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下册

1《古诗二首》-教案

编号ID:532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9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1 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等10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制作字词卡片。
2.搜集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
3.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堤、醉”4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村居》,背诵《村居》。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插图引入,激发兴趣
活动1 话题交流
1.美丽的春天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们都喜欢参加哪些活动?心情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春游、放风筝、一家人陪奶奶去山上挖野菜。
活动2 借助插图,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清楚画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猜测他们当时的心情。
2.导入:清朝诗人高鼎目睹了这一画面,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村居》。(板书课题)
3.学生朗读课题,并按自己的想法说说“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
4.过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在乡村居住时看见的。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看到的景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操作指导:借助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在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引导观察顺序。除了直接从春天这个季节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欣赏描写春天的诗句,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教学中教师可提醒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的方法。
板块二 初读诗文,认读生字
活动1 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1.课件出示《村居》插图,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认真倾听。
3.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课件展示:(1)圈出生字,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查。
活动2 检查学习成果
1.指名读生字:莺、拂、堤、醉。(课件出示)教师正音:“莺”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醉”是平舌音。“堤”读dī,不读tí。
2.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醉:左边的“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通过想象,感知“拂”的意思。
3.课件出示放风筝的情境图,将“莺、拂、堤、醉”等生字写在风筝上,指生认读,认读正确,生字对应的风筝就会飞上天空。
4.课件出示“风筝”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纸鸢”即风筝。
5.出示课后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指名读,轮读。
课件展示:河堤 堤岸 杨柳 柳条 吹拂 春风拂面 化妆 梳妆打扮(bàn)
活动3 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村居》古诗朗读动漫,学生认真倾听,然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写的是什么情景?
预设:
(1)小草、黄莺、杨柳、儿童、东风、纸鸢……这是春天的景色。
(2)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图。
2.指导朗读: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课件出示古诗,并划分节奏)
3.小声练读,小组交流,在书中划分这首诗的节奏。(“二、二、三”的节奏)
4.学生练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是否读得正确、读对了节奏。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齐声诵读古诗。
操作指导:在学习生字环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足独立学习的时间,交流过程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好学习流程,让学生有法可依。
板块三 多层朗读,感悟诗情
活动1 抓住代表性景物,感知春天的特点
1.教师课件出示课堂活动卡。
活动
内容 默读古诗,想一想:这首古诗描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在春天里有哪些特点?
古诗 描写的事物 事物在春天里的特点
《村居》 
2.学生默读古诗后完成活动卡内容。
3.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活动2 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前两句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两句诗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小草、黄莺、堤岸、杨柳、春烟。)
2.课件播放与这两句诗相对应的动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春天里,小草、黄莺、堤岸、杨柳、春烟等具有哪些特点?
3.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草长莺飞:指小草吐绿,黄莺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农历的二月,大概是公历的三月份左右,这里指早春时节。
拂:掸去,轻轻擦过。
春烟:春天的水汽、雾气。
醉:沉迷,过分地爱好。
4.教师配乐范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
(1)“拂堤”的“杨柳”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做动作理解“拂”(轻轻地抚摸)。
(2)“醉春烟”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引导学生理解“醉”(陶醉的意思)。
(3)春光明媚,走在河堤上,放眼望去,还能看到什么景象?
5.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件展示: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岸旁边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堤岸,仿佛在春天的雾气里醉得直摇晃。
6.指导朗读:如此让人如醉如痴的画面,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呢?按照七言绝句的节奏来读一读。
活动3 学习后两句诗
1.指导学生理解:“散学”是放学的意思;“东风”这里指的是春风。
2.鼓励学生自主理解,或同桌交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3.引导学生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1)借助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放风筝或参加其他活动时的情景想象孩子们会是什么样的。
(3)除了看到一群孩子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杨柳”,以这些事物为依托展开想象,让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课件展示:孩童放学后都早早回家了。三五成群,忙着借这轻柔的春风高放那缤纷的风筝。
4.指导朗读:孩子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人与美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因此写了这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读吧!边读边把自己想象成诗里放纸鸢的孩子,一定会更有共鸣。
活动4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习这首古诗的?
2.教师总结归纳:

3.指导朗读古诗,练习背诵。(课件出示填空题,补充诗句)
操作指导: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孩子们的快乐。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交流自己理解感悟的时间,不要牵着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板块四 拓展阅读,积累诗句
1.小组交流: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除了《村居》,还有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出示咏春的诗句,学生朗读并摘抄在积累本上。
课件展示: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链接类文。出示类文《春晓》,朗诵并积累。
(1)指名领读,轮读,齐读。
(2)交流理解,体会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写春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全诗的意思是春天睡醒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到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多少芳香的花。
(3)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4)积累古诗。
4.课外拓展:你在春天最喜欢做什么?用笔画一画,再给家人讲一讲。
操作指导:拓展环节根据实际课堂情况安排时间,时间紧张可以直接带领学生欣赏诗句,可以配上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积累的兴趣。也可以丰富课外积累的形式,制作古诗卡片、古诗小书签、古诗小报等。让学生的积累活动变得丰富而充满趣味。
板块五 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活动1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诗、童、趁”三个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2.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诗:“讠”短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的“寺”上半部分为“土”,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
童:上扁、宽,下长。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
趁: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要托住被包围部分。
活动2 临写生字,反馈交流
1.学生注意书写要领,按照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再在田字格中各写两遍。要求做到正确、美观。书写时要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2.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操作指导: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每节语文课要有至少十分钟的写字时间。二年级语文课在写字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写字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可以在指导中总结一些写字规律、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中位置的安排规则,如“诗”的言字旁要窄一些,整个字左窄右宽。评价环节不能省略,通过师生书写评价激发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咏柳》,背诵《咏柳》。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图片激趣
1.(课件播放不同地点的柳树图片)春姑娘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看——(出示教材第二幅插图,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画面后,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怎样?(课件出示)
预设:
生1:这些柳树真漂亮。
生2: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生3:我仿佛看到春天来了。
活动2 揭题解题,了解诗人
1.导入:我们喜欢柳树、赞美柳树,这种情感诗人贺知章用一首诗——《咏柳》来概括。(板书课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题,齐读课题,交流题目的意思(歌颂、赞美柳树)。
3.课件出示贺知章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与诗人相关的资料,或者朗诵自己知道的贺知章写的诗。
操作指导:可以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课前布置观察柳树的作业。解题时可以联系学过的《咏鹅》介绍咏物诗的特点。
板块二 朗读古诗,初知大意
活动1 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认读生字。
2.检查读文情况。
(1)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齐读。
活动2 交流学习收获
1.小组合作,借助生字卡片,逐一认读“咏、妆、丝、绦、裁、剪”,遇到读不准的字音,请小组同学教一教,并商议识记的好办法。
(1)“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也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咏—泳。
(2)“妆”是翘舌音。引导学生用扩词法识记。
(3)“裁”为平舌音。本义是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引出“栽”“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
(4)“绦”,创设情境,通过想象,感知“绦”的意思。
(5)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指读、轮读。
2.再读古诗,整体感知,巩固读音。
(1)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句诗。
(2)小组互评,读好生字的字音。
活动3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咏柳》朗读动漫,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倾听。
2.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古诗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先自己试一试,再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预设:全诗适用“二二三”的节奏来读。
3.小声练读,小组间相互指正。
4.学生练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柳树)主要特征是什么?(绿)
5.学生齐声朗诵古诗。
操作指导:《咏柳》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有些同学有诵读基础,能准确背诵。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学情,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板块三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
活动1 自读自悟
1.过渡: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味,每读一遍,它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教师出示课堂活动卡,引导学生画出诗中描写的事物,想想有什么特点。
活动内容 默读古诗,想一想:这首古诗描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在春天里有哪些特点?
古诗 描写的事物 事物在春天里的特点
《咏柳》 
3.学生小组交流,完成学习活动卡。
(1)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2)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交流后,可以根据同学的表达补充自己的活动卡。
(3)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不理解之处,如果同学能够为你解答,就认真听清楚他的想法。
活动2 汇报交流,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汇报,相机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句诗——抓住“碧玉”“妆”“一树”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柳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1)课件播放与“碧玉妆成一树高”相对应的动画,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碧玉”指什么?(用“碧玉”来形容柳树,一是与它们的颜色有关;二是古代“碧玉”还代指少女,“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树与俏皮可爱的少女联系起来了。)
(2)指名朗读第一句诗。注意强调“碧”“高”体现柳树的绿和高大。
(3)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件中的画面。(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的一样。)
第二句诗——抓住“万条”“绿丝绦”体会诗意,感受柳枝的茂密、柔软,以及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美。
(1)课件播放与“万条垂下绿丝绦”相对应的动画,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画面中的柳树具有哪些特点?(柳树的枝叶随风飘动、颜色翠绿、轻柔美丽,仿佛少女身上绿色的丝带。)
(2)课件出示绿色的丝带,教师点明“丝绦”就是丝带的意思。
(3)教师诵读这句诗,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柳树的样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绿丝绦”读得慢一些,感受柳枝如丝带一般在风中飘摇的美好。
第三、四句诗——抓住“裁”“似”“剪刀”等字词体会诗句描写的画面。
(1)课件播放与最后两句诗相对应的动画,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诗中的“剪刀”指的是什么?
(2)拓展:春风是美的创造者,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的柳叶,自然也能“裁剪”出其他事物。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还能“裁剪”出什么?
2.小结: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即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想象一下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并提问:谁能把你脑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4.指导朗读:多么美的遐想,多么美的春天!现在,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诗人,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5.出示诗句填空,引导学生背诵全诗。
课件展示:(            )一树高,
(            )绿丝绦。
(            )谁裁出,
(            )似剪刀。
操作指导:理解诗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村居》的基础上用学到的理解方法体会,教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在理解过程中重视朗读的训练,既要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节律规则,也要读得入情入境,读出赞美的语气。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先结合插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教师范写
1.课件集中出示“碧、妆、绿、丝、剪”等字,请学生观察,找出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教师出示课件,以书写动漫的形式逐一展示“碧、妆、绿、丝、剪”等字的书写。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1)“碧”由“王、白、石”三部分组合而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石”要写得扁且宽,与上方的“珀”相平衡。
(2)“妆”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
(3)“绿”左边为“纟”,第二笔“”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开始起笔。“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
(4)“丝”上长,下宽。四个“”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下方的横从左下格中间起笔,写至右下格中间。
(5)“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部“冃”“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方“刀”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4.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活动2 学生临写,反馈交流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评价。
3.根据大家的反馈,重新书写不美观的字。
操作指导:教师要在写字的重点、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书写正确的同时提高对字形结构的书写要求。
板块五 选读诗歌,课外阅读
1.推荐阅读:课件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新柳》等,学生朗读。
2.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可以抄写在积累本上,还可以和家人一同诵读。
操作指导: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精选同类古诗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头脑中的“古诗体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搜集描写春天古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声音和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乡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学生对古诗的语言不太熟悉,所以难以很快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于是,教师在上课伊始,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堤旁边柳树的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堤岸,孩子们在放风筝……诗句的朗诵随着画面同步出现。
动画的整体展现,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教师挖掘课件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对《咏柳》的感悟与理解。首先展示“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画面,先是新叶颜色鲜亮翠绿,像碧玉,然后密密层层,挤满整棵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的观察说说自己的理解。接着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画面,重点体现柳树的枝条和绿色丝带的相似点,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在随后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寓情于景,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尽情地抒发出来了。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