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

16 海上日出(教案)

编号ID:1714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7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五单元 按一定顺序写景物
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内容,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单元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培养学生按顺序写景物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个中心任务,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展开,其他内容的教学要能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文 海上日出     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笔触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课时
记金华的
双龙洞 课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双龙洞途中的风光以及双龙洞的奇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2课时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课文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 引导学生交流游记类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1课时



文 颐和园 本文按照游览的方位顺序,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通过描写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等景点的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弄清例文的写作顺序,明白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介绍清楚的;引导学生写作文时要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突出景物的特点;能交流评改自己的习作。 2~3课时
七月的
天山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到近,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作 游______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16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扩、刹、镶”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有关日出的图片,谈话导入。
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壮丽雄奇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明确:写景的文章。“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巴金(1904—2005) 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其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写作背景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从上海黄浦江乘“昂热号”邮船赴法国留学,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面对大自然奇丽的景观,联想到国家和民族的不幸遭遇,巴金激动不已。他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感记了下来,寄给两个哥哥看。后来,他把这些文稿整理成《海行杂记》,共39篇,《海上日出》是其中的第23篇。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大  围  力  那  灿      色  不
◆读准字音:“努”读“nǔ”,不要读成“lǔ”;“刹”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chà”;“仅”是前鼻音,读“jǐn”,不要读成“jǐnɡ”。
◆书写指导:“刹”的第六笔是点;“烂”的第四笔是点;“仅”的末笔是捺,不是点。
(2)重点词语释义。
[重荷] 过重的负荷。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奇观] 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写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2.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具体说说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是下文描写海上日出奇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其中,第2~3自然段写晴朗天气的日出,集中展现太阳跳出海面的情景。(先写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再写太阳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奇妙而壮观的景色)第4~5自然段写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情景。(第4自然段写云薄时水天一色、光彩耀眼的日出景观。第5自然段写云厚时太阳光芒不可阻挡的情景,以及太阳终于冲出重围把天地变成光亮的世界的景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句赞叹海上日出是奇妙而伟大的自然景观。
3.你能把题目与文章结尾合成一句话吗?
明确:“海上日出真是很伟大的奇观!”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巴金先生写的《海上日出》,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海上日出到底是怎样的“奇观”?“奇”在什么地方?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探究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探究。
(1)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明确:时间:天还没有大亮;人物:我;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写的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是由上文进一步引出的。
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探究。
(1)这段描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日出前)
(2)天空的景色变化,你能用“开始……转眼间……接着……”的句式说出来吗?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种变化的?
示例:开始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接着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作者是从形状、颜色、亮光、动态几方面来写的。
(3)红霞的出现是由什么造成的?
明确:太阳的升起造成的。
(4)比较选词。
①“一片浅蓝”“一点浅蓝”哪一个词用得更准确?为什么?
明确:“一片浅蓝”用得更准确,符合日出前天空阔大的特点。
②“一道红霞”“一条红霞”“一片红霞”哪一个词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明确:“一道红霞”用得更好,“道”字更切合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5)理解:“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①作者判断太阳就要升起的依据是什么?(天边的红霞在扩大范围,并加强了亮光)
②“那里”指什么地方?(海天相接的地方)
③当作者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他的心情怎样?(急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不转眼)
 3.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表格,学生摘录相应的句子填入表中,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
(2)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大声读出来。读后认真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好在什么地方?
(3)学生朗读、思考完后,教师选出这段中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齐来体会一下。
①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形状、颜色、拟人)
②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状态、感受)
③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动态、颜色、感受)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颜色、形状、光亮、感受)
(4)教师总结后,再让学生画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物图。
  4.指名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探究。
(1)作者写了哪两种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课件出示)
(2)以上两种天气情况下,都看不清太阳的变化,作者是如何表现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的?
明确:作者着力描写了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写出了两种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出的壮观、神奇。
(3)品析重点句,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的壮美。
出示句子: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明确:“黑云”指云层厚重,颜色趋于黑色。黑云竭力遮日,却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反而是太阳“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在这两句中,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精当地使用“镶”“冲”“染”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黑云毕竟遮不住红日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重围的勇不可当的上升力量。
因为天空中有不同的云,所以阳光照在不同的云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光照在黑云上呈现紫色;红光照在白云上呈现红色。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探究。
(1)“奇观”是什么意思?(雄壮美丽的景象)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作者之所以把海上日出说成是“很伟大的奇观”,是因为海上日出的景色十分壮美)
(2)课文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课文用反问句结尾,既照应文题、总结全文,又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三、探究写法,学有所获
1.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2.课外搜集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读,并比较与本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了课文的特点,通过探“实”、现“形”、寄“情”、赏“奇”,再现了作者的艺术形象,体验了字里行间的感情,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
一、着眼“首段”。我先是提问:从“海上日出”这个题目可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海上”点明什么?“日出”指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文章的首段,引导学生领会:“天还没有大亮”是交代看日出的时间,“周围很静”“只有机器的响声”是写看日出的环境,用“声音”反衬出看日出时色彩纯净、气氛清幽的环境。
二、分析“尾句”。在引导学生对课题和首段进行分析之后,我采用“潜底反浮”的方法,直插尾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接着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用这个悬念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奇观”上,带回到课文中。
三、再现形象。围绕“奇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再现“奇观”之形,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中要抓住的一个特点。我教学时把握了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在“亮”字上着眼,分析太阳上升时的形状及过程。2.引导学生在“光”字上注意,分析“水天一色”的美景。3.引导学生在“色”字上落脚,分析光亮满目的景色。
四、加强诵读。教学时,我围绕“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范读,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奇观”;再让学生练读,努力使情融于声,使学生体会“奇观”。最后教师或学生边读全文边配放乐曲,使全体学生轻声跟读,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的印象。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