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下册

6《千人糕》-教案

编号ID:53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5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6 千人糕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3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了解米糕制作过程需要很多人的劳动,理解“千人糕”的含义,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糕、特、嘛、买”4个生字,会写“能、桌、味、买”4个字,会写“也许、桌子、就是”等6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直接入课,引发质疑
活动1 认识“糕”字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导认读“糕”字。
(1)引导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2)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并引领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糕点?
(3)朗读词语,巩固“糕”字。
课件展示:发糕、年糕、蛋糕、芙蓉糕、绿豆糕、马蹄糕、糯米糕、桂花糕。
活动2 引入新课
1.请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2.导入:到底什么是千人糕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操作指导:教师可以借助多张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思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再现,巩固“糕”的字音字形。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吃过的糕点的样子、味道,在哪里买的等方面自由交流,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限制。也可以请学生尝一尝某一种糕点,简单介绍一下这种糕点的制作过程,从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先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和同桌一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遇到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可以请同桌示范朗读,自己再练读几次,努力将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读得通顺、流畅。
2.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
活动2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想:米糕为什么被称为“千人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操作指导:读有助于思考,虽然是低年级,但教师也应利用一切时机让学生多读。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示范、相互纠正,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抓住课前质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板块三 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活动1 学习第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想一想:听爸爸说吃“千人糕”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好奇)
2.读后交流:“我”为什么会这么好奇?“我”当时是怎样想的?
活动2 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1)指名朗读,揭晓“我”的心理活动,呼应上一个活动结尾提出的问题。
(2)识记“特”字。
①教师利用课件,将“特”字变大、变成红色。
②鼓励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个字。
预设: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特”:诗—特。
2.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体会“我”当时好奇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活动3 学习第5自然段
1.过渡:千人糕,真的是很多很多人做成的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快看,爸爸把“千人糕”端出来了!
2.课件出示千人糕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看到真正的千人糕,你有什么感受呢?
3.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朗读。
课件展示: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1)教师指导语气词“嘛”:在句末读轻声。
(2)识记“买”字。
①激趣:在这个自然段中藏着一个会写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买)
②指名认读“买”,引导学生思考:“买”的反义词是什么?(卖)
③同时出示“买”和“卖”,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字,思考形近字识字法的优点。
④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买”和“卖”的字理图,对比讲解:
课件展示:买 卖 “卖”比“买”多出的部分像一只脚走出一个场地,表示“往外出”,而“买”表示“往里进”。
4.导读: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我”,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请你模拟人物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操作指导:随文识字确实可以让学生对生字的字义理解更全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和规律的指导,不能把课文拆分得过于细碎。同时教师要学会让位,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发现需要学习的生字,主动学习。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观察生字,教师范写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活动2 学生练习,反馈评价
1.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3.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4.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操作指导:教师要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买”和“卖”是容易写错的字,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区分的方法。评价的环节要注意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信心和兴趣才是写好字的前提。
板块五 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拓展: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家人帮忙,利用上网、查阅书籍或者参观问询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
操作指导:这一环节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课理解“千人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作铺垫;可以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带领学生一起了解米糕的制作过程;也可以拓展了解铅笔或者本子的制作过程,开阔学生视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粉、糖”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具、甘、甜、菜、劳”5个字,会写“加工、农具”等7个词语。
2.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借助资料,引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千人糕》。
2.交流: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请你们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讲一讲。
3.过渡:课文中,爸爸是怎样讲述千人糕的制作过程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操作指导:教师一定要把布置的拓展作业安排学生展示,让认真对待的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便于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可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实现课外与课内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板块二 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活动1 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展示:
自读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画出描写千人糕制作过程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这些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制作千人糕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劳动。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体会,并指导朗读相应的句子。
预设1: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大米。
(1)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指名朗读。
课件展示:是啊,大米是用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2)引导学生同桌交流:单单是农民种稻子就能产出大米吗?还会经过哪些流程?有哪些人参与劳动?(课件演示)
(3)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把省略号的部分补充出来。
(4)小结:光是做千人糕的大米,就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预设2:农民种甘蔗、甜菜,工人熬甘蔗汁、甜菜汁。
(1)教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指名朗读。
课件展示:糖呢,是用甘蔗汁或者甜菜汁熬出来的……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想一想糖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甘蔗汁、甜菜汁、工具、火。
(3)课件出示传统手工熬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说熬糖要哪些工具,是怎样熬的。
(4)课件出示甜菜、甘蔗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它们是怎么来的,甜菜汁、甘蔗汁又是怎么来的。
(5)小结:甘蔗汁需要种出新鲜的甘蔗,再压榨成汁;甜菜汁也需要撒种、浇水、施肥……种出甜菜,再压榨成汁;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单是材料就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劳动。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米糕做好了,还需要哪些人的劳动才能流通到市场上,方便我们购买呢?
5.学生默读课文,并对照插图,说说米糕制作过程,并展开想象,从米糕的包装、送货、销售等过程,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2 学习第6~9自然段中的生字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第6~9自然段中含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并认读生字:
粉、糖、蔗、汁、菜、熬、算、销、劳。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先读生字上的音节,再读生字,然后读带有生字的词,最后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怎样才能准确记住这些生字,把你识记生字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熟字加偏旁:采—菜。
换一换:削—销、份—粉。
熬:形声字,上边的“敖”表音,下边的“灬”表义,“灬”是由“火”演变而成的,把蔬菜等加水放在文火上久煮为“熬”。
2.教师利用生字卡片,抽读这些生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3.感受劳动辛苦。学生齐读这几段话,然后交流:从这几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制作千人糕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课件展示)
(1)引导学生拓展交流:结合我们课前查找的制作千人糕的资料,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
(2)学生再次观察课文插图,对照插图,说一说制作千人糕的过程,再把你的感受简单记录在插图旁边。
活动3 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的用意
1.课件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并引读:是啊,一块小小的米糕,竟然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怪不得父亲说——
2.学生分角色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认读生字“的”“确”“应”。重点强调:“的”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í,“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
3.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指名朗读课文。
(2)集中巩固生字词。
①课件出示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指名读。
②课件出示摘苹果游戏,巩固生字。
③认读多音字“的”组成的词语。
④课件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4.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要读出“我”好奇、醒悟、激动的心理变化。
操作指导: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简单的千人糕制作过程图,大家一起完善,体会千人糕的来之不易。分角色朗读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不要流于形式,要在朗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关于米糕的制作过程,用文字叙述过于抽象,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必要时可以让插图和制作过程的文字同时出现,让学生有清晰的了解。
板块三 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个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些,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活动2 学生练写,反馈评价
1.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操作指导: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抄写词语巩固书写。
板块四 拓展阅读,制作卡片
活动1 拓展阅读,深悟道理
1.自由读类文《落花生》。
2.交流:你能找出类文与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领悟文中阐述的做人要朴素、善良、无私奉献的道理。
活动2 制作卡片,自我提醒
1.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请你举出一个例子(出示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图片),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2.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千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3.动手实践:可以把今天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句话,记录在卡片上,随时提醒自己,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样物品。
操作指导: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品中体会到他人劳动的艰辛,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学生谈感悟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珍惜劳动成果的角度来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文本所承载的内容、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和情感进行独立体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语文经验亲近并思考文本。
1.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文章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了多次变化,每一次情感变化都体现在与父亲交流后的心理活动中。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历,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设身处地地感知人物所处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深刻的。
2.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例如孩子的语言、爸爸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