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教案】

编号ID:124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课  题 语文园地七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积累成语和古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运用:通过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思维能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前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启发学生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呈现了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第二项编排了对比反问句和陈述句不同语气的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表达效果。“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送别诗《别董大》,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难点】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梳理收获,总结方法。
教师提问:学习了本单元几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出示课件3、4)
2.教师过渡:(出示课件5)大家谈到了自己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那么请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吧。(教师板书: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出示表格(出示课件6)。完成以下表格。
提示: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发言完整有条理,提炼学生发言中具有独创性或启发性的总结,提示学生批注在表格中别“别人的方法”一栏。
3.(出示课件7)自主默读“交流平台”,画出与自己经验不一样的地方,交流反馈。
小结:(出示课件8)不管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巧妙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文章中的关键句等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遇到有的课文不止一件事时,找到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是关键,再弄清几件事的关系,用上恰当的关联词。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归纳主要内容的歌诀吧。(出示课件9)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10)教师提问: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自主识字,交流发现。
(1)教师重点提示:“刚正不阿”的“阿”的读音。
    (2)预设: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的优秀品质的。(教师板书:优秀品质)
2.教师过渡:人的品质不是单一的,有的时候,同一个人物也具有多种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形容。请你看看下面左边这组词语和右边的这组人名。(出示课件11)根据你的经验,试着连一连。
3.教师追问:你还能用这些词语形容你所知道的其他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2)这些成语的理解除了了解含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和我们生活相联系,与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这样词语才能在我们头脑中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妨在头脑中浮现出那些人,那些事,让词语朗读更有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14)齐读两组例句,标出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出示课件15)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句和否定词上。
2.男女生分别朗读每组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语气的不同。
教师追问:我们这样的句子叫反问句,那什么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呢?(教师板书:反问句)
教师追问:好好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变成反问句呢?它们两个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不同吗?结合两组句子来说一说。
男女生再分别朗读每组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语气的不同。
教师小结: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问句,语气要比陈述句强劲有力,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
3.结合情景,尝试运用。
教师引导:假如你就在下面的情境中,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会更好呢?(出示课件16)小组练说,指名反馈。
小结:(出示课件17)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对象来使用。
4.拓展练习。(出示课件18)
    小结:语言是人际交往交流的桥梁。语气很细微,但是很重要。要因事因地因人调整语气。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和别人聊天谈事情要慎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中语句的对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句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反问句更强烈的语气表达,在选取生活中比较平常的事例进行实战演练,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9)
教师过渡:我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古诗——《别董大》。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教师板书:别董大)
听朗读,明断句。(出示课件20)播放视频,学生跟读,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
2. 理解字词。(出示课件21、22)
3.(出示课件23)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出示课件24)这首诗描绘的是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好朋友又不得不各奔东西。诗中的董大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作为被贬尚书的门客,他不得不离开长安。其实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常处在贫贱的境遇中。
4.(出示课件25)想象情景,齐读第一、二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5.(出示课件26)出示诗歌最后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一句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6.(出示课件27)全班再读古诗,教师引领赏析。
教师点拨: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正因为本诗没有哭哭啼啼的愁苦,反而在依依惜别中蕴含豪迈豁达,所以才成为了一首不朽佳作,流传千年。(教师板书:依依惜别 豪迈豁达)
7.(出示课件28)自由朗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尝试背诵吧!
8.知识拓展。
引导:许多文人墨客在送别时,都会赋诗一首赠与友人,表达思念与美好的祝福。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送别诗吧。(出示课件29、30)
教师补充:送别诗有很多,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骆宾王《易水送别》,等等。这些古诗很多我们都背过,希望同学们下课后找来这些古诗读一读,并搜集更多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优秀品质
反问句           
                                  依依惜别
别董大
                                  豪迈豁达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巩固,再加上适当的拓展,针对这些目标,我制定了这次的教学方案。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首先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时,小组讨论交流,再把小组的成果加以整理,利用课上时间讲给同学们听,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其次在体会句子不同语气时,我引导学生扮演句子中的角色,试着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句子的不同语气,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来说。相对来说,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不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加强。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