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

18 文言文二则-教案

编号ID:166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74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4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赞美了古人勤勉学习、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其余三篇课文篇幅都较长,写的都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并用不同的方式将文章分成了几个部分。《小英雄雨来》(节选)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斗争的故事,刻画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我们家的男子汉》写了一个男孩从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芦花鞋》主要写冬闲时,青铜将一家人做的一百零一双芦花鞋,拿到油麻地镇上去卖的故事,刻画了勤劳、纯朴的少年形象。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文言文二则 2 1.认识37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会写13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4.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小英雄雨来(节选) 2
我们家的男子汉 2
芦花鞋 1
口语交际 1 1.能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的信息。
2.能分类整理小组的意见,做到有条理地汇报。
习作 2 1.能按学习的顺序把自己学做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能写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有趣的经历,把心情变化写
下来。
语文园地 2 1.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法。
2.积累“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6个成语,能选两三个讲出
成语里的故事和含义。
3.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并仿写。
4.朗读、背诵《独坐敬亭山》。
18 文言文二则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背诵《囊萤夜读》,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诵读感悟 想象画面 延伸阅读 比较阅读 体会精神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第1课时  囊萤夜读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体会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板块一 提问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我们成长的路上伴随着许多故事,或给我们感动,或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学习第六单元的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5页,说说学习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师: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古人成长中的故事。请大家看到课本第76页——《文言文二则》。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师板书课题)
师:(课件出示象形字“囊”的图片)大家看图,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这个字就像是装满了东西的袋子,袋子的口用绳子扎起来,我猜这个字是“囊”。
生:我猜这个字是“囊”,因为中间圆滚滚的好像一个袋子装了很多东西。
师:大家猜得没错。“囊”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书写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生:横要短,秃宝盖要写得宽一些,两个口要写在秃宝盖的正下方。
生:书写时下面的三个横要间隔相等的距离,竖提要和上面的左竖对齐,这样才能写好看。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看到课前预学单第3题,在订正处的田字格里写两个“囊”字,写完和例字对照一下。(师范写,生练写。)
师:装香料的袋子,我们称“香囊”;旅行用的袋子,我们称“行囊”。文中有一个词语“练囊”,“练囊”是什么意思呢?
生:白色薄绢做的口袋就是“练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
师: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练囊”指白色薄绢做的口袋,那“囊萤夜读”中的“囊”是什么意思?(师指着课题,轻轻地问。)这两个“囊”字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囊萤夜读”中的“囊”是用袋子装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语言非常简练,一个字包含很多意思。“囊”有时候表示用袋子装,有时候表示袋子。所以,我们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词义。谁来说说题目“囊萤夜读”是什么意思呢?
生: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
师:是谁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呢?
生:车胤。
师:车胤,大家在预习时已经了解过他。下面听老师介绍介绍他吧。

车胤(?—401),字武子,东晋大臣。他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
(师读资料,生听。)
师:车胤最后官至吏部尚书,他勤奋好学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大家一定要根据课前预学单第1题,将《囊萤夜读》的字音都读正确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示范读一读吧!(指名读)
师:你读得不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文中的词语。(指名读)

练囊  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  以夜继日
师:要注意“萤”是后鼻音,“勤”是前鼻音,发音要准确。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这一次前、后鼻音的发音非常准确。这说明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易错读音,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
师: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除了我们刚刚练写的“囊”字,还有哪些你们觉得难写?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勤、博”这两个字笔画多,容易写错。
生:“勤”的左上部分“廿”的最后一笔是短横,千万不要写连笔。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部分是“廿”,读niàn。(师边书写“廿”边指导生读)请大家在课前预学单第3题的订正处写一写“勤”字吧!(生练写)
师:书写“博”字时注意注意左窄右宽,左边“十”的短横在横中线上方。请同学们也在课前预学单第3题的订正处写一写“博”字吧!(生练写)
师:生字会写了,谁来读一读课文《囊萤夜读》?(指名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流利,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盛”是个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是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所以应该读chénɡ。
师:是的,“盛”在这里应该读chénɡ,你能结合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你真棒!那么“数”在文中该怎么读呢?
生:“数”应读shù。
师:“数”读shù时,有“几,几个”的意思。谁来说说“数十萤火”是指多少萤火呢?
生:“数十萤火”是指几十只萤火虫。
师:很好!根据意思,我们就能把多音字读准了,这叫作据义定音。今后,我们要多多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读准多音字。(转向刚才读错的生)请你把刚刚读错的句子再读一遍,这次要读准确哟!(课件出示重点句,生朗读。)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师:这一句的确非常复杂,一是多音字多,二是句子比较长。怎么读好长句子,怎样断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重点句,“夏月”表示时间,需要停顿一下;连词“则”这里也要停顿一下;“练囊盛数十萤火”是事情,“以照书”是目的,都需要停顿。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读好了难读的句子,相信你们也能读好全文,大家来试一试吧。(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不仅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也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律,非常棒!文言文的语言简洁,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着读着,我们就会陶醉其中。
板块三 理解文本,熟读成诵
师:我们不仅需要读好文言文,还要理解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呢?
生:借助注释来理解。(师板书:借助注释)
生:可以结合插图来理解。(师板书:结合插图)
生: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猜一猜。(师板书:联系生活)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下面请同学们用以上方法来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的活动,做完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活动:借助方法,理解课文。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我通过借助注释(方法),理解了“恭勤、通、练囊”的意思。
我通过结合插图(方法),理解了“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的意思。
我通过联系生活(方法),理解了“博学、以夜继日”的意思。
(生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小组交流。)
师:在这篇文言文中,你们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对哪些词语或句子还有疑问,想请教别人呢?下面我们来逐句梳理。哪个小组派代表先来说一说?
生:我来说第一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恭勤”是肃敬勤勉的意思,“通”是通晓、明白的意思。我借助注释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
师:很好。请同学们看屏幕。

胤恭勤不倦。(疲倦)
师:括号里的词语和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什么关系?
生:给加点字组词就是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师板书:组词)
师:没错,我们在学习古文时,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字通过组词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它在句子中的意思。
师:谁能给“博学多通”中的“博”和“学”组词?
生:渊博,学问。
师:非常好,通过注释和组词的方法,谁来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生: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师:看,知道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就能很快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二句中的“练囊”“盛”的意思我们在前面讲过了,这句话中大家还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生:“家贫不常得油”中的“贫”是贫穷的意思,我是用组词的方法理解的。
生:我知道“得油”是得到灯油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我知道那时候没有电灯,古人都是用油灯来照明的。
师:很好。“以夜继日”调换一下字的顺序能得到一个成语,谁知道?
生:是“夜以继日”,指日夜不停的意思。
师:车胤“以夜继日”地干什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车胤夜以继日地读书,我是从课文插图中知道的。
师:谁能把第二句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生:车胤家里穷,不经常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读书。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
生: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他家境贫寒,没有油点灯,于是在夏日的夜晚,他就用白色薄绢做成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书本,日夜不停地读书。
师:车胤啊车胤,你家那么贫穷,都买不起灯油了,干吗要借着萤火虫的光亮读书呀?
生:因为读书让我有机会学习书中人物的思想,读书可以让我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师: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车胤。可是车胤,这样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多累呀!
生:虽然很累,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师:你是一个能吃苦、有志向的车胤。车胤虽然家贫,但志不短,在家境如此贫寒的情况下,仍立志发奋图强,读尽天下书。正因为车胤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所以他长大后能官至吏部尚书,为国家效力。请同学们轻轻合上书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画面吧!
师: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
生: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师:你看,熟读成诵。当我们把这些文字转化成画面,背诵就变得简单了。大家再来配合老师读一下:胤恭勤不倦,所以——
生:博学多通。
师:家贫不常得油,他想到了办法——
生: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师:原来,文字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弄明白这些逻辑关系,也有助于我们记忆课文哟!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课文吧。(生齐背)
板块四 方法迁移,延伸阅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交流了自己对文中每句话的理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车胤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宝贵品质。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请做一做第1课时的课末固学单,看看你们掌握的情况吧。

活动:阅读《囊萤夜读》,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囊萤夜读”中的“囊”的意思是( B ),“练囊”中的“囊”的意思是( A )。
A.口袋       B.用口袋装       C.用手抓
2.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夏天他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读书。
3.文中的车胤是一个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用原文的词语填空)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
(生完成第1课时课末固学单,师巡视。)
师:我看大家很快就做完了。谁来回答第1题?
生:“囊萤夜读”中的“囊”的意思是用口袋装,“练囊”中的“囊”的意思是口袋,所以答案是B和A。
师:看来你听课很认真,都答对了!谁来回答第2题?
生:“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天他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读书”。
师:你也非常棒!最后一题,谁来说一说?
生:文中的车胤是一个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
师:(师板书:车胤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经过检测,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老师为你们骄傲!勤奋好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课后请大家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阅读第1课时课后拓学单中的文言文。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篇文言文——《铁杵成针》。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注重找到学生的起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2.重视朗读指导。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醒学生朗读文言文时,既要注意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先尝试短句,再读好长句子,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最后,在读中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3.重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学生运用具体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交流评价。学生在有层次的训练中收获的是个人的成长。























设计意图
直奔主题,通过聚焦“囊”字理解题目,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并试着用这些方法理解文言文,为下面的主动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
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鼓励学生运用方法主动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旨在通过引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设计意图
借助学到的方法去阅读文言文,实现方法的迁移,不断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第2课时  铁杵成针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3.能借助注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板块一 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谁能说一说“囊萤夜读”的故事?
生:《囊萤夜读》讲的是车胤因家里贫穷,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因为他恭勤不倦,所以他最后能博学多通的故事。
师:你把故事讲得很清楚。我们在学习《囊萤夜读》一文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组词。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一则文言文——《铁杵成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幅图画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铁杵成针”的图片)
生:一个男孩站在溪边看老婆婆磨铁棒。
师:没错,这幅图呈现的正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文言文《铁杵成针》的故事。“铁杵”就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图中的男孩就是李白。预习时同学们查阅资料完成了人物介绍,谁来说说李白字什么?
生:李白,字太白。
师:没错,文中的“李太白”是用李白的姓和字组合起来称呼他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这则关于李太白的故事吧。
板块二 运用方法,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课前预学时练习读了这则文言文,谁来给大家示范读一读全文?(指名读)
师:“老媪”的“媪”,你读得很准;“逢”是后鼻音,你也读对了。我们来看这一句:“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句中的“还”是一个多音字,按照上节课我讲到的据义定音的方法,你们觉得它应该读什么?
生:看注释,“还”是“回去”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它应该读huán。
师:很好,你已经掌握据义定音的方法了。再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准文言文的停顿。(指名读)
师:你的停顿基本正确,节奏清晰。这则文言文中有一句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逢老媪方磨铁杵。
师:这句话怎么停顿才正确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逢老媪/方/磨铁杵。
师:为什么在“方”这里停顿了?
生:因为看注释,我知道“方”是“正在”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停顿了。
师:很好。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帮助我们读好句子的停顿和节奏。这则文言文中还有一个我们要会写的字,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完成的课前预学单第3题,说说你们在书写“逢”字时,注意了哪些地方。
生:写“逢”字时,被包围的横撇和捺不要写得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得舒展。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请同学们在课前预学单第3题的订正处再写一写“逢”字吧。(生练写)
师:字写好了,下面我们就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默读这则文言文,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完成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生完成活动一,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我用上节课学到的组词法理解了“传”的意思,“传”就是“传说”。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未成”的意思。上文提到李白在山中读书,所以“未成”就是“没有完成学业”的意思。
生:我用组词法理解了“弃”的意思,“弃”就是“放弃”。
师:非常棒!谁来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生: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
师: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是”是“这”的意思。“过是溪”就是“路过这条小溪”,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磨针溪。
生:我借助插图和注释,知道了“逢老媪方磨铁杵”是指李白遇到一位老奶奶正在溪边磨铁棒。
师:“媪”,我们在学习《清平乐·村居》中学过,它是“老妇”的意思。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了“感其意”“还卒业”的意思,“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是指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师:非常棒!你们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老师为你们点赞!有哪些字词是你们没有弄懂的?
生:我不知道“问之,曰:‘欲作针’”中的“之”和“欲”的意思。
师:很好,这句话是比较难,我们一起来看第四句。“问之”,谁问谁,这里没有明确交代,所以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上文写李白遇到一位老奶奶正在溪边磨铁棒,下文是“曰:‘欲作针’”。我们一起看“曰”这个字,观察“曰”字的字形,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人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联系上文,说“欲作针”这句话的是谁呢?
生:老奶奶。
师:没错。“欲”是“想要”的意思,“欲作针”指老奶奶想要做一根针。那么,“问之”是谁问谁?
生:李白问老奶奶。所以,“之”是指老奶奶。
师:非常棒!谁来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李白问老奶奶,老奶奶说:“我想要做一根针。”
师:很好。文中第一句话没有人提到,谁知道它的意思吗?(生沉默)
师:只要弄明白这句话中的两个词,大家马上就会明白第一句话的意思了。

磨针溪:溪水名,在四川眉州。 象耳山:山名,在四川眉州。
师:看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后,谁来说说第一句话?
生:磨针溪,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下。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家就弄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每句话的理解齐读一遍课文吧。(生齐读)
板块三 自读课文,感悟品质
师:理解了这则文言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下面请你们连起来说说这则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吧。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同学们先自己练习,再在小组内讲一讲,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生练讲)
师:谁上台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磨针溪,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脚下。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他就想半途而废。他来到山脚下,准备过磨针溪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溪边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就走上前问老奶奶,老奶奶说:“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回到山里继续完成学业。
师:这是李白小时候在象耳山读书的故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非常棒!文中李白遇到老媪后,他们两人间的对话非常简洁,只有一句话,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问之,曰:“欲作针。”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发挥合理的想象,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思考如何丰富李白和老媪的对话。

活动二:发挥想象,情景对话。
读“问之,曰:‘欲作针’”,发挥想象:李白怎么问,老媪怎么答?听了老媪的回答,李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李白: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老媪:我想把铁棒磨成绣花针。
李白:铁棒怎么能磨成绣花针呢?
老媪:只要肯下功夫,我天天磨,总有一天能把铁棒磨成绣花针。
李白: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看来坚持不懈就能成功,我有什么理由放弃学业呢?
于是,李白回去完成了学业。
师:同学们先完成活动二,再同桌之间交流。(生做题、交流)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进行生动有趣的对话。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指名展示)
师:非常好,文中“太白感其意”中的“感其意”省略了李白许多的心里话,你们很好地将李白的心理活动还原了出来。请同学们给他们掌声。(生鼓掌)
师:来,我们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表演一下,老师读旁白,两位主角出场——(师生共同表演)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成功。我们仿佛跨越千年的时空,来到了磨针溪边。你看,加上我们的想象,故事就变得丰富生动起来,真是越读越想就越有意思。在这个故事里,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知错就改的李白。
生:一开始不够坚定,想要放弃学业,后来又勤奋学习的李白。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生齐读)
师: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像同学们刚刚那样读,还可以这样读。(师慢读)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这样来读。(师生读)
师:一篇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手舞足蹈讲述,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就好!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哪则谚语?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请你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个谚语的意思。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则谚语的意思是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坚持不懈,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
师:大家齐读一遍,把这则谚语牢记在自己心中。(生齐读)
板块四 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两则文言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知道了车胤和李白两位古人勤学的故事。大家想一想,编者为什么把这两则文言文放在一起呢?跟同桌讨论一下吧!

活动: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题目 人物 共同点
《囊萤夜读》 车胤 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 李白
(生交流,师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车胤和李白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能够勤奋学习。车胤是夜里在萤火虫的微光下学习,非常勤奋;李白是懂得了学习要刻苦坚持的道理后,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生: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生活在古代,都非常用功地学习。
生:他们通过勤奋学习,最后都有了一番成就。
师:编者把这两则主题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呢?
生:这两则文言文都和古人读书有关,编者可能是想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的道理。
生:这两则文言文讲的都是两位古人小时候或者少年时候读书的故事,跟我们的年龄是很接近的。
生:编者想通过这两则文言文启发我们,要像车胤一样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也要像李白那样知错能改,及时调整自己,发奋学习。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古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勤奋读书,成为博学之才,何况是我们呢?只要做到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就能获得成功。(师板书:勤奋学习 持之以恒)
师:其实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些故事凝练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同学们课后完成第2课时课后拓学单,找出这些故事中勤奋好学的人物。相信同学们能从有关古人读书的故事中汲取更多的力量。



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1.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范读引领、教读断句、自读巩固、互读评议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难点。2.注重学法指导。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进行停顿,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了基础。3.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从故事入手,特别是对照原文说故事,能让学生把握内容,感知文言文特点,降低了学文言文的难度。长期坚持这样的的语感。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自读感悟。这样既巩固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的理念。













































设计意图
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再现情景,在情景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自我体验,自我获得,自我成长。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