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喻、瘾”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奔”。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体会作者从读书、
作文中悟出的道理。(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有关书的比喻句,使他们深入认识读书的益处。
导语: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知识,带来快乐,这位朋友是谁呢?它就是——书。(板书:书。)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这位“朋友”,你会怎么形容呢?(学生答:书是一片汪洋大海,让我尽情畅游;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财富;书是一个大花园,充满了醉人的芬芳……)说得真好。在作家叶文玲的眼中,书则是她的“长生果”。她为什么这么形容呢?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我的“长生果”。)
思考: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明确:“长生果”指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的那种果子。把书籍比作“长生果”,说明了书籍在作者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叶文玲 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楚门镇。她从小就钟情文学,十三岁时已发表小小说,初露才华,后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遐迩,是我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并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不了情》《枕上诗篇》《七彩梦瓣》《素心如简》《叶文玲品味文集》等。
2.学生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识字方法:“喻、瘾、饥、偿、沥”等可以通过认半边的方法帮助识记;“籍、馈、磁”等可以结合其形近字进行识记;“差、奔”为多音字,可以通过音义辨别来进行识记。
5.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小组合作,划分层次,并归纳出每一层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第三部分(第7~14自然段):写作者在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细心体会,讨论交流。
(1)文中的“长生果”是一种什么样的果子?题目中的“长生果”为什么要加引号?
明确:“长生果”,即书,包括“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等。题目中的“长生果”加引号,表明这不是真正的长生果,而是有着特殊的含义。
(2)“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的书。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3)“我”是怎样“吃”“长生果”的?
明确:①作者看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②看连环画时如醉如痴;③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④读中外名著时着迷;⑤直至后来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4)“我”“吃”“长生果”的好处有哪些?
明确:①丰富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提高了写作能力;②明白了道理,即写文章要别出心裁,要有真情实感,要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5)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的?
(课件出示。)
明确:作者以四个比喻、一连串美好的形象——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6)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哪几件事?读书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明确: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先写看“香烟人”的小画片,再写看连环画,再写看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和校图书馆的大部头小说。作者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作者认为这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增强了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7)作者写了少年时代写作的哪几件事?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明确:在写作方面,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她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如写作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使作文有生命,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8)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和同学交流一下。
示例一:现在将小说拍成电视剧很流行,但读书还是要读原著。电视剧只是供人们消遣的,达不到原著中的那种境界。一定要读原著,吸收原著中的精华,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
示例二: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梦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不受堕落之苦。他的经历和思想教会我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想走的道路,成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人。
2.学生分组讨论:从书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提示:(1)可让学生结合作者在文中阐述的教益与自己的学习实践加以说明。(2)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来加以体会。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3)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文的体验来理解。
理解体验后,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3.学生再读课文,交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明确: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明确:“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不求甚解”引用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明确:“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要先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4)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明确: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明确:“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可以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才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地增加,随之作者的收获也在不断地增加。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地表现出自己努力读书思考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探究等方面,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3)分析、交流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五、读写结合,作业设计
1.仿写《我的“长生果”》第9自然段。
(1)出示原文,了解作者运用的表达手法。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提示:这段话描写生动,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写得非常美。作者还善于遣词造句,动词和排比短句的运用使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
(2)教师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语段,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作文落笔要有些“鲜味”才好。
(3)学生模仿作者运用的表现秋天的手法,写写其他三个季节。
示例:冬天——我把冬天比作一位只顾自己的老爷爷。他用自己的布把太阳的光盖住了,将阳光阻挡;他用自己咳出来的风,把树木吹得摇摇晃晃;他咳出来的唾沫也像雪花一样飘下来。人们恨冬天,恨他的冷酷无情,恨他的自私自利。冬天,会使人们痛苦。
春天——春天和冬天不同,她就像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精灵。她用温柔的双手拂去冬天的积雪;她张开翅膀,把温暖的阳光撒向人间;她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吹绿了小草,吹红了花朵。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春风化雨,爱她的百花齐放,爱她的万紫千红。春天,是使人们快乐的季节。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从而吃透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讲太多,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懂得读书与作文的关系。本文中“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该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这样学习也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致用。学生在习作时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像以前那样去编故事,同时还能在打好底稿后认真修改。现在,班里爱看书的同学多了,读书也逐渐形成了风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