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 窗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有关天窗的图片,教师提问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过渡:同学们喜欢玩吗?(生答:喜欢玩) 是呀,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想象其实也是你们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你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板书课题,自由讨论有关天窗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 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短篇小说《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 落 利 河 子
闪闪烁 气 猫头
(2)重点词语释义。
[慰藉] 安慰。
[卜落卜落] 象声词。形容物件连续着地的碎响。
[锐利] ①(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②(刀锋等)尖而快。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每段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部分?
预设: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点评,课件出示。
2.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讨论。
(1)和城里的房子相比,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明确: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相关句子来读一读。
明确: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这种木板窗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所以,“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这就是文中说的“天窗”。
(3)小结天窗的作用:使黑的屋子里有光线;能挡大风大雨。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品味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想象的句段,体会作者对孩子们想象力的赞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抒发了对孩子想象力的赞美。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探究。
(1)理解: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①“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②天窗在什么时候会成为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夏天阵雨来了时和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
③“夏天阵雨来了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对应的是哪几段?(第4~5自然段)
A.指名并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预设:抓住“顶喜欢”“跑跳、仰、看”“到屋里来啊”“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等词句,体会这时孩子们渴望到屋外玩耍的心情。
B.指名并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预设:抓住“雨脚”“卜落卜落”“带子似的闪电”“猛厉”等词句,明确此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结: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变得活跃起来,透过一扇小小的天窗,雨中的世界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得如此奇妙,如此丰富,难怪孩子们会在这又黑又静的屋子中感受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④“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天窗又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对应的是哪几段?(第6~7自然段)
A.指名并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预设:抓住加上引号的“休息”一词,明确孩子们此时是被逼着上床的,体会他们的不情愿和无奈。
B.指名并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预设:抓住“闪闪烁烁”“奇幻”“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等词句,明确此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结:天窗虽然很小,但孩子们却透过天窗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广袤无垠;视野虽然有限,但想象的翅膀却能够带着他们在神奇的宇宙中自由翱翔。
(2)引导学生梳理“眼中看到”和“心中想到”的内容。
2.齐读第8自然段,探讨天窗的神奇。
(1)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明确:因为是天窗引导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这想象比实际上的景象更多更好,使孩子们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空间。所以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2)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明确:孩子们从“雨脚”和“闪电”中看出风雨雷电扫荡世界的场面,从“一粒星”“一朵云”中看出无数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中看出蝙蝠、夜莺、猫头鹰……。这些原本看不见的虚无,因为孩子们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自由联想,变成了“有”,变成了“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A.选择一个下雨天,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观察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观察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预设:“窗”外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指名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
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点;(3)写作是否有序,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但意蕴深刻。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定教,以读为本,读练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解决问题,结合了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实际。
这堂课上完后我感觉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整体性不够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感悟还要加强。如果再教授此课,我会再整合文本内容,抓住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的核心——“神”,做到主线清晰,大胆删减次要内容,强化训练重点。再则,针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的相关训练,有些盲目地拔高了要求。同时,我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大胆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