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梳理、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认识“宾、吉”等12个生字。
3.理解一些词汇的新含义,并能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4.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5.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
2.总结识字的方法,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
2.借助加减偏旁的方法认识生字。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个神奇又美妙的世界,让我们流连忘返。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们一定遇到过一些难懂的问题,那么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现在我们就交流一下,也许你们的好方法会帮助到其他同学哟。
2.教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并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读句子,交流体会。
(2)教师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预设: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具体谈一谈。
生1:当我读到这个句子时:“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会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鲜期更长。”结合上下文,我知道这是作者在举一个例子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回到家里,我打开冰箱,发现冷藏间果然有一层银白色的涂层,非常紧致细密。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冰箱的杀菌、除臭、保鲜与它是密切相关的。
生2:阅读《琥珀》这一课时,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把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几千万年前?我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到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
生3:《飞向蓝天的恐龙》告诉我们“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那么其他种类的恐龙的命运如何呢?我请教了校生物实验室的梁老师。他告诉我,恐龙的灭绝有几种假设,最有说服力的是与千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
师小结: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像一把把“钥匙”。有了这些“钥匙”,知识的大门也向我们敞开了。
二、识字加油站
1.学生自主认读教材中的两组词语,比较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把不认识的生字标出,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认识生字。
3.正确朗读、辨认、书写,教师相机点拨。
◆需注意的字音、字形:“宾”不要读成“bīnɡ”,“廷”不要读成“tín”;“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不要漏写右上一点;“予”的第三笔是“乛”,不要写成“一”。
4.学生相互交流,看看每组中的两个汉字在字形和读音上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组中的第一个汉字减去偏旁就是第二个汉字;第二组中的第一个汉字加上偏旁就是第二个汉字。这两个汉字在读音上相似,但字义发生了变化。
5.进行生字加减法的小练习。
(1)减一减,再组词。
栖-木=( )( )
滑-氵=( )( )
避-辶=( )( )
(2)加一加,再组词。
退+月=( )( )
次+贝=( )( )
巩+心=( )( )
1.理解一些词语的新含义,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2.仿照例句,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个事物。
3.朗读、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一、词句段运用
1.教师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2.学生读这两组词语,说说哪些词语是新出现的词语,哪些词语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
明确:“云技术”这一组词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的新词汇;“桌面”这一组词语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词语的含义,交流展示。
(1)了解新词汇的含义。
生1:通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
生2:通过查阅工具书,我知道了“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克隆”在希腊语中是“小树枝叶”的意思,用以指无性增殖物,现在则指个体、细胞、基因等不同水平上的无性增殖物。
(2)了解熟词新义。
生3:结合生活实际和上网查询,我认识到“桌面”传统意义上是指桌子上用来放东西的平面。新产生的词义是计算机用语。进入计算机的视窗操作系统平台时,显示器上显示的背景叫作桌面。
生4:联系生活可知,“潜水”的意义丰富:①在水面以下活动;②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大众又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在网络论坛、QQ等互联网群中不回帖、不发言、不上线的单独个体或行为。
师小结: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新词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如地域的交流、新事物的产生等等,尤其是网络词汇,更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多思考,就会积累更多的新词语。
4.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分别出自哪篇课文,介绍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2)重点关注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生1:为介绍离人类遥远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作者拿人们熟知的狗比较,给人具体的认识。
生2:1纳米直径的小球到底有多小呢?作者拿小球放乒乓球上与乒乓球放在地球上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用来说明纳米的小。
生3:为介绍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作者以结实的钢铁作比较,“结实百倍”,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新材料的坚固耐用。
(3)教师小结。
小结:以上句子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就是为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作者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之一。
5.了解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可以试着运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其他事物。
示例:地球是很大很大的,但与太阳比较起来,显得太小了。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太平洋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他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鲸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二、日积月累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推崇为“诗史”。其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教材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教师课件出示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读古诗,弄懂诗歌大意。
(1)词语释义。
[江] 指诗人在成都的草堂边的浣花溪。
[独步] 独自散步。
[黄师塔] 和尚所葬之塔。
[懒困] 疲倦困怠。
[无主] 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2)诗歌大意。
示例:黄师塔前,江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我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的桃花,还是那浅红的桃花呢?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笔下春花的绚烂。
(1)诗人描写的是哪里的春光?(黄师塔)
(2)诗人主要描写了什么花?(桃花)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桃花开得非常灿烂,春光绮丽)
5.再读古诗,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