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下册

19 大象的耳朵(教案)

编号ID:49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七单元 改变

本单元围绕“改变”这个主题编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4篇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蜘蛛开店》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讲故事,《小毛虫》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词句讲故事,《青蛙卖泥塘》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故事。本单元教学要依托已有的基础,指导学生借助提示,梳理故事内容,按顺序讲故事,不遗漏重要的内容。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文 大象的
耳朵 本文写一只耷拉着耳朵的大象因为别人的言论撑起耳朵,后来还是放下耳朵做自己的故事。 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2课时
蜘蛛开店 本文讲述了蜘蛛因为寂寞无聊而想开编织店,本来编织是他的特长,他却因害怕困难而选择了逃避,开了三次店,最后以失败告终。 朗读课文,能根据示意图讲故事;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课时
青蛙
卖泥塘 本文讲述了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听取动物们的建议,将烂泥塘改造成一个美好、舒适的住所,并决定不再卖泥塘的故事。 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故事;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能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2课时
小毛虫 本文讲述了一只小毛虫从结茧到破茧成蝶的过程,充满了人文气息和童趣。 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故事;理解并积累文中四字词语。 2课时




七 识字
加油站 呈现了两组与日常清洁卫生活动有关的词语和9个生字、1个多音字。 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认读有关清洁工具和清洁活动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猜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验证;学习含有“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的比喻句;写清楚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发现有些字作偏旁时笔画及笔顺的变化,写好“劝、转”等字;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自主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3课时
字词句
运用 一是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字典验证;二是读比喻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写话 写写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 
书写提示 书写4个生字,了解有些字做偏旁时笔画的大小、形态及笔顺要发生变化。 
日积月累 编排的是《二十四节气歌》,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我爱阅读 编排的是童话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课文
19 大象的耳朵
教学目标 1.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似、扇”2个多音字,会写“扇、慢”等8个字,会写“大象、耳朵”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似、扇”2个多音字,会写“扇、慢”等8个字,会写“大象、耳朵”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出谜底。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打一动物)
2.同桌交流对大象外形特征的认识。
3.教师引说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圈画出本课生字并自主拼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主认读。
(1)教师正音:“竖”是翘舌音;“竿、烦”是前鼻音,“痛”是后鼻音。
(2)学习多音字“似、扇”。
(3)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对比识记。
耷  先组词“耷拉”,接着问答:“谁的耳朵耷拉着?”“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出示大象图,观察大象的耳朵,体会“耷”之意。
竖  先组词“竖着”,接着回答:“谁的耳朵竖着?”“小兔子的耳朵竖着。”出示兔子图,观察兔子的耳朵,体会“竖”之意。
②字理识记。
竿  出示竹竿图,认识“竹竿”,知道竹竿是竹子做成的,所以“竿”上面是竹字头。
咦  引说:“咦……”让学生明白“咦”是语气词,由嘴发出,所以是口字旁。同时渗透“咦”是表示惊奇、惊异的意思。
③动作识记:指名上台做跳舞的动作识记“舞”;再做扶住额头、捂住心口状,认读词语“头痛、心烦”,识记“痛、烦”。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认读并口头组词。
2.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及间架结构,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扇  户字头的撇舒展,“羽”字略低。“羽”字的顶部在横中线上。
慢  右边由三个部分组成,“日”居上格、写扁,“又”居下格、稍宽。
兔  斜刀头居上居中;下面的“口”稍扁,第六笔撇从“口”中穿出;竖弯钩圆润。
安  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女”的撇点要写得撇短点长,横超出宝盖儿的宽度。
最  日字头居上居中,“耳”的第一笔长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盖住“又”。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反馈交流,同桌互评,然后投影展示,全班评议。
5.听写“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及用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师生合作、小组合作)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适时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再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4.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动物耳朵的作用。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了解大象的做法与想法,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2.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找耳朵”游戏。
教师将没有耳朵的大象、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再将会认字、会写字一一写在以上动物耳朵形的卡片上。学生将“耳朵”正确贴在动物头上并读出“耳朵”上的熟字,再口头组词。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围绕想法,探究原因
1.学习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1)大象的耳朵有哪些特征?
(2)(课件出示大象、扇子图)学生借助图片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
过渡:大象的大耳朵总是像扇子似的耷拉着,有一天,他却想把大耳朵竖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课件出示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动物,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特点。
3.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    ”画出小动物们说的话,看看针对大象耷拉的大耳朵,小动物们都说了些什么。
(2)用“﹏﹏”画出大象说的话,看看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4.学生交流汇报。
(1)认为大象耷拉着的大耳朵有毛病的小动物有小兔、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
(2)(课件出示)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小兔子说:“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①指名分别读两个句子,想一想,小兔子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小兔子看到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和自己的不一样,觉得很奇怪。)
②这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第一句要读出惊异的语气,叹词“咦”声音稍加重、延长。第二句中的“竖着、一定”读重音,要读出非常肯定的语气。)
③男女生合作读上面两句话。
(3)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又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①指导朗读:“也”表示小羊和小兔子说的一样,要重读,小羊的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②指名读小羊的话。
(4)“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他们都是怎么说的?你能猜一猜吗?可以扮演小鹿、小马、小老鼠和大象进行对话,将猜测说出来。
(5)质疑:课文为什么不把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的话写出来呢?
过渡:大家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大象对自己的耳朵有哪些想法呢?
(6)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句子,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大象本来觉得自己的耳朵耷拉下来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听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话后,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并决定改变自己。
③指导朗读:大象的第一句话,重读“生来”一词,读出理所当然的语气。第二句话是大象的自言自语,是大象的小声嘀咕,大象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真的有了毛病,“都”“真的”要重读,读出信以为真的语气。
④男女生分别读大象说的两个句子。
5.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读好句子。
(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演一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上台戴头饰表演。(课前准备好)
三、探究重点,领悟道理
1.第一次改变:学习第9~11自然段。
(1)同桌合作读第9、10自然段,一人问,一人答,读好疑问句。
(2)指名说一说:大象是怎样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的?(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3)追问并思考:想象一下大象的耳朵被竹竿撑开的样子,你觉得大象的这个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4)读第11自然段,了解大象耳朵竖起来的后果。(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5)引导学生感受大象矛盾的心理变化。
①小虫子经常飞进大象的耳朵里,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这天,大象刚想睡觉,小虫子又来跳舞了,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②引导讨论: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大象到底是把耳朵竖起来好,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好呢?
2.第二次改变: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结果。
(1)齐读第12自然段。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好,还是竖起来好?(耷拉着好。)为什么?
3.再读第9~12自然段,想想大象是怎么改变的,改变后导致了什么后果,再说一说(可根据下列关键词来说)。
(1)耳朵撑起(竖着):有小虫子飞进、跳舞、吵(又头痛、又心烦)
(2)耳朵放下来(耷拉着):虫子飞不进去、扇走虫子(舒服)
4.学习第13自然段,明白道理。
(1)齐读,注意“还是”要重读,读“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时语速稍慢,读出坚定的语气。
(2)想一想:“人家”指谁?“我”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
(3)生活中,你听说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讲一讲。
小结:“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富有哲理,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
5.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发展情节,深化理解
1.情境表演。
一天,大象散步时又遇到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等伙伴。他们奇怪地问:“咦,大象啊,你的耳朵不是已经竖起来了吗?怎么又耷拉下来了?”大象会怎么说?学生分成小组,发挥想象,合作编情节,再将所编内容演出来。
2.说一说:从大象和其他小动物身上,你分别有哪些感悟?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大象及其他小动物的话,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知大象改变想法的过程:抓住课文第2~8自然段,理解大象决定把耳朵竖起来的原因;抓住课文第11~13自然段,理解大象又把耳朵放下来的原因。我还通过上下联系、前后贯通,为学生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打下基础。
2.突出语用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强化识字写字教学,突出朗读训练,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还善于捕捉文中的语用现象,挖掘语言实践点,在实践和历练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如,结合文本,引导学生猜测小鹿、小马、小老鼠说的话,并通过情境表演来展现;在大象放下耳朵以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在情境表演中发展情节,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核。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