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军 神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4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4.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5.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2.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品词析句 诵读感悟 小组合作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4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4个词语。
2.通过对第1~1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进行多层次地朗读、感悟,体会刘伯承求诊时的镇定与手术前的坚定,产生敬佩之情。
板块一 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指生读)
师:究竟是神还是人呢?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神”?
生:神通广大的人,舍己救人的人,技艺精湛的人,为祖国作出巨大的贡献的人。
师: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本文所说的“军神”是谁?
生:刘伯承。
师: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呢?其实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细节之中,大家认真品读课文,定会有所获。(板书:11 军神)学习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1916年,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北上讨伐袁世凯。在攻打丰都城时,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地轰射过来时,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不幸头部中弹,右眼负伤。当时,重庆北洋军阀当局正在悬赏捉拿他。为了治疗眼伤,刘伯承隐瞒真实身份秘密前往重庆。
师:课前大家还了解到了关于刘伯承的哪些信息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5题)
生:刘伯承(1892—1986),原名明昭,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师:你们预习得非常认真。了解刘伯承,有助于我们把课文学习得更好。
板块二 前置学习,发现问题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认识这位传奇的人物吧。(师出示自读提示,生自读课文。)
自读提示: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师: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课前预学单第1题,指名读。)
1.将下列词语在文中圈出来,并读三遍以上直至读熟,注意读准字音。
沃克 土匪 绷带 由衷 堪称
我觉得难读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读得不错。你们认为这些词语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需要注意“堪称”的“堪”是一声,读kān;“绷带”的“绷”的韵母是“enɡ”,不是“onɡ”。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读得也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在课前预学单第2题中,老师发现大家错误率较高的有这两个字:龄、祥。同学们来说说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需注意什么。
2.给下列汉字组词。
庆( 庆幸 ) 诊( 诊所 ) 沃( 肥沃 ) 龄( 年龄 ) 匪( 土匪 )
绷( 绷带 ) 审( 审视 ) 剂( 药剂 ) 施( 施舍 ) 吭( 吭声 )
崭( 崭新 ) 衷( 由衷 ) 慈( 慈祥 ) 祥( 吉祥 )
生:“龄”左下部分里面是“人”,不能写成“乂”;“慈祥”的“祥”左边是“礻”,不是“衤”。
师:很好,写错的同学请及时订正哟!现在,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他用这些汉字组的词语吧。(指名读)
师:字音字形都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吧。
活动一:下列画横线的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
A.绷带(bēn) 由忠(zhōnɡ) B.慈详(xiánɡ) 堪称(kān)
C.年龄(línɡ) 一声不吭(hēnɡ) D.诊所(zhěn) 崭新(zhǎn)
(学生独立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答案,以及你选这个选项的原因?
生:D项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绷带”的“绷”应该读后鼻音bēnɡ;“由忠”的“忠”书写错误,应该是“衷”;“慈详”的“详”书写错误,应该是“慈祥”;“一声不吭”的“吭”应该读kēnɡ。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吧。(生齐读)
2.由词解句,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师:在课前预习单第1题中,我们读到了“堪称”一词,谁来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称作;称得上。
师:“堪称”一词出现在文中的哪一自然段?
生:第22自然段。
师:哪些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起初,沃克医生只把刘伯承当作一名普通的病人,由于他见惯了战场的伤员,当他检查了刘伯承的伤势后,立马认识到他是一名军人,但最后却惊呼他是“军神”。(板书:刘伯承 病人——军人——军神)
师:在此过程中,沃克医生的态度有变化吗?
生:刚开始认为刘伯承只是普通病人时,沃克医生的态度非常冷淡;知道刘伯承是军人后,沃克医生的目光变得柔和;后来知道刘伯承不使用麻醉剂并且在手术中一直数刀数时,沃克医生非常震惊并肃然起敬。(板书:沃克医生 冷淡——柔和——肃然起敬)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前预学单第3题,谁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字到词到句再到文章的整体内容,层层递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初步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这句话打下基础。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下面的提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刘伯承因为__右眼受重伤__,前往__沃克医生__的诊所治疗。刚开始问诊时,沃克医生的态度__非常冷淡__,当他发现刘伯承是__军人__时,目光变得__柔和__。准备手术前得知刘伯承__不使用麻醉剂__,沃克医生__非常生气__。手术中刘伯承__一声不吭__、__一直在数刀数__。手术后沃克医生__非常震惊并肃然起敬__,称刘伯承为“__军神__”。
师: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想想:文章围绕刘伯承治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指名回答。)
活动二:提炼信息,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刘伯承治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刘伯承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四个方面的内容。
师:问诊时,刘伯承冷静镇定,对沃克医生的提问一一作答。那术前、术中、术后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生:手术前,刘伯承拒绝麻醉,保持清醒;手术中,他强忍剧痛,默数刀数;手术后,他获得称赞,并揭晓了身份。
师:这样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不愧为一代军神。
板块三 读中质疑,读中对话,读中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15自然段,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内心想法。(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很用心,很投入。年轻人找沃克医生治眼睛,沃克医生是怎么问的?(课件出示沃克医生的话)
“你叫什么名字?”“年龄?”“什么病?”“你是干什么的?”
师:你从沃克医生的问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沃克医生的话语非常简短,生硬,没有感情。如果我生病了,妈妈肯定不会这样问我。
师:假如老师是刘伯承,哪位同学用沃克医生的语气来询问我?(请生读沃克医生的话,师生配合读对话。) 你的语气让老师感觉到了你的严肃,如果你能将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读得再干脆利落些,就更能够体会到你的冷漠了。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面对沃克医生冷淡地发问,刘伯承是如何回答的呢?(课件出示刘伯承的话)
“刘大川。”“二十四岁。”“土匪打伤了眼睛。”“邮局职员。”
师:你从刘伯承的回答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刘伯承的话语也非常简短,我从中感受到刘伯承非常镇定。
师:男生扮演冷漠的沃克医生,女生扮演镇定的刘伯承,男女生合作读好对话。(男女生合作朗读)
师:当刘伯承说自己是邮局职员时,沃克医生是怎样回答的?(指生答、相机出示课件。)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一针见血”是什么意思?
生:说话很直接,说到关键点上。
师:对,“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那么你从这果断的语句中知道了什么?
生:沃克医生发现了刘伯承是军人,是因为他虽然受伤严重,但仍然从容镇定,只有军人才能做到。
师:除了刘伯承简短的话语,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一处感受到了他伤势虽重,但很镇定。
生:课文第10自然段。在面对巨大疼痛和军人身份被识破的情况下,他还微微一笑,默认了沃克医生的判断,没有任何惊慌。可见他的意志力是多么坚定。
师:被沃克医生识破身份时,刘伯承心里会怎样想?(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聚焦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被沃克医生识破身份时,刘伯承心里会怎样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刘伯承心里可能会想:“这位医生不简单,居然能看出我军人的身份,看来经验非常丰富,我就不和他争辩了吧。”
师:所以刘伯承“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这样的回答更是看出了他在面临身份暴露时的冷静、坚定、坦然和勇敢。请你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刘伯承的这句话。(指名读)
师:手术前这位年轻的军人与沃克医生之间的对话又是怎样的呢?
“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
“试试看吧。”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2~15自然段,思考他们是在为什么而争论。
生:他们在为做手术是否施行麻醉而争论。
师: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注意读之前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师请小组展示后,请其他同学评议是否符合角色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沃克医生的生气和震惊,但没有读出沃克医生的担心。
师:对呀,此时的沃克医生面对不听话的病人内心是非常生气的,所以第一句要读出气愤的语气来,但知道了原因过后,他除了震惊外,说话都变得口吃起来,更多的是担心刘伯承受不了。请你再读一遍。(生读)
师:从沃克医生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刘伯承的伤势非常重,从“摘除、坏死、烂肉、息肉、一刀刀”这些词可以感受到手术过程很痛苦,不打麻醉常人根本忍受不了。
师:面对这样巨大的痛苦,他却只是平淡地说了句:“试试看吧。”此时此刻,你心中对军神刘伯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我非常佩服他,尊敬他。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咱们分角色来朗读第1~15自然段的对话,一、二组读刘伯承的话,三、四组读沃克医生的话,注意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生分角色朗读第1~15自然段的对话)
板块四 品读感悟,体会内心
师:要想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除了了解语言描写,我们还需要体会人物的内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句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1~15自然段,一边看一边圈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 (课件出示描写沃克医生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请大家圈出这些句子中表示神态的关键词语。
◎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
◎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
◎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
师: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关键词语?
生:冷冷地、愣住、惊疑、目光柔和、生气、再一次愣住、口吃。
师:从沃克医生的这些神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由开始的冷淡到惊讶,再到生气、震惊。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生:沃克医生开始很冷漠是因为他作为医生,见惯了伤重的病患。沃克医生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后愣住了,是因为病人受的伤太严重了。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是因为他看到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如此从容镇定。沃克医生的目光变柔和是因为确定了刘伯承的军人身份,对他产生了一丝尊敬。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是因为刘伯承要求做眼球摘除手术时不打麻醉剂,口吃是因为他太震惊了,而且非常担心手术过程中刘伯承会坚持不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师:相比较沃克医生数次转变的态度和心理,刘伯承的神态、动作又是怎样的呢?(请生回答)
生:“病人微微一笑”“病人平静地回答”,刘伯承的神态始终是平静的。
师:他平静的神态下,内心又是如何呢?
生:他的内心非常坚定,他要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忍受这些疼痛根本不算什么。
师:从这部分描写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中,(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刘伯承非常坚强,非常伟大。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吧。老师读沃克医生的话,你们读刘伯承的话。(师生合作读对话)
师:这是医生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阅读与思考的能力。本堂课的字词教学比较扎实,朗读也极其充分,悬念的设计由对“堪称”一词的理解而形成,达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由句子到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但本课仍有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将课堂还给学生,多数还是由教师在牵着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改进。
设计意图:
题,是文眼,是文章的灵魂。读题后的质疑为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读书实践活动找到了切入口。介绍刘伯承右眼负伤情况,也将搜集课外资料有机纳入课堂学习中来,有利于进行多维联结阅读,体会刘伯承的顽强意志,此处初感其“神”。
设计意图:
通过读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内心想法。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为完成课后第4题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作好准备。
设计意图:
紧扣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体味、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2.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板块一 复习导入,聚焦品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沃克医生断定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他为什么能如此肯定呢?(板书:军人)
生:刘伯承到沃克医生的诊所就诊,沃克医生发现刘伯承的伤势虽重,却表现得十分从容镇定,沃克医生根据自己当过军医的经验,判断出刘伯承是个军人。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下面的句子。(指名读)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如此严重的伤势,如此平静的回答,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而刘伯承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刘伯承可能在想,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他的这点疼痛根本不算什么。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甘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却不打麻醉剂。
生:这是一个为了人民可以做任何牺牲的军人。
板块二 紧扣细节,体会意志
师:这样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在不施行麻醉的手术中能否坚持下去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6~26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思考:刘伯承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吗?
生:我觉得他难以忍受。课文第17自然段中,刘伯承把崭新的床单都抓破了,说明他非常疼,非常痛苦。
师:你是从这段话中的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
生: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抓破。
师:请大家默读第17自然段,体会刘伯承的疼痛难忍,并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活动一:紧扣细节,体会内心意志。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这两句话运用了__动作__描写。
2.“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中的“居然”的意思是 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说明病人此时 痛苦万分 。此时此刻,病人可能在想:“ 我是军人,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痛苦。 ”
3.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刘伯承 意志如钢铁般顽强 的特点。
(生默读句子,并完成活动一;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师:“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说明病人此时——
生:痛苦万分。
师:倘若是你们遭遇这样巨大的疼痛,你们会如何?
生:我会大叫,会放声大哭。
师:是呀,倘若是老师,老师也会忍不住大叫,可面对这样的疼痛,刘伯承却是如何?
生:一声不吭。
师:他内心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想:“这点儿痛苦和战场上的痛苦相比不算什么,我一定要好起来,继续坚持战斗。”
师: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刘伯承吗?
生:坚强,拥有超人的毅力。
师:刘伯承意志如钢铁般顽强。所以,你还觉得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吗?
生:他能忍受。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伯承能忍受痛苦,有着顽强的意志呢?
生:手术过程中刘伯承一直在数刀数也可以看出他能忍受剧痛,意志顽强。(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七十二刀。”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刘伯承,闭上眼睛感受手术的过程。现在我是沃克医生,我要开始手术了。
师:这里肉烂得厉害,得割一刀,伤得太严重了,一刀割不干净,还得再来一刀。这里已经长了新生的息肉,这里不割不行,来一刀,我的手有些颤抖了,没有割到准确的位置,还得再来一刀。同学们,我割了多少刀?(生议论纷纷),体会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体味、感悟“军神”的精神品质,为接下来体会人物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变化打基础。 大家在头脑清醒的状态下都没记清楚,但三个小时的手术,刘伯承在巨大疼痛中却能准确说出刀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刘伯承超出常人的毅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
师: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军神”了吗?(板书:军神)
生:有顽强意志力的军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能克服所有艰难险阻,刘伯承就是这样的“军神”。(板书:顽强意志)
板块三 合作学习,体会人物内心,讲述故事
1.聚焦学习目标。
师:这样一个意志顽强的人,让沃克医生忍不住大声嚷道——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生齐读句子)
师:沃克医生从刚开始的冷淡到后来称刘伯承为“军神”,并对他肃然起敬,这一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第16~26自然段,我们来继续细细品味沃克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内心变化。(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自主合作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单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6~2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沃克医生要称刘伯承为“军神”?沃克医生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学法提示:
①读:找到课文中描写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句,认真读一读。
②圈:用“□”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圈出表示神态的词语。
③想:选择一处谈谈体会。
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①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得到最满意的答案。
②交流步骤:读语句,说关键词,谈体会。
(学生按照学法提示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体会人物内心。
师:请各小组代表按照交流步骤分享一下你们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吧。
生:我们小组分享的是第16、18自然段。我们从沃克医生“双手却有些颤抖”“汗珠滚滚”“忍不住开口”,体会到了他非常紧张,从他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体会到了他对病人的关心。
师:还有其他小组对这两段有体会吗?
生:我们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体会到了这次手术非常艰难。如此艰难的手术,刘伯承不打麻醉剂还能承受,更加突出了刘伯承的顽强意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是呀,经验丰富,做过无数手术,一向淡定的沃克医生都如此紧张,可见手术过程是多么艰难,刘伯承所承受的痛苦是多么巨大,他的意志是多么顽强。所以沃克医生才会由冷漠的态度转变成了关心。
师:请你们小组一起读一读第16、18自然段,读出人物的紧张和关心。(小组学生齐读)
生:我们小组分享的是第24自然段。我们从“慈祥”“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体会到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关心。
师:沃克医生从一开始的冷漠到现在的赞赏和关心,内心一直在变化,可见刘伯承带给沃克医生多大的震惊。
生:我们小组想要分享的是第20、22自然段。我们从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到“惊呆了,大声嚷道”,体会到了沃克医生在手术过后对刘伯承表现出的惊讶、震撼、惊叹以及赞赏。
师:除了动作、神态,沃克医生是如何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惊叹的?
生: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钢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会说话的钢板”?
生:“钢板”具有坚硬无比的特点。把刘伯承比作“会说话的钢板”是因为刘伯承拥有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力。
生:沃克医生的内心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他可能在想:这样巨大的疼痛,刘伯承居然能够承受住,还能数出我手术过程中的刀数,我都如此紧张了,他居然还能始终保持镇定,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请你们小组一起读一读第20、22自然段,读出你们的惊叹来。(小组学生齐读)
3.转变角度,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
师: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些字里行间的细节里,我们抓住了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了他内心的变化。那么你能根据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用沃克医生的口吻按照“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吗?(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转变角度,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
1.如果我们站在沃克医生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把“我(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展现出来?
可以适当加上表情、动作或内心独白等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
2.先小组内练习讲整个故事,再在全班展示,然后其他同学作出评价。
“站在沃克医生的角度讲故事”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1.不遗漏故事情节 ☆☆☆☆☆
2.表情、动作恰当,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变化 ☆☆☆☆☆
3.注意了人称的转换、语言的调整以及语气的变化 ☆☆☆☆☆
师:如果我们站在沃克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把“我(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展现出来?
生:可以适当加上表情、动作或内心独白等表现人物的内心。
师:可以小组之间先相互讲一讲,遇到困难之处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举手请求老师帮助。注意讲故事时应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讲完后根据评价表相互评价。(小组练讲,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互评。)
板块四 拓展阅读,感受英雄气概
师:今天我们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到了刘伯承惊为天人的顽强意志,你还知道哪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
生:刘胡兰、江姐、邱少云、黄继光等。
师:同学们,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用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本课的“阅读链接”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板书:丰碑)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用本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丰碑》。
阅读链接——《丰碑》任务单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什么是“丰碑”?“丰碑”在本文中是指谁?为何要说他是一座丰碑?“丰碑”与“军神”有何共同的含义?
2.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的相关段落,圈画出他的动作、神态,作批注,谈谈你的体会。
3.找出描写军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军长的内心变化,作适当的批注。
(生自主学习《丰碑》)
师:生活中大家见过“碑”吗?
生:见过。扫墓时会见到墓碑,去红色基地旅游时也会见到纪念碑。
师:但“丰碑”与一般的碑不一样,只有高高耸立的碑,才称得上是丰碑。文章中的“丰碑”是指谁呢?
生:指军需处长,一位冻僵的老战士。
师:丰碑是用石头砌成的,高高耸立的碑,这里为何会称军需处长为“丰碑”呢?请同学们交流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板书:军需处长)
生:请大家跟我看到第7自然段:“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从这里,我体会到军需处长被冻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碑。
师:是啊,冻僵的身体已经化成了碑,可丰碑是高耸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并不高,为何称他为“丰碑”呢?
生:他将棉衣都发给了别人,他是一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他舍己为人,勇于牺牲。(板书:舍己为人 勇于牺牲)
师:这样的人物形象高大吗?足以“高耸”吗?现在你们知道为何称他为“丰碑”了吗?
生:知道,他的身材不足以“高耸”,但他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却足以“高高耸立”,所以称他为“丰碑”。
师:我们通过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体会到了他的精神品质。下面,再来交流军长的内心变化,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生:请大家跟我看到第6自然段,我从“愣”“快步”“踉跄”“迷离”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军长此时内心非常吃惊、着急。
生:请大家跟我看到第8、9、10自然段,我从“阴云密布”“肌肉抽动”“吼”“红着眼睛”“肌肉抖动”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军长非常悲伤,也非常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军需处长失职,没有发棉衣,导致战士冻死。
生:请大家跟我看到第12自然段,我从“愣住”“伫立”“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缓缓”“敬了一个军礼”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军长对失去战友的悲痛和他对军需处长的崇敬。
师:从军长的这些内心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更加感受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
师:“军神”与“丰碑”有何共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一位的英雄,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从而突出精神品质,都通过他人的内心变化来衬托出主角的人物形象。
师:非常不错,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刻画人物。
本课的教学充分帮助学生积淀了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革命文化,学习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多种方法,体会刘伯承的顽强意志力,同时品味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转换角色讲故事,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设计意图:
转换角色讲故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有效方法。借助评价表为学生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提示注意事项,落实教学重点,也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到“军神”的意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丰碑》,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