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民间故事
本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故事,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口语交际安排了“讲民间故事”的活动,旨在将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习作要求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摘录、删减、改写、概括等方法简要地介绍故事,完成故事的缩写。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以及欧洲、非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乐趣。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猎人海力布 文章讲述了猎人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故事,赞美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 2课时
牛郎织女(一) 文章讲述了牛郎从小和老牛相依为命,后来在老牛的帮助下和织女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课时
牛郎织女(二) 文章叙述了牛郎和织女婚后生活美满和遭遇王母娘娘无情的阻挠,仍坚定地追求幸福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口语国际 讲民间故事 引导学生把民间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1课时
习
作 缩写故事 引导学生缩写民间故事。 掌握缩写故事的方法、技巧。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把故事分享得更有新鲜感。 掌握把故事分享得更有新鲜感的方法;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与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通过分析例文,学会把故事改写得更具体;积累古诗,提升文学修养。 1课时
词句段运用 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仿照例子,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日积月累 理解古诗内容,积累描写节日的古诗。
快乐读书吧 从前有座山 了解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把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民间故事的异同,探索其中寄托的人们朴素的愿望。 机动
9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认识“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2个字,会写“猎物、
酬谢”等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些事情。(重点)
3.能以海力布或乡亲的口吻讲述海力布劝说乡亲赶快搬家的部分。(重点)
4.能简要介绍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的来历。(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2个字,会写“猎物、酬谢”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围绕海力布写的几件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猎人海力布的视频,引发学生了解海力布的故事的欲望。
导语: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吧?故事里有美妙的风景,有感人的真情。这些故事丰富了我们的童年时光。《猎人海力布》就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据说在一个小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会流传了这么久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关于海力布的课文。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猎人海力布。)
思考:在猎人海力布身上发什么了什么故事?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3.文学知识介绍。
民间故事 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其特点是:(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4)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大声、快速地朗读课文。
阅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中多读几遍,然后自己推测词语的意思,最后查资料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思。遇到读不懂的句子时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识字方法:可以根据类型归类识字,如“悔”是表示心理活动的,所以应该是“忄”旁;“叮”“嘱”都与嘴有关,所以应该是“口”字旁。
需要注意的字音:“叮”的韵母是后鼻韵母“inɡ”,不是前鼻韵母“in”;“塌”读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二声;“谎”读第三声,不要读成第一声。
需要注意的字形:“酬”是左右结构,不能将“酉”写成“西”;“誓”是上下结构,不能将“折”写成“拆”;“延”的“廴”不能写成“辶”。
3.小组合作,快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做到能结合语境理解生字、生词。
提示: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篇幅较长,所以默读时速度要稍快,在默读中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与主人公海力布有关的故事情节。在认读生字新词时,要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
(1)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画,你能准确地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词语或句子吗?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吗?
(3)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件出示。)
明确: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经过——海力布得到龙王的宝石并利用宝石救了乡亲,自己变成石头。结果——乡亲们得救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很显然,本文写的是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但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所以全文由几个小故事组成。
3.指名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看谁归纳得既简洁又全面。
明确:猎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有一天,他从鸟儿那里听到村子要有灾难的消息,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4.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结构,明确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故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热心助人的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一块可以听懂动物的话的宝石。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写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说出实情,打破了使用宝石的禁忌,结果自己变成了一块石头,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
5.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梳理故事情节,说出文中记叙的有关海力布的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有关海力布的三件事。(1)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2)海力布得到了龙王赠送的能听懂动物的话的宝石,小白蛇再三告诉海力布不能将动物说的话告诉别人,否则他就会变成石头。(3)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到村子将要遭受山崩水淹大灾难的消息,并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方法拓展:梳理故事情节要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有何结果”的模板概括每件事,然后分条写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海力布的故事为什么感人呢?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课文是怎样刻画海力布这一形象的?我们能从海力布的故事中学到些什么呢?下节课上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品读,好好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来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学习课文通过对海力布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复述故事,简单介绍“海力布”这块石头的来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谈话,梳理文章内容。
(1)指名填空: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故事。
(2)仿照示例,梳理故事情节。(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
2.设疑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猎人海力布打猎回来,总要把大部分猎物分给乡亲们;他听懂了鸟儿说的话,在灾难来临时明明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石头。海力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故事,走进海力布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热心助人的海力布
1.朗读第1自然段,在重点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1)思考: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个词是全文的文眼?
(2)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
生:第1自然段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生:第1自然段还有设下悬念的作用。
生:我认为“动人”是全文的文眼,全文就是围绕“动人”来写的。
2.朗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重点词语。
(1)思考:这一自然段表明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课件,对海力布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小结:课文开头的概括叙述让我们对猎人海力布有了总体的印象。他总是热心助人,总是为乡亲们着想,乡亲们尊敬他,我们也尊敬他。文章在开头用“动人”一词总领全文,然后通过几件事具体展示了故事的“动人”之处。随着故事的展开,海力布的高贵品质将被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具体。
二、见义勇为的海力布
(一)救白蛇
1.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海力布救白蛇的动作的句子。
(课件出示。)
2.思考: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我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海力布是一个同情弱者、见义勇为、富有爱心的人。
(二)受感激
过渡:文章用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海力布勇救小白蛇的场景,表现出海力布的善良、勇敢,这样的海力布让我们非常佩服。常言道“好人有好报”,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后,他得到了什么样的报答呢?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朗读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
明确: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要读出海力布对小白蛇的怜爱和关心之情,还要读出小白蛇对海力布的真诚感激之情。
3.引导学生探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1)学生再读第4自然段,明确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并交流感受。
语句示例: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
·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
明确:·从海力布说的第一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小白蛇的怜爱和关心,海力布是一个同情弱小的人。
·“珍宝我倒不在乎”,说明海力布不想要珠宝,他热心助人并不求回报,他胸怀坦荡不贪婪,一心替他人着想。
·“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说明了他想要龙王的那颗宝石的目的,因为有了那颗宝石,他就能打更多的猎物分给乡亲们。
(三)得宝石
1.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思考:①海力布是怎样得到宝石的?
②小白蛇几次叮嘱海力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指名朗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问题一:海力布是怎样得到宝石的?
(课件出示。)
明确:龙王要重谢海力布,海力布不选珍宝,他要龙王嘴里含着的宝石,龙王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过渡:海力布得到了有利有弊的宝石,我们都替他高兴,可是又有点替他担忧。最关心海力布的小白蛇是怎样叮嘱他的呢?
问题二:小白蛇几次叮嘱海力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在文中找出小白蛇叮嘱海力布的句子。
明确:两次。①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②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2)学生分组朗读小白蛇的话,交流读后感受,然后派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明确:从小白蛇的话中我感受到了向别人说出动物的话的严重后果和小白蛇对海力布的爱护、担心。
4.教师简单总结。
小结:两个心地善良的人相遇了,他们一个遭遇危险,一个出手相救;一个知恩图报,一个得到称心的宝石。如果故事这样结束该多么美满啊!可是结局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
三、舍己救人的海力布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7~9自然段。
2.提示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将描写海力布的句子做上记号,并思考:这部分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海力布的?
3.引导学生采用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相机指导。
(1)说一说
①海力布从一群鸟儿那里听到了什么消息?
明确: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
②听到这个消息后,海力布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做:“急忙跑回家”“焦急地催促大家”“急得掉下了眼泪”“镇定地对大家说”“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想:“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感受:在危急时刻,海力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拯救乡亲们,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真让人感动。
③海力布说话时的语气和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大吃一惊→急忙→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镇定。
(2)议一议
①为什么海力布一开始没有把秘密告诉乡亲们?
明确:一方面他记住了小白蛇的叮嘱,他不想变成石头,又想救乡亲们,希望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另一方面他为了节省时间,如果把原因讲出来要花很多时间,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乡亲们早点搬家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②文章为什么对海力布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描写?
明确:海力布此时面临两难的选择,不说出实情,乡亲们就不会搬家,乡亲们不搬家就会死亡;说出实情,自己就会变成石头。这种内心的思想斗争是任何人都会有的,文章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动人。这里详细描写海力布的心理活动,使海力布的形象更鲜明,也更合乎生活的真实情况,更能突出地表现他心中只有他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③海力布向乡亲们原原本本照实说了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前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海力布向乡亲们原原本本照实说了自己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儿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这些内容前面已经交代过,所以这里略写了,照应了前文。
4.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
小结:在描写海力布说出秘密救乡亲们这件事时,作者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了海力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挽救乡亲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四、变成石头后的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第10~11自然段。
(1)找出描写海力布变成石头后乡亲们的表现的内容。
(课件出示。)
思考并讨论:
①写乡亲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侧面描写,人们的“后悔”和“悲痛”从侧面表现出海力布的牺牲之大以及海力布牺牲的价值,进一步表现出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②当乡亲们逃离灾难后,他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教师启发:海力布牺牲自己换取了乡亲们的生命,当乡亲们逃离灾难后心中充满了后悔与悲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后悔当初没有听信海力布的话,让海力布变成了石头,他们的心里也一定很难过,很悲痛,但更多的是对海力布的感激之情。所以乡亲们之间的对话也应该从这几方面展开。
(2)找出文中描写灾难的词语。思考并讨论: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明确:描写灾难的词语:乌云密布、狂风怒号、倾盆大雨、震天动地、大山崩塌、洪水涌了出来、淹没。
这样描写的用意:①写出了灾难来得快,破坏力大。②照应了前文,说明鸟儿议论的事情是真的,也说明海力布没有说假话。③说明了如果没有海力布的自我牺牲,乡亲们将全都遭殃,进一步凸显了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3)人们是怎么纪念海力布的?结尾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从“世世代代”一词可以看出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爱戴。作者在结尾写出人们对海力布的纪念,表现了人们对海力布的感激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2.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
小结:为了救乡亲们,勇敢、善良、能干、质朴的海力布永远变成了石头,被救的乡亲们后悔、悲痛,我们何尝不感到惋惜、悲痛呢?海力布是一个英雄,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精神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课文结尾写道:“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看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我们自然会想起本文,自然会联想到它的来历。我们可以试着从石头“海力布”的来历的角度来复述本文的故事。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假如有人看见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想请你介绍一下它的来历,你会怎么介绍呢?请结合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写一写吧!
写法提示:给“海力布”这块石头写简介,就是要交代清楚它是怎么来的,在它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些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些故事中涉及哪些人、物等。当然,写作时可以灵活变通,如原文中人物的语言,可以以转述的形式展现;原文中插入的文字,如果不影响文章中心的,可以删掉;原文中一些描述性的、抒发感情的文字,也可以删掉;等等。最重要的是注意语言简洁,内容精练。
示例: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的猎人。一次,他在打猎时救了一条被老鹰抓着的小白蛇。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她要报答海力布。她告诉海力布可以要龙王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这样就可以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但不能将这些话告诉别人,否则他就会变成石头。海力布最终从龙王那里得到了这颗宝石。几年后,海力布在打猎时从鸟儿那里知道即将发生大灾难。他很着急,赶紧告诉乡亲们。可是乡亲们不相信,不愿意搬家。海力布没有办法,只得把关于宝石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刚说完,海力布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走近了海力布,从海力布的言行、心理中领略了他的高贵品质。面对变成石头的悲惨结局,海力布毫不畏惧,为了救乡亲们,他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海力布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被人们世代传颂,这是因为故事中的真善美值得人们永远称赞,它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美德,我们要用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体现了民间故事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情节引人入胜,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至深。根据这些特点,我结合单元总体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多个板块,我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一、以问题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为主导,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感受;另一方面我又围绕这个问题,就课文的不同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海力布为什么只要龙王嘴里含的宝石?小白蛇的再三叮嘱说明了什么?海力布明明知道如果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他还要说?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朗读课文,逐个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归纳,逐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走进人物的内心。我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海力布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体会海力布的品质及蕴含的情感。
三、以读为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在朗读中了解民间故事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其特有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