分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很好地完成了本次学习任务。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能大致对对方说出自己为什么需要帮助,但是对于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文明礼貌这一要求还没有养成自觉的习惯,对自己寻求帮助的原因和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表达的清楚、流畅、简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请别人帮忙时的基本礼仪,然后结合课文所给出的具体情境,给学生构建一个交际平台,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口语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展示与评议中逐步规范并丰富学生的口语表达,做到说清楚、说明白,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口语交际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