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教案)

编号ID:172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5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总结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2.按顺序观察某一处景物,记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教师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作者在旅游途中观看到的景物。现在我们再通过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交流一下写游记类文章可运用的一些方法。
2.学生分组活动,回顾课文,交流感悟。
生1:《海上日出》主要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其中第2~3自然段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生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样写游览经过就清楚明了了。
3.教师总结。
小结:描写游览某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叫游记。一篇游记应该具备三个“一”:一条线索、一处美景、一种情感。
(1)一条线索。选择恰当的线索将游记中各个要素连接起来,整篇游记才不会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最常见的就是以参观者的行踪为线索,即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则可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2)一处美景。游记中要写的景物不止一处,应重点写有特色的景观、感受较深的景物,其他一笔带过或干脆不写。
(3)一种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或是热爱,或是惊叹,或是赞美。
4.学生读一读老师总结的方法,加以体会,为写作做准备。
二、初试身手
1.教师出示教材上的植物园示意图,学生看清,看准,明白要求。
2.教师引导学生看清图的方位和各景点的位置,画出路线图,选择最佳的来展示。
预设:南门是植物园的正门,要想规划最合理的路线,可以从南门进,最终从东南门出。
生:我画的路线图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南门→小桥→芍药园→松林→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3.学生画出路线图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按路线图表达出来。
方法指导:在地点发生转换时,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表达,如,直接写出目的地,写出起点和终点,加入方位词写清地点的转换,运用合适的动词,如“穿过、登上、沿着、坐在”,说清楚位置的变化。
4.教师巡视,选择写得较好的展示。
示例:星期天,一位同学到我家里玩,听说我们这里的植物园很有特色,她便要求我带她去游览一下。植物园的南门是正门,我们便从南门进去,往北走,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溪上有座小桥,过了小桥往西走就会来到芍药园,大朵大朵的芍药花此时正在开放着。
从芍药园继续往北走,会穿过一片葱郁的松树林。往东望去,会看见一片大的水面,这就是天鹅湖。巨大的天鹅湖实际上是整个植物园的中心区。
天鹅湖往北,就是植物园的北门了。然后,我们又往东走,来到纪念馆,这时一座高高的亭子闯入我们的眼帘,登上亭,我们看见亭上写的是“望湖亭”,站在亭上真的能望见远处的天鹅湖呢!
下了望湖亭,我们向东走去,此时一股清香扑鼻,我们是来到了郁金香园了。郁金香园是植物园的最后一个景点,因为再向东南走走,我们就从东南门走出了植物园。
5.拓展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先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预设: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独立观察,也可统一组织观察活动,如校园一角、附近公园里的一个花坛、在某个特定的地点观察月亮的变化。动笔前,先简单交流写什么,根据要写的景物,确定按什么顺序写,如,观察一处固定的景物,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写,观察变化的景物,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之后动笔练习,选取有代表性的练笔进行简单讲评,不一定要修改,指出问题,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示例:我家附近新建了一个公园叫友谊公园,这里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从友谊公园的西侧进入,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向东走,迎面是一片树林,树木错落有致,姿态不一。树下碧草茸茸,草丛中还点缀着一些小花,让人心旷神怡。走到小径尽头就来到友谊湖边,微风吹拂下,湖面波光粼粼,特别耀眼。步行到友谊湖心的亭子里,微风拂面,空气清新,让人神清气爽。

“交流平台”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如果在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结束后再去归纳,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在课文的教学中已经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教授,“交流平台”中的讨论是再次强化。“交流平台”的另一个功能是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比如本单元的习作便是按顺序记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对本单元文章写法进行交流,也就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初试身手”则从理论转向实践,为学生提供范本,为习作选取恰当的记叙顺序。我主要采用了同桌互查、全班互评的方式,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他人交流。因为习作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对记叙顺序的确立应有独到的见解,所以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全班交流的方式更合理。“初试身手”定位在“初试”,所以我只让学生初步尝试按照一定顺序描写观察到的一处景物,并没有要求学生写得非常具体,只要能大致写出景物的方位、布局和游览路线即可,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初试身手”的第2小题中,全班点评了几位学生写作的片段,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虽然都采用了一定的顺序,但景点间的衔接不是太自然、紧密。所以我在课堂上提醒学生,可以采用一些过渡句或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衔接不同的景点。只有顺序清晰、过渡自然,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我认为本次“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教学一定能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