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
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背诵《渔歌子》。
学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摘抄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优美语句。
2.搜集海报,了解海报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1.阅读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子,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好处。
2.了解什么是海报,海报有什么特点,学习制作海报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三篇课文(包括三首古诗词)的作者都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优美的景色,让我们在阅读时脑海里会呈现一幅幅画面,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他们的描写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品读文中的一些优美的句子来探究一下。
2.学生自由交流,简单记录交流要点。
3.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明确:(1)前两段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这棵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让人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作者在描写中表达出对榕树生命力的赞美。
(2)后一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儿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里去了。“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圆便满盈了”,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方法点拨:“动静结合”是一种写景方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与意境的和谐统一。它的形式多样,可以化动为静,以静衬动;也可以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还可以动静结合,动静互衬。
4.交流总结。
小结:由此可见,要把所见到的景物描写下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我们要根据需要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法,如上面讨论交流中出现的动静结合、运用修辞,以及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等。当然,写景的技法有很多种,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慢慢地品味、探讨、积累,并逐步学会运用。
二、词句段运用(一)
1.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海报,明确制作海报的要求。
明确:要有能打动人的宣传语;要配上好看的图画。
2.学生分小组搜集制作海报的方法,讨论交流。
3.教师讲解制作方法。
明确:第一、找好中心思想。要想好宣传的主题,所有设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第二、打草稿。把要计划的内容画在草稿纸上,可以设计几套方案供自己选择。
第三、定主色调。在草稿上把大体的色调勾勒一下,找到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颜色。
第四、调整结构。设计要以突出主题为目的,调整一下海报的整体结构。
第五、强调宣传标语。在结构和色彩上都要强调宣传标语,突出宣传思想。
4.学生交流宣传语的写法,展示自己创编的宣传语。
示例:
生:新年新气象,开启新希望。
生: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生:新年伊始是元旦,万象更新又一年。
生:新年制定新目标,努力奋斗创佳绩。
写法点拨: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具体来说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字数要适中。海报上的标语为了醒目,一般字体比较大,所以字数不宜过多;(2)句式要整齐。标语的句子结构一般比较整齐,即使是较长的句子,也多为字数较少或结构较简单的句子,如对比、对偶性的句子和简单的排比句;(3)修辞要鲜明。宣传语中运用修辞手法是为了把词句修饰得优美、生动、感人,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地表达意图,言有尽而意无穷;(4)适当押韵。在句尾押韵可以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人们记诵。
5.教师展示几幅比较有特色的元旦海报。
6.学生制作元旦海报,交流评议、展示。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品读了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子,分析并积累了一些写作技法。我们还学习了元旦海报的制作方法,特别是宣传语的写作。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尤其是小组交流环节,同学们展现出了优秀的写作能力,每个小组的交流展示都很丰富,很精彩。希望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劲头。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仿照例句,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2.背诵《渔歌子》,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语句,并体会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
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第二组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交流后明确:第一组中,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斜照”“动人的是点点”“急急匆匆地”“飞去”等词语,把夕阳怎样照在西山上,什么样的乌鸦又是怎样归巢的画面写具体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丰富,主要是围绕桂树来写的,不仅增加了对桂树的枝、叶、花的描写,还加上了一些修饰语,如“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使得那棵桂树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师生总结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上面的两组句子,我们发现每组中的第二个句子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怎样才能把画面写具体呢?
方法点拨:(1)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要想把一个画面写具体,首先要仔细观察,发现其特点;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现画面,思考如何才能突出其特点。
(2)巧加修饰,丰富画面。把握画面的特点后,就要为其添加适当的修饰性词语,将其特点表现得更生动、更具体。
(3)多角度发散思维。描写某个画面时如果角度单一,内容也就单一,所以要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来写。可以从形态、色彩、静态、动态,听觉、视觉、嗅觉,以及不同时间的角度来展开描写。
(4)巧用句式来描写。积累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如有……,有……,还有……;有的……,有的……,还有的……;像……,像……,还像……;(静)得……,(静)得……,(静)得……(括号里的词根据核心词改变)。
(5)修辞手法来装点。
修辞手法的一大用处就是使描写对象变得形象生动,所以要好好地利用修辞手法。
4.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仿写练笔。
5.学生仿写练笔,交流展示,师生评议。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不仅积累了优美的古诗词名句,也领略到古诗词中呈现的画面。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优美的词作——《渔歌子》。
2.师生合作,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1)学生自读《渔歌子》,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课件出示。)
(2)教师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和词作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774) 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朝著名诗人。曾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其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著有《玄真子》《大易》等。
◆了解背景:
渔歌子 词牌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去拜见他,正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3)解释词语。
[西塞山] 山名,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 一种水鸟。
[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教师范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初步了解词作大意。
词作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舍不得回家。
3.品读词句,想象画面。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品读:“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衬托出渔翁的悠闲自在。“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时节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翁的生活环境。
画面:春天到来,西塞山上绿意盎然,一群白鹭悠闲地从山前飞过。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品读:这几句描写了渔翁捕鱼的情态。我们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垂钓的画面中,可以体会到渔翁当时的愉快心情。
画面: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教师小结: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是一幅用词写的山水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浓浓的春意。
4.引导学生背诵词作,并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交流积累。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词句段运用”中的把画面写具体和“日积月累”中的词作《渔歌子》这两个板块的内容,既掌握了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又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不仅积极动脑,认真学习,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渔歌子》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语文园地”是本单元内容的延伸,它的教学既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要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宽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体会到语文带来的乐趣。所以“语文园地”的栏目设置一般比较灵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单元“语文园地”共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回顾,我在教学时重点从写景技法出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子,分析其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适当拓展,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词句段运用”的重点是设计宣传海报和学习把画面写具体,学生大多完成得不错。“日积月累”选编的是张志和的一首词作。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词作大意,并进行简单的赏析,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名句的积累,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