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

2 乡下人家(教案)

编号ID:1700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3.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描写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优美的乡村风景画,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导语:同学们,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当我们迈步在田地边,会看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麦苗;当我们漫步在小树林中,会听到百鸟的合唱曲。夜晚疲倦时,我们又伴着蛙虫的催眠曲,酣然入梦……。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相机纠正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会写的字:成   装   着   仙   顺   下    照   领   着   步   若   成   和   住   催曲
会认的字:鸡花       近   衣
◆需注意的字音:“饰”是翘舌音,读作“shì”,不要读成“sì”;“倘”读作“tǎnɡ”,不要读成“shànɡ”;“率”和“冠”是多音字,在“率领”和“鸡冠花”中分别读作“shuài”“ɡuān”,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饰”右部是“ ”,不要写成“布”;“凤”被包围的部分是“又”,不要写成“”;“冠”上部是“冖”,不要写成“宀”。
(2)重点词语释义。
[时令] 季节。
[倘若、即使、若是] 都是表示假设、假如、如果的意思。
[照例]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天高地阔] 文中指乡下人边吃饭,边无边无际地聊天。
3.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在乡下人家的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的同时进行板书。
(1)表示空间顺序的词语有哪些?(屋前、门前、房前屋后等)
(2)表明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季节:春、夏天、秋天;时候:白天、傍晚、夜里)
3.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
小结:这篇课文不是采用单一的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而是按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进行交叉描写的,展示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难怪作者不禁这样说(出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在文章结尾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概括了乡村风景的特点?(独特、迷人)
(2)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4.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画面),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出来。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喜欢。(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示)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文中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描写的乡村画面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板块赏读课文,辅以相关课件展示。
板块一:瓜架、鲜花、竹笋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美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读一读,在脑海中描画那美丽的画面。
2.交流反馈,赏读文中的重点语句。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在这里,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是用有生命的青、红的瓜来装饰,用碧绿的藤、叶来装点)
②为什么说这些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农家屋子前攀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和叶子,点缀其中的青、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
③跟这样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相比,城市里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和竖着的两根大旗杆会给你什么感觉?(威严、冷漠、呆板)
小结: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了生机勃勃的瓜、藤和叶,后半部分说的是呆板、严肃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这就形成了对比。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才是乡下人家独有的风景!这真是别有风趣的装饰!
④比较三者,填空练习。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结出了(    )的瓜,像(    )似的挂在房前,
衬着(    ),它不如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那样(    ),也不如竖着的
大旗杆那样(    ),却是那么(    )。
⑤从所填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可爱)
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探索“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意思。追问:“朴素”和“华丽”是一对反义词,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矛盾吗?为什么说它们是朴素的呢?
明确:不矛盾。这些花没有漂亮的花瓶、花盆的衬托,而且它们都不名贵,很常见,故而很朴素。但难以遮掩的本色还是让它们在朴素的农家小院现出了自己华丽的一面。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①齐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画面:几场春雨过后,你看到了什么?(抓住“许多”“成群地”“探”等词语,体会生动、形象的表达手法)
②“探”出来与“长”出来、“冒”出来有什么不同?(从“探”字体会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它们如同一个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的娃娃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③这番情景正像谚语说的“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春雨下一时,嫩竹长一尺”,并展示图片。
④作者把小春笋当成人来写,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也形象地写出了小春笋想钻出来的急切心情,怪不得作者要感慨——(出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⑤创设情境:假如现在你们就是小春笋,你们那么快地从地里钻出来想看到什么?
板块二:鸡、鸭
1.指名读描写鸡觅食和鸭戏水的段落。思考: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预设: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再读读这两段话,女生读第3自然段,男生读第4自然段,体会鸡、鸭的可爱和作者对它们由衷的喜爱之情。
2.正是因为作者喜爱它们,所以他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出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块三:吃饭、睡觉
自由读第5~6自然段,谈谈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并体会“天高地阔”一词描绘的场景。
(1)根据课文填空。(课件出示)
(2)想象乡下人家吃饭所处的环境,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体会自然、和谐的氛围。
(3)引读第6自然段,明确中心句。
夜幕降临,又是另一番景象——纺织娘唱起动听的歌儿,让人们在月夜甜蜜入梦,怪不得作者要感慨——(出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或乡村生活是怎样的?请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示例:乡村的冬天是寒冷的。很多大人、小孩躲在暖和的被子里香香地睡大觉,等到太阳升得老高才慢吞吞地穿衣起床。大地失去了五彩的颜色,光秃秃的一片枯黄。河里的水也失去了往昔的活力,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小鱼儿、小虾儿都藏进深水里、泥土里,被寒冷吓得不敢出来。只有笔直的松树依然那么葱绿、茂盛。它们在和冬娃娃较量:看谁更坚强!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文中描绘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沉醉在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
一、激趣导入。一上课,我就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急于求知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思想铺垫。
二、初读感知。学生在通读课文时,我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视指导,纠正字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字新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我放手让他们自学,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字词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乡下人家的?乡下人家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这样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感受,让他们自己选择认为描写得最优美的句段读一读,还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感悟,脑中想象画面来感知美好,品味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同时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他们自己选择佳句来读,这样他们的感情会更投入,印象会更深刻。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只是有一些学生平时很少去乡村走动,对乡村生活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在交流中就有些想当然了。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去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识。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