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

0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编号ID:232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版块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描写乡村儿童的诗并打印类文。
学生准备: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搜集一两首跟儿童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进入新课
活动1 揭题解题
1.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宋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件出示古诗)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
(1)指名朗读诗题,读准“兴”的读音。“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2)出示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四时:一年四季。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题目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想。
活动2 介绍诗人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诗人信息。
2.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相关资料:
课件展示: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热爱劳动人民的士大夫。他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晚年创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选入本课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一首。
3.齐读古诗。
操作指导:导入环节要言简意赅,对诗题的理解和诗人的介绍要以学生为主体,继续培养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题的能力,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活动1 初读理解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1)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①读准“昼”“耘”这两个字的音。
②学习多音字“供”,列举词语帮助学生分辨字音。
“供奉”“供养”“供职”等词语中的“供”读第四声;“供给”“提供”“供应”等词语中的“供”读第一声。
③朗读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活动2 识写生字
1.识记生字:昼、耘、桑。
(1)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生字的。如,编字歌认识“昼”:旦字头上一把尺。
(2)形近字组词识记。
(3)交流书写注意点。
昼:上下结构,注意“旦”在“尺”的下面,书写时“旦”不要过大。“尺”一撇一捺要舒展。
耘: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桑:上下结构,上面三个“又”写得要小,捺都变成点。
2.学生临写生字各一遍。
操作指导:教师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写生字,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板块三 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
课件展示:古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有些什么人,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出关键字词。
2.引导学生借助下面的填空题感知古诗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  )季节的情景。(夏初)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句诗可以看出来。(也傍桑阴学种瓜)
3.教师课件出示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古诗内容。
(1)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夏初。)从哪儿看出来的?(“桑阴”表示桑树的叶子已经长出了很多,说明这是夏天。)
(2)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村庄儿女白天“耘田”,夜晚“绩麻”;“童孙”在“桑阴”下“学种瓜”。从第一、四句诗可以看出来。)
操作指导: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出示填空问题,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入手,也可借助插图,从诗句的字面意思着眼,抓住关键字词充分感知这首诗的情趣。
板块四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活动1 引导理解第一、二句诗
1.再读古诗,借助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了解字词内容,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课件展示: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2.指名尝试归纳全诗大意:村里的男女白天在田间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像大人那样,在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3.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村庄儿女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
4.说一说:村庄儿女平时除了诗中提到的劳动,还会忙些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及对应词语:犁田、插秧、施肥、收割……)
5.这些村庄儿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质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读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与敬重之情。
活动2 小组学习第三、四句诗
1.自由读诗句。
2.想象画面,说说孩子们在学种瓜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机灵、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操作指导:这首诗的学习教师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理解古诗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为后两首诗的学习作铺垫。理解诗句意思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再通过想象,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要借助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只要学生能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板块五 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课外延伸:阅读范成大田园组诗中的其他诗。(课件出示)
操作指导:《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推荐给学生阅读时,教师要选取其中便于学生理解的篇目,不宜过多,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稚、漪”2个生字,会写“晓”字。
2.有感情地朗读《稚子弄冰》《村晚》并背诵。
3.理解古诗《稚子弄冰》《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齐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
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了解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诗意,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勤劳质朴。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看看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儿童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操作指导: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回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过程,再引导他们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方法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板块二 自主学习,理解古诗
活动1 学习《稚子弄冰》
1.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稚子弄冰》。
课件展示:(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或者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准“稚”“钲”“磬”“璃”等字的音。注意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磬”是后鼻音,“璃”在“玻璃”中读轻声。
3.借助资料介绍诗人。
课件展示: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多首。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不仅有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还有不少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
4.理解诗题:幼小的孩子玩冰。
5.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6.自读古诗,思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十分有趣?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帮助学生理解:
课件展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小孩子,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7.理解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1)“脱”“穿取”让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清晨,小孩子正忙着把铜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把它当成钲来敲。听到:小孩子闹嚷嚷的声音。)
(2)课件出示“钲”的图片,认识“钲”这种金属打击乐器。
8.理解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读了这两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小孩子正拿着冰敲打,就像在奏乐一样。听到:小孩子的笑声;冰忽然掉地、破碎,就像玉石摔碎的声音;小孩子的惊呼声……)
(2)课件出示“磬”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磬”是一种打击乐器。
(3)说说小孩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一开始的高兴—玩耍时的兴奋—冰碎后的沮丧、失望)
9.总结全诗,完成填空。
课件展示:《稚子弄冰》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古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全诗。
活动2 学习《村晚》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农村晚景)
2.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雷震,宋朝诗人。生平不详。)(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4.读读诗句,读好节奏,画出描写景色的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5.交流理解诗句。(课件演示相关内容)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读准“陂”的字音。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②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衔落日”的倒影。这就是“浸”。
③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
④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山水画。)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
信口吹:随口吹。
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吹什么就吹什么,不成曲调。)
①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谈一谈。
②读诗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悠闲自在……)
6.总结全诗,完成填空。
课件展示:《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的山村晚景图,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的山村牧童的形象。全诗________、________结合,富有情趣。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
操作指导:学习这两首诗,教师要按照课前复习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可以一首一首分别布置任务展开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组成临时学习小组进行学习。集体交流展示时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追问,帮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以“讲”来替代学生的“说”。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大胆交流。教师在学生渴求处进行教学、讲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块三 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1.引导观察生字“稚、漪”,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指导书写“晓”。
(1)强调注意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课件出示“晓”书写动漫。
3.学生描红临写。
4.师生反馈点评。
操作指导:认认真真写字是小学课堂中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在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描红、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板块四 对比交流,迁移拓展
活动1 对比交流
1.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2.小组交流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
3.完成活动卡内容。
活动内容: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练习。
朗读三首古诗,你会读到不同的儿童形象,摘抄诗中关键字词填一填。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
《稚子弄冰》的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晚》的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很多。除了课文中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活动2 迁移类文,拓展练笔
1.指导学生背诵三首古诗。
2.拓展阅读,链接类文《闲居初夏午睡起》。
(1)拿出打印的类文《闲居初夏午睡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2)思考:诗中描述的儿童生活是怎样的?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首古诗的?
(3)小结:通过诵读《闲居初夏午睡起》,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儿童生活,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
3.练笔改写: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
操作指导:总结环节教师要利用活动卡组织学生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找出共同点。小学阶段关于儿童的古诗词已经学过一些,可以让学生充分搜集交流,形成一次诗词交流会,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 晚
村庄儿女 耘田 绩麻            脱 穿 敲 碎           横牛背  信口吹
童孙 傍桑阴 学种瓜         高兴―――――――→失落     (活泼可爱)(调皮天真)
   (勤劳、质朴)              (调皮可爱)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每首古诗的过程,就是愉悦的文化之旅。
1.读中有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
古诗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节奏,来理解大意,来感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感觉。在朗读中想象画面,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儿童忙着学种瓜的勤劳,想象《稚子弄冰》中孩子玩冰时的调皮,想象《村晚》那水墨画一般的乡村晚景,以及牧童的自由自在、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热爱乡村、喜爱儿童的情感。
2.读中有思,图文对照,品味意境。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如《稚子弄冰》中的“脱”来感悟儿童形象。教师指点学生逐渐感悟,结合古诗内容,想象诗中的情趣,体会儿童的天真可爱。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