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教案)

编号ID:1959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学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摘抄一些有特点的结尾,和同学交流。
2.搜集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些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来感受一下。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引出对场景和细节的介绍。
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文字,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
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生:《慈母情深》中的这个句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作者的羞愧和自责。可见作者的情感有时是蕴藏在文章的细节中的,需要我们在读中细细品味。
4.师生合作交流,明确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概念及特点。
(1)结合片段一来探究场景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明确:场景是一些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的画面。每个场景中作者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只有真正融入了作者某种情感的场景描写才是具有感染力的。
(2)鼓励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结合片段二来探究细节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可以起到表达主题思想、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了解到。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留心文章中的那些精彩片段和有特点的句子。慢慢地,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就会很快和作者产生互动,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一)
1.体会好的结尾的特点,学会写好文章的结尾。
(1)教师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结尾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写好结尾的兴趣。
导语:文章的开头被称作“凤头”,主体被称作“猪肚”,结尾则被称作“豹尾”。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好的结尾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是一篇好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的结尾,体会其特点和好处。
①学生自读,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结尾的特点和好处,在小组内交流。
②教师检测学生的交流成果,总结写好结尾的方法。
(课件出示结尾1)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件叙述完了,文章也随之结束。这种结尾方法朴实自然,于朴素中见真情,是一种很实用的结尾方法。(课件出示结尾2。)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篇末再次强调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也照应文章的题目。运用这种方法来结尾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课件出示结尾3。)
明确:作者在结尾处总结得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实都源于父母的爱,这也是课文的主旨。这种结尾的方法叫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它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结尾方式。这种结尾给人以简洁、清楚的感觉。
(3)教师适当拓展,介绍更多、更有特点的结尾方法。
①引用佳句结尾,丰富文章内容。
明确:顾名思义,这种结尾方法即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这种结尾的方法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内容,使文章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示例: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都能把握住今天,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②以疑问结尾,引人深思。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结尾处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这种结尾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
示例:写《我的语文老师》可以这样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③结尾处展开联想,升华主题。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就是在结尾处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示例:《花》的结尾可以这样写:“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教师提供一些作文题目,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法写结尾。)
题目:《金黄的秋天》
结尾:
题目:《童年趣事》
结尾:
题目:《当我长大以后》
结尾:
(4)教师对写好文章的结尾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筐篓编得再细密、结实,如果口收得不好,就会影响筐篓的质量。写文章亦然,好的结尾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写好结尾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具体的写作中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不可教条地搬用。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结尾,就得在平时多看、多读、多练。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
2.创设情境,体会场景描写的好处。
(1)引导学生回顾在“交流平台”中学习的有关场景描写的知识,品读课本中提供的场景描写片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看电影、看电视时看的什么?看的是一个个镜头下的画面。那些景色优美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会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画面其实就是场景。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画面,它们被称为场景描写。精彩的场景描写会对作者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表达情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段场景描写,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场景描写的片段一,学生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段话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片段。朗读这些语句,我们的脑海中会显现出母亲在这种环境下忙碌的情景。这里的场景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母亲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恶劣的环境和母亲的劳动报酬形成对比,和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形成对比,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深情。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场景描写的片段二,学生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片段。读这段话,我们仿佛也走进了那富有江南特色的庙会。庙会是那样热闹,各种吃的应有尽有,勾引着“我”的馋虫。但“我”理解父亲的不易,不忍心叫父亲买,由此我们体会到在那贫苦的岁月里,父子之间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
教师小结:在叙事性文章中,场景描写是围绕人物和事件展开的。其作用有多种,如营造氛围意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显示时代特征、揭示文章主题、表达情感等。当然,一段场景描写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一种,精彩的场景描写往往具有多种作用。在理解文段时,我们要综合考虑。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的内容真丰富,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收获多多。在讨论交流中,我们明白了怎样通过分析文中有特点的句子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懂得了文章精彩结尾的几种方法,体会到文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这之中虽然也有难点存在,但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都能迅速而透彻地领悟,真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试着写一写你在成长中遇到的“第一次”。
2.理解并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一、词句段运用(二)
1.引导学生回味“第一次”,说给同桌听。
导语:同学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是那么的特别,又是那么的让人难忘,所以,那些“第一次”总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把你的“第一次”说给同桌听一听,看他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
2.读他人的“第一次”,写自己的“第一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上他人的“第一次”,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交流示例:
生:第一句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语句,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也说明“我”的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热爱之情。
生:第二句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语句。这句话通过对比写出了“我”的哭与以前的不一样。这里的心酸是“我”人生中尝到的新滋味,说明“我”长大了,明白了家里经济困难,并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2)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点评要点:记事具体、完整,有恰当的描写和修辞语句,突出“第一次”的意义,语段精短。
二、日积月累
1.谈话引出本次“日积月累”的主题——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导语:同学们,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一传统仍不可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辈留给我们的几条名言,从中体会节俭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查阅资料或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再讲解。
(课件出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尚书》。意思:在国家大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成语“克勤节俭”即源于此。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意思: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意思: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常用来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有自勉、警世之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用纯的《朱子治家格言》。意思:看到一瓢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劝人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得来的不容易,做到勤俭节约。
3.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魏征、司马光、朱用纯的资料,结合背景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主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填入合适的句子。
(2)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在摘抄本上做积累。
(3)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个板块的内容——写写自己的“第一次”、理解几句名言的含义。内容不多,但收获颇丰。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重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与语文知识的拓展、积累与运用,还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在“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中,我们围绕好的结尾和细致的场景描写回顾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好段。通过读、品、练,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也有了表达的欲望。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不仅仅掌握了句子的含义,更关注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因此懂得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这两节课内容充实,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