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

15 女娲补天【教案】

编号ID:1215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课  题 15* 女娲补天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体会课文夸张语言的用法,感受故事的神奇。
思维能力:能迁移运用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审美创造: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前解析】
关注文章主题:《女娲补天》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故事,本文由袁珂先生整理,选作课文时已改动。这篇故事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关注故事情节:这篇文章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除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人物情感的教学外,应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文章的情节进行具体化、生动化的阐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
关注表达运用: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洪、败、措”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
1.教师播放女娲造人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2.教师导入: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娲娘娘,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女娲不但是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是补天救世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补天”的故事。
3.板书课题: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女娲造人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美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认真听课文读音。
(2)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①(出示课件5)教师出示词语:洪水  惊慌失措  混乱  一项  熄灭  石浆  塌下来  流窜  传颂  功绩
②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识字游戏(出示课件6)
教师出示生字:颂、熄、混、塌
学生按顺序朗读。
教师过渡:同学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非常棒,下面我们一起去学习本课的词语吧。
(3)词语解释(出示课件7)
教师提出问题:词语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1:“措”的意思安排;安放。
预设2: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理解词语能力非一日之功,正是来自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三、明确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主要内容
1.(1)(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1:第1、2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起因:天塌地陷、发洪水
教师板书:起因  天塌地陷  发洪水
预设2:第3、4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经过:女娲补天
教师板书:经过  女娲补天
预设3:第5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结果:人民又安居乐业
教师板书:人民又安居乐业
2.(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吧。
预设:本文写了天塌下一大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她又寻找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四、关注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中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哪些情节触动了你?圈画出重点词句。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预设:我圈画的内容是“大窟窿”“黑黝黝”“喷涌而出”“残害人类”。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出示课件11)天上——大窟窿,地上——深沟,洪水——喷涌而出,野兽——残害人类,天哪,太可怕了!
(2)(出示课件12)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
预设1:我圈画的内容是“五种颜色的石头”“五色的云霞”,女娲不畏艰辛,补天成功。
(出示课件13)预设2:把天上的五彩云霞想象成女娲用五色石浆补好的天空,这样的想象神奇而瑰丽。
(3)(出示课件14)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海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
预设1:我圈画的内容是“斩下”“竖立”,大海龟的四条腿就撑起了人们头顶的天空,真是不可思议。
预设2: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女娲的坚定决心、智慧和果断。
(4)(出示课件15)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不敢再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
预设:我圈画的内容是“不敢”“纷纷逃回”,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女娲的力量非凡以及勇敢和智慧。
教师板书:力量非凡  勇敢  智慧
五、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出示课件16)教师提示1:想一想: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预设:路途遥远、洪水肆虐、野兽攻击……
(出示课件17)教师提示2:展开想象:五种颜色的石头可能在哪些不同的地方?
预设1:女娲来到了森林里,她找哇找哇……
(出示课件18)预设2:女娲又来到了雪山上,她找哇找哇……
(出示课件19)预设3:女娲又来到了大沙漠,她找哇找哇……
(出示课件20)预设3:女娲又来到了大海边,她找哇找哇……
(出示课件21)教师提示3:展开想象:女娲可能只捡到了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一种怎么办?
预设: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了解女娲的形象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编故事。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拓展延伸,主题概括
1.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2、23)
天真的会“漏”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它可以抵挡外太空的射线,让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生活。但是人类曾经经常使用的一些空调和冰箱,会释放出一种气体,会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
“臭氧层空洞”让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4)
本文主要讲了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惊慌失措,女娲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救了出来,她又寻找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赞美了女娲勇敢善良、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课文小结,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25)
神话用神奇的想象,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本课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勇敢善良的女娲,带给我们一段愉快的阅读旅程,这个故事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善良、勇敢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7)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8)
回家后将《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生动,讲完整。
【板书设计】
15 女娲补天
起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陷        女娲补天       人民又安居乐业
  发洪水  

力量非凡 勇敢  智慧
【教学反思】
1.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学生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生字教学中,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本的教学中,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3.在课堂的课后作业环节,我让学生回家后将《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女娲这个人物形象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