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
2.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
3.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的魅力。
5.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5条名言。
1.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
2.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5条名言。
1.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的魅力。
总结归纳 朗读感悟 理解背诵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
2.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
3.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板块一 自主交流,感受特点
师:同学们,第八单元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你最喜欢哪篇课文?请从内容和表达上说明理由。
生:我喜欢《杨氏之子》,因为杨氏子非常聪慧机智。,
生:我喜欢《手指》,因为它的语言幽默风趣。
生:我喜欢《童年的发现》,我觉得这篇课文特别有童趣。
师:请大家回到课文中,找出你觉得有趣、幽默的地方,和同桌交流原因,试着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谈一谈。(板书:内容 表达)(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活动一:找出本单元课文中你觉得幽默、有趣的地方,完成下表。
(生阅读课文,交流想法,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 我要分享的是《杨氏之子》中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觉得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师:你分享的是这篇课文的内容部分,你能具体分析下这组对话有意思在哪儿吗?
生:杨氏子和孔君平都在姓氏上做文章,孔君平说得巧,杨氏子答得妙,读来很有斗智的乐趣。
师:利用同音字关联两种不同的事物,是一种幽默的表达,而巧妙地顺着对方的思维逻辑,含蓄委婉地表达观点,也可以达到一语双关、妙趣横生的效果。(板书:对话巧妙)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手指》这篇课文中对大拇指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大拇指的描写特别贴切和有趣。
师:你是从语言叙述风趣这方面来交流的,作者运用风趣的语言,带来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能够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像大拇指那样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
师:不只是大拇指,作者同样运用风趣的语言,展示了其他四指鲜明的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板书:叙述风趣)我们接着交流。
生:课文《童年的发现》中的“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十分有意思。作者被老师误会时,用自我调侃的幽默方式来安慰自己,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在一起,令人忍俊不禁。
师:用这种自我调侃式的语言,不仅能够化解尴尬,还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板书:自我调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孩子的天真烂漫。(生齐读句子)
师:本单元的课文很有特点,不仅内容有意思,而且语言风趣幽默。课后,我们可以互相推荐类似的文章读一读。
板块二 语言训练,学会表达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本“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课件出示课本第117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师:这两句话的表达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两组图片来说说吧!
生:第一个句子把无名指、食指分别比作关平、周仓,把中指比作关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根手指的样子和它们之间紧密的关系。
师:三指之中地位最优的是中指,三人之中地位最优的是关公,这里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中指在三指之中的优越地位。(板书:把事物比作人)
生:第二个句子把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表演比作敏捷的猴子在树干间攀缘、穿行,突出了运动员动作的灵巧,特别生动、有趣。
师:第二个句子把人当作事物来写,把体操运动员的表演比作敏捷的猴子在树干间攀缘、穿行,一方面使语言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板书:把人比作事物)谁来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点?
生: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明晰,语言也更加生动有趣。
师:很好!这两句话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找到了与描写对象相似的事物,因而将其描写得形象、贴切。那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仿照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写一写吗?(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根据下面的情景,任选其一,
仿照例句写一写。
1.情景一:游子回到家乡
【分析】先思考情景的特点,再选择合适的事物进行比喻。
游子的特点:漂泊→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__归巢的鸟儿__
【仿写】____示例: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乡,就像飞倦了的鸟儿在日暮时分归了巢。
2.情景二: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分析】雨的特点:声音听起来像__一段悦耳动听的乐曲__,形态看起来像__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欢快地蹦跳__……
【仿写】____示例: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滴滴答答,就像正在演奏一首优美的曲子;又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玻璃上蹦跳、起舞。__
3.情景三:云朵在天空飘荡
【分析】云朵的特点:白、软→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__枕头、棉花__
人看到后的反应:__想在上面躺一躺__→类似的举动:__躺在松软的棉花上__
【仿写】____示例:云朵在天空飘荡,一团一团的,就像妈妈做的枕头,软软的……远处的几片云朵悠悠地挤在一起,像一张小床,躺在上面一定比躺在松软的棉花上还舒服。__
(生自读例句后选择一种情景,同桌间互说,师巡视指导。)
师: 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谁来分享分享自己写的句子?
生:我选的是第一个情景。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乡,就像海上漂泊的行船驶入温暖的海港。
生:我选的是第二个情景。起风了,屋外电闪雷鸣,顷刻间下起了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窗户,奏响了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情景。窗外的云朵在天空中悠闲地飘荡着,就像绵羊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
师:谁来点评一下这三位同学写的句子?
生:这三位同学都是先点出要描述的对象的样子和特点,再用另一种事物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表达得清楚贴切、生动有趣。
师:对,他们找的事物与描写对象具有相似点,例句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把事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事物的表达方法,把一种情景描述得生动、形象、有趣。再一起来看看老师仿写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答案,学生分三组分别读句子。)
板块三 语言运用,指导表达
师:学完句子,我们接着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边读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本“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这段话。(课件出示课本第117页“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师: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清楚这个观点的呢?
生:作者先表明大拇指最肯吃苦,再通过列举六个关于大拇指肯吃苦的具体事例表达清楚了这个观点。
师:这样的结构方式就是“总—分”结构,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说明了大拇指最肯吃苦。(板书“表达方法:先概括后举例”)
师:作者列举的六个事例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文章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拇指当作人来写,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拇指的特点。
师:是的,这段话条理清晰,采用“总—分”的结构,先表明观点,再举例说明,证明观点;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总 表达观点: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
“总—分”结构
分 举例说明 六个具体事例
师:你们能仿照上面这段话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写一段话吗?(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际,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一段话。
示例:妈妈真辛劳,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和她密切相关。她每天清晨赶去菜场,总能买到物美价廉的食材;白天在家中处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干干净净的;晚上她精心准备饭菜,手艺堪比酒店大厨。__
师:请大家写完后,小组讨论交流,互相提出修改建议。(生练习写句子,小组交流互评,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展示自己写的话?
生:妈妈真辛劳,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和她密切相关。她每天清晨赶去菜场,总能买到物美价廉的食材;白天在家中处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干干净净的;晚上她精心准备饭菜,手艺堪比酒店大厨。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点评?
生:他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且举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妈妈的辛劳。
师:评价得很棒,相信这样的表达方法你也已经掌握了。运用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可以把我们的想法表达得更清楚明了,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1.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交流本单元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感受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开展互荐文章的拓展阅读活动,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以“引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提升文学素养的目的。
2.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句子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把事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事物的表达方法来描述一种情景,学会运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下,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理想。
设计意图
由谈话导入,回顾课文,感受课文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的特点。同桌交流,全班分享,明确给出内容和表达两个讨论方向,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课文风趣幽默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开展拓展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总结表达特点来练习说句子,师生共同点评,指导学生学会用这种把事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事物的表达方法描述一种情景。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练写,小组交流互评,全班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学会用先概括后举例和举例部分用上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方法来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的魅力。
2.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5条名言。
板块一 欣赏书法,感受书法
师: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们之前也了解过一些杰出的书法家。谁来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书法家?
生:我喜欢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誉,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
生:我喜欢柳公权,他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师:是的,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柳骨”指的是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那“颜筋”指的是谁的书法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本“书写提示”中的文字。(生朗读文字)
师:颜真卿是谁?
生: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师:(板书:颜真卿 书法家)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颜真卿的资料,谁能来简单介绍一下颜真卿?
☆请查阅书法家颜真卿的相关资料。
书法家颜真卿简介卡
朝代 唐 字 清臣 别号 应方
经历 开元进士。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成就 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主要作品 碑刻《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行书《争座位帖》,书迹《自书告身》等。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前预学单答案)
师:颜真卿自创“颜体”楷书,他的楷书有什么特点?(板书:颜体)
生:他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筋”,就是形容他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板书:恢宏雄壮 大气磅礴)
师:颜真卿的代表作有同学了解过吗?
生:我知道《颜勤礼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板书“《颜勤礼碑》”,课件出示课本第118页“书写提示”《颜勤礼碑》(局部)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颜勤礼碑》(局部)影印拓本,说说你眼中颜真卿的字有什么特点。
生:颜真卿的字很有力度。
生:“序”“君”两个字笔画丰满,浑厚有力;“通”“自”“册”“作”四个字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板书:横细竖粗 筋肉丰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比较,同一个字在碑帖中,是一模一样的吗?
生:两个“太”和两个“为”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太”字点的写法不一样,“为”字笔画不一样。
师:是的,即使是同一位书写家写的字,也可能存在各种变化,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他的字体隽秀端庄,方中见圆,用笔浑厚强劲,中锋笔法使用居多。颜体有筋骨,也有锋芒,一般横画书写得细一些,竖、点、撇与捺书写得略粗一些。
师:(出示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请对比欣赏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说说你的感受。
生:柳公权的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颜真卿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
师:大书法家的字体各有特色,你们能区分吗?(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活动一:欣赏书法。
下列哪幅作品不是“颜体”书法?( B )
A. B. C.
(学生做题,指生回答。)
生:我选B。B项的书法比较严谨工整,而A、C两项书法筋肉丰满,更加浑厚有力,这是“颜体”楷书的特点。
师:没错,看来你对“颜体”楷书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力了。B项是唐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皇甫君碑》,他的书法劲险刻厉,人称“欧体”,与颜真卿的书法各有千秋。
师: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艺术,不同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之美,我们不仅要会欣赏这种美,还要把这种传统文化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板块二 诵读名言,学习道理
师:古人的一些话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同桌之间互读课本P118“日积月累”中的文言名句,互纠字音。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前两句名言。(指名读)
师:“小人长戚戚”读音正确,“长戚戚”的读音是“cháng qī qī”,这里的“长”是师:“常常”的意思。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后三句名言。(指名读)
师:“多行不义”的“行”读“xínɡ”,是“做、执行”的意思,你读得很好。但是“则能有所不为”的“为”读音不正确,“为”在这里是“做、干”的意思,因此读“wéi”。请你把最后一句名言再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这回字音读正确了,但节奏不对。请大家听老师读“则能/有所不为”。听清楚了吗?请你再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这遍停顿恰当,读出了韵味。请全班同学齐读这五句名言。(全班齐读)
师:非常好,读音正确,也读出了节奏。
师:读顺了句子,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再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式,交流这几条名言的意思。(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一起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吧!哪个小组带头交流第一句名言?
生:我们组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师:字典真是我们的好帮手,请你们小组把这句名言朗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名言。
生:我们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戚戚”的意思是“忧愁的样子”,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的心怀总是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师:这句话写了君子与小人为人的不同: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请你们小组把这句名言朗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第三句名言,哪个小组来分享交流?
生:我们通过请教老师,知道了“恻隐”的意思是“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通过查字典,知道了“端”的意思是“事情的开头”。我们组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
师:你们组综合运用了两种方法弄懂意思,很不错。请你们小组把这句名言朗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我们来交流第四句名言的大意。
生: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毙”是“死”的意思。然后经过讨论,我们组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师:你们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有效果,请你们小组把这句名言朗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哪个小组想把握住最后一句名言的展示机会?
生:我们通过讨论,知道“耻”是“羞耻”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有了羞耻之心,有的事情就不会去做。
师:说得好!请你们小组把这句名言朗读一遍。(生读名言)
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的效率很高,全班一起朗读这五句名言。(全班齐读)
师: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些名言都揭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师:没错,这些名言都是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的。(板书:为人处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我们做一个重道义的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我们做心胸开阔的君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教我们做人要有同情之心;“多行不义,必自毙”教我们不能干坏事,要多做好事;“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教我们做人要有羞耻之心。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几句名言。(全班齐读)
师:知道了这些名言警句的意思,我们还要会运用。现在,我们来尝试根据语境,运用这些名言。(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指生答,相机出示答案并指导。)
活动二: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填空。
1.警察严肃地告诫罪犯:“__多行不义,必自毙__。”
2.看到弟弟帮助受伤的小鸟包扎伤口,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可能这就是“__恻隐之心,仁之端也__”吧。
3.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就像《朱子语类》中所言:“__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__。”
4.古人常以君子之道自勉。“南山人如玉,君子士无双”,钟南山院士就是当代君子,在危难面前,他把国家大义放在首位,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_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_”这句话来评价他。
5.君子的心胸永远是开阔坦荡的,不执着于仇怨,生活中乐观而不盲目;小人的心里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因此我们可以说:“__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__。”
师: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同桌间比赛,看谁能在三分钟内会背诵这五句名言!(生尝试背诵)
师:哪组同桌率先来展示你们之间的较量?(指名几组同桌先后背诵)
师:敢于展示的同桌几乎都打成了平手,看来大家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背诵,还不是很熟练的同学请看书朗读。(全班背诵)
师:同学们都收获满满。课后请再找一找其他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抄写下来,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出示第2课时课后拓学单)
1.在“书写提示”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书法家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书法相关知识。以“颜筋柳骨”为线索,了解颜真卿及其“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感受《颜勤礼碑》的书法特点和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2.教授“日积月累”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查工具书、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式理解名言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感悟名言中蕴含的有关做人的哲理,当堂比赛背诵名言,达到积累名言的目的,较为理想地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书法家开始谈起,由“颜筋柳骨”引入,了解颜真卿及其“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具体感受《颜勤礼碑》的书法特点。
设计意图
以“颜筋柳骨”结尾,对比感受柳公权和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感受书法这项传统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工具书、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式理解名言的意思,感悟名言中蕴含的有关做人的哲理。引导学生朗读名言,结合语境运用名言,比赛背诵名言,达到积累名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