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悠远;有人喜欢紫色,因为它神秘莫测。还有一些人,他们热爱绿色,例如古代诗人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等,当然他们也留下了不少千古名句,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生背诵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现当代诗人艾青也喜欢绿色,在他的笔下,绿是多姿多彩的,绿是铺天盖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成名诗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又陆续出版了诗集《北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是艾青诗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 交 指
◆需注意的字音、字形:“瓶”是后鼻音,读“pínɡ”,不要读成“pín”;书写时倒数第二笔是“”。“叉”是多音字,在文中读“chā”;书写时末笔是点,不要漏写。
◆多音字:
chā 交叉 dé 得到
chǎ 叉着腿 得 de 跑得快
chá 叉住了 děi 得亏
chà 分叉
(2)重点词语释义。
[出奇] 特别;不平常。
[重叠] (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 ①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②有相同有不同的;有相重的。③间隔穿插。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梳理诗歌层次及其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诗具体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绿,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想象的有机结合,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奇特景象。
明确:第1节诗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第2节诗体现了绿色的丰富,第3节诗表现出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第4节诗写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第5节诗写出了所有的绿色在风中舞动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2.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奇特景象之中。
3.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诗歌。
4.指名朗读第1节诗,初步感知绿意。
这一节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抓住“好像”和“到处”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节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课件出示)
5.指名朗读第2节诗,深入感受绿景。
(1)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你还知道哪些“绿”?
明确: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我还知道碧绿、草绿、青绿、豆绿、葱绿、橄榄绿、苹果绿、荧光绿等。
(2)这一节诗是怎样具体描写“绿”的?(课件出示)
明确:诗人先罗列各种不同的绿,表现绿的色彩丰富,再用“发黑”“出奇”二词总括绿的整体形象。
6.指名朗读第3节诗,感受绿的事物多。
(1)“风”“雨”“水”“阳光”怎么会是绿色的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绿已经映入了诗人的心里,他带着一颗诗意的心来看世界,自然连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了。
(2)你能展开联想,具体说说下列事物绿的状态吗?
教师出示提示:
风中的_______________ 是绿色的;
雨中的_______________是绿色的;
水中的_______________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_______________也是绿色的。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示例:风中摇摆的柳枝是绿色的;雨中的树叶是绿色的;水中的小荷是绿色的;阳光下的小草也是绿色的。
7.指名朗读第4节诗,感受聚集重叠的绿。
这一节诗是怎样描写“绿”的?
明确:这一节诗着力刻画聚集重叠的绿。“集中”“挤”“重叠”“交叉”再次写出了绿的繁多。
8.指名朗读第5节诗,感受舞动的绿。
这一节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明确:这一节诗写的是风吹过绿树绿草,它们随着风一起摆动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绿仿佛是一群智慧的精灵,能有意识地跟着风的指挥飘动。
9.齐读全诗,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1)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随着节拍飘动。
明确:在风的吹拂下,自然界中的绿色事物会随着风摆动。而诗人将眼中所见的场面通过想象,扩大到世间的一切事物,认为它们也随着一起飘动。这种“动”其实也是生命力的流动。
(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首诗想象丰富。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受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但唤起了我们的联想,我们的眼前仿佛是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心情,绿色的希望……。本诗寄寓的感情丰富而深刻。诗人笔下的“绿”蕴含了生机、活力,也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四、拓展阅读,仿写练习
过渡:诗人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作家宗璞笔下的“绿”也别具特色。阅读下面的片段,说说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教师课件出示阅读片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阅读与交流。
(1)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西湖灵隐寺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示例: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作者雨中去访灵隐寺一路上感受到的“绿”,具体通过参天的古木、层叠的树木和小径旁的青苔来刻画山路的清幽。在细雨的润泽下,山道上所有的绿色都显得更加鲜亮、纯净。
(3)比较此片段与艾青的《绿》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等等。②不同之处: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等等。
3.指导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诗歌。
(1)明确艾青的《绿》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来仿写。
(2)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诗,互相评改。
(3)选择写得好的诗在班级交流、展览。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背诵课文。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非常有道理,诗歌教学尤其要以朗读为重点。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诗,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以仿写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语言的运用。“新课标”注重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采用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