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2.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3.试着将散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学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关于说明文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1.结合所学课文了解说明文。
2.学会观察事物,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教师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学习了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我们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松鼠的漂亮、乖巧和驯良也有了一定的感受。而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些收获,得归功于这两篇课文的文体——说明文。现在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探讨、交流,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教师讲解说明文的知识,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明确: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较广,它最大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本单元课文里的一些语句,交流其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过渡:刚刚我们弄明白了说明文的体裁特点,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在说明某事物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现在我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感受一下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交流讨论。
①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一组句子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远和表面温度高的特点。
①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②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①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②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表面温度高和松鼠乖巧的特点。
4.教师小结,并提醒学生运用说明方法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
注意事项:(1)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所选用的数字一定要真实、准确,有科学依据。(2)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要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较。
5.复习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强化学生的认知。
过渡:在学习《松鼠》这篇课文时,我们通过和《太阳》一文进行对比,了解了说明文所采用的不同语言风格。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
二、初试身手(一)
1.教师出示电视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要说明的事物。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知道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到。我们也可以试着来写一写说明文。当然,练习片段式的事物介绍是最初的方式,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掌握。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分小组探讨交流,然后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学生观察,分小组搜集资料,探讨交流。
明确:事物名称——电视塔;高度——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3.出示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明确:给出电视塔的高度368米,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将电视塔的高度和120层楼的高度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电视塔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给出要介绍的事物,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文具盒 卢沟桥 黄鹤楼
5.同桌交流,并进行写话练习。
6.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首先回顾了本单元两篇课文的一些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尤其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试写了片段式的事物介绍。在对电视塔的观察和探讨交流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地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与身边事物相关的资料,整理交流,还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介绍了这一事物。相信同学们又收获了不少!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初试身手(二)
1.教师出示“初试身手”第二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弄清改写要求。
过渡:通过对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再加上上节课上的知识积累,我们对说明文(尤其是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的一大不同之处,便是其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还记得曾学过的课文《白鹭》吗?这是一篇短小精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如果我们将其改写成说明文,再比较一下,就能体会到两种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而对说明文这一文体有进一步的认识。
2.回顾课文《白鹭》,点评写法。
提示:引导学生从文体、写法、语言特点三个方面回顾课文《白鹭》,进一步体会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3.学生朗读,小组交流,进行片段改写。
过渡:阅读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我们被白鹭如诗一般的美所倾倒。但假如我们向一位不熟悉白鹭这种鸟的人介绍白鹭,这篇散文就显得不太合适了。我们能不能将这篇优美的散文改写成一篇说明性文章,让他人读了之后,对白鹭这种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呢?同学们先认真读一读课文,再试着将《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1)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白鹭外形特点的句子。(应特别留意文中描写形状、颜色的词句。)
(2)将画出来的句子改换说法,去掉多余的修饰性词语,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适当添加说明性的语句。
(3)学生展示改写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评价的要点是语言简练、准确,能说明白鹭的外形特点。)
(4)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其他学生的思路,修改自己改写的片段。
(5)补充资料,完善内容。
提示:要想使人们对白鹭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只说明白鹭的外形肯定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更多有关白鹭的知识,经整理后加入所写的片段中。(学生可从白鹭的分布、生活习性等方面搜集资料。)
(6)学生整合资料,按一定的顺序连缀成文。
4.教师展示优秀片段,学生对照原文比较感悟。
5.读一读自己改写的说明文和原文,比较一下两种文体有什么不同。
6.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文课。通过比较、改写,使同学们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认识,为下一步的习作训练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