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 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
2.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乐趣,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读《十万个为什么》,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课时安排 机动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趣,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我问你们几个问题:冬天里,我们会生炉子取暖,为什么一生火,我们就会感觉到热?炉子里柴火燃烧时为什么发出毕剥毕剥的响声?那燃起的烟会从烟筒里冒出,为什么不向屋里冒呢?我们都知道用水可以灭火,为什么有时候却不能用水灭火呢……(生抢答)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奥妙,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就到一本书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二、激起兴趣,掌握方法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阅读活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巡视、点评。
第一组:图书介绍,整体感知,激起兴趣。
(1)了解作者。
米·伊林(1896—1953) 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他的科普作品除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外,还有《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米·伊林的作品是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2)了解书名由来。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名称由米·伊林取自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3)了解主要内容。
《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是谁发明瓷器的?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米·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
(4)展示封面,了解目录。(课件出示)
第二组:朗读片段,交流感受,激起兴趣。
(1)朗读片段。(片段参见教学课件)
片段一:《有没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呀》
片段二:《为什么我们不吃生马铃薯》
(2)学生交流听了以上两个片段后的感受,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第三组:快乐分享,交流收获,激起兴趣。
(1)引导学生分享读书过程中的收获。
生1:书中介绍了许多知识,这么多内容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及其解释都是多种多样的材料,全部服从于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的计划。它们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读者就这样兴趣盎然地跟随作者的笔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2:这本书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知识,例如电灯、森林、炼丹炉等。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演变出一个小故事,使得读者看得有趣,看得明白。作者写《十万个为什么》并不只是干巴巴地讲解知识,而是会让人产生联想,如他把灯称为“桌上的太阳”,利用了孩子的理解方法去思考。可是这里并不显幼稚,而是博学。这之中又带有一些童趣,令我百看不厌。
(2)教师总结,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方法和要求。
(1)熟悉作品的体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阅读计划。
方法指导:《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具体分“房间旅行记”“灯的故事”“时钟的故事”“书的故事”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围绕主题讲述了相关的一些历史和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以一个个问题呈现,问题后是具体的解答。了解了这个体例后,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情况制订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
(2)指导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方法指导:①找出不懂的科技术语,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工具书、与同学交流、请教老师或家长等多种方式弄明白。②能提出不懂的问题,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③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④读完之后思考总结,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3)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方法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好阅读记录,可以填写阅读记录卡,也可以在书中作简单的批注。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记录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分享和交流环节,可以解决问题、分享读书方法等。
3.引导学生按照制订的读书计划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三、读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1.图书简介。
《十万个为什么》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一套科普图书。本书中的内容有的是青少年最直接的提问;有些则来自当今各科学领域最前沿的发现,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习以为常,却内有乾坤的科学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在不经意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前沿科学;多种多样,没有最怪只有更怪的地球生物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脑科学等鲜为人知的人体秘密;等等。
2.阅读方式。
(1)可以采用分组阅读、分享交流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样阅读速度较快,读书气氛也好。
(2)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分册多,可以选择性地阅读。读时也有浏览、略读和精读之分。要适时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
(3)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尤其是一些科技术语。我们可以运用前面“交流平台”中学到的方法去解决。
(4)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后,要做读书笔记,或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快乐读书。
3.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教师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引导学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可参考下列形式。
(1)制作科学小报。
(2)组织科普知识竞赛。
(3)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4)组织科技实践活动。
四、推荐阅读,延伸乐趣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优秀的科普作品,如,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