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教案)

编号ID:1961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背诵古诗《乞巧》。
学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搜集一些俗语和描写节日景象的诗词名句,理解其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开展“你说我听”游戏比赛,导入话题。
提示:教师指定用于说话训练的故事片段,将其分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推选一位组员进行故事分享。被选出的学生依次上台讲述,看谁分享的故事更有新鲜感。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怎样分享故事才更有趣。
2.激趣谈话,导入讲述主题。
过渡:刚刚的游戏让我们体验到分享故事的乐趣,也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把故事讲得更有新鲜感的方法。今天,我们也来练习讲述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事,把它讲得生动有趣、吸引人。
3.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导讲述方法。
明确:(1)把自己设想为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这样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真切的体验。(2)在不改变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使故事更生动,更吸引人。(3)变换故事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再按照故事的发展来讲,这样能调动听众的兴趣。
4.学生练习讲述其他课文,教师总结。
小结:发言的同学都掌握了讲故事的要领,把故事讲述得既完整又有趣。大家回去后不妨把这些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家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听故事的乐趣。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十个词语,学生齐读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明确:左右两组词语的意思相同,但左边的词语大多是俗语,直白易懂,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口语性较强;右边的词语都是成语,简短精辟,书面语意味浓。这样的词语还有: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等。
3.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给出的例子,给学生讲解仿写要求。
明确:与第一段话相比,第二段话更具体,更生动。第二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在保证原文情节完整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一些细节,把狼的恶毒和小羊的无辜刻画得活灵活现,读起来更有意思。
4.学生仿照示例,将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课件出示。)
5.指名朗读所写内容(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教师简单点评。
点评要点:(1)情节是否完整;(2)内容是否具体;(3)语句是否通顺。
三、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古诗或描写自然美景,或反映民风民俗,或表达真挚情感,内容丰富。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诵读。
诵读示例: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林杰(831—847)  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时,相传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
[碧霄]指的是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古诗大意:
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开头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心情。
5.指名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词名句,扩充知识储备。
四、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交流了把故事分享得更有新鲜感的方法,体会了意思相同的俗语与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学习了仿照例子把故事说得更具体的方法。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一首描写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和人们的美好憧憬。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节课上所学的内容,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与同学分享学习方法。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