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教案
5 草船借箭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时,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2.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故事及本课的视频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儿童版《三国演义》。
2.观看影视作品,对故事中的人物形成初步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走进名著
1.看图片,猜名著,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课件出示图片)
2.教师简单介绍四大名著作者及《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课件出示)
3.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4.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操作指导:学生对《三国演义》并不陌生,通过谈话,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块二 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活动1 认读字词,朗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遇到难读、难懂的语句,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在感兴趣的语段旁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2)练习把长句子读通顺,其他成员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
(3)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或感受。
5.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测,针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1)出示本课词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周瑜 妒忌 委托 都督 幔子 布置 疑惑
调度 水寨 擂鼓 弓弩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强调:“擂”在本课读léi;“寨”读zhài;“弩”读nǔ;“丞”读chénɡ。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说一说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指导:
忌:上边是“己”,不是“已”。
督:下边是“目”。
寨:下边不要少写一横。
(4)学生自主练习书写“鲁”“遮”“插”等字,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书写“忌妒、委托”等词语。
6.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两人对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将乾坤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活动2 默读课文,学习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件出示此内容)
2.课件出示“活动卡”内容,学生阅读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的表格内容并解决默读问题。
学生活动卡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
经过
结果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根据活动卡提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预设:
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精心准备,利用大雾漫天的天气,让二十条船驶向曹军水寨。曹操看不清虚实,只好叫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很快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就插满了箭。
草船借箭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4.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操作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扫清了字词障碍,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学习,了解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的,指导学生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楚,逐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板块三 朗读课文,走近人物
活动1 自主学习,练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周瑜和诸葛亮的话。
2.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对话。
3.交流人物在说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活动2 展示朗读,体会性格
1.小组推荐,在班级内进行朗读展示,其他人进行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2.教师小结:人物的语言体现其个性,请同学们谈一谈周瑜和诸葛亮留给自己的印象。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总结。(课件展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人物简介)
操作指导:学生可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选择自己的朗读内容。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练习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周瑜是如何一步步试探并设下圈套的,而诸葛亮又是怎样气定神闲、应对自如的。教学时,应多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自主设疑并回答问题,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特点。
板块四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至第四十六回,了解当时的形势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操作指导:课后,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读一读,找出课文与原著相对应的段落,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学生复述“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2.导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我们一起深入研读《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特点。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表述中要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板块二 品析语言,了解人物
活动1 自主学习,揣摩人物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尝试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2 师生互动,了解周瑜
1.你感受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相信大家自学后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交流体会。
课件展示: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1)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研读指导。(课件展示此内容)(周瑜早有预谋,却不露声色,笑里藏刀。)
(3)小结:周瑜表面上是共商军事,实际上是设陷阱害人。
2.指名读句子:
课件展示:“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1)“不要推却”是什么意思?从中能看出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2)发散思维训练:如果你是诸葛亮,听到周瑜这样对你说,你心里会怎样想?(可能会想:周瑜早有预谋,有意刁难,先应承下来再说。)
(3)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从周瑜的话里发现了什么?(造箭必须得诸葛亮来完成,完不成就定罪于他。)
3.出示句子:“十天造得好吗?”
(1)交流:课文中提到了造箭用的竹子、翎毛、胶漆等材料,要造好十万支箭的话,十天能完成吗?(即便十天能够完成,但是周瑜有意刁难,故意不为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诸葛亮最终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2)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周瑜的险恶用心。
4.齐读句子:“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1)“迟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周瑜吩咐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让他完不成任务。)
(2)学生说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妒忌心强,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活动3 朗读感悟,了解孔明
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那诸葛亮又是怎样的人呢?
课件展示:“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1)“军令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周瑜以为诸葛亮已经中计,三天内他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
(3)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立状?(课件展示答案内容)
(4)朗读指导。(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且化解危机的计策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十分自信地立下军令状。朗读时,应用自信的语气来读。)
2.指名读句子:
课件展示:“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联系后面的内容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作的准备,但为防止周瑜破坏,他才叮嘱鲁肃保密。
(2)通过这段描写,说说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诸葛亮有智慧,有胆量,知人善用。)
3.朗读句子:
课件展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4.指名读句子:
课件展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说一说这“笑”的含义。[课件展示此内容,笑自己神机妙算(自信的笑);笑曹操不敢出兵(胜利的笑);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2)指导朗读。
5.指名读句子:
课件展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能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2)诸葛亮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诸葛亮谋划周密,安排巧妙,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6.齐读最后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指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将计就计;对借箭的缜密考虑和周密安排;通晓气象知识;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曹操谨慎多疑,能做到知人善用。)
7.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出示此问题及答案)
操作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结合语句边思考边体会。指导学生加强对人物语言的体会,从重点词句中了解人物关系及其性格特点。教师可联系课后第二题,让学生围绕句子后面括号里的问题思考、交流:诸葛亮和周瑜当时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再结合课文内容发现周瑜表面上是和诸葛亮共商军事,实际上却是设下陷阱意图害人。
板块三 拓展阅读,感受特点
活动1 观看视频,交流感受
1.教师播放《草船借箭》视频,学生观看。
2.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进一步体会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3.回顾全文,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活动2 阅读对比,链接类文
1.默读课后“阅读链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再读一读。(学生对比阅读第8、9自然段,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
2.激发阅读兴趣。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4.小结:《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请大家多注意搜集阅读,用心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操作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借助视频资料,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及人物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通过“曹寨”“擂鼓呐喊”“切不可轻动”“放箭”“受箭”等词语,明白这一段讲的是曹操派人向江中射箭、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情节,进而找到课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板块四 布置作业,阅读积累
1.搜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读一读。
2.给自己喜欢的人物做名片。
操作指导:在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章节,即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能较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之初,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说说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成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所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逐步把握课文内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楚。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串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中,学生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段落。课后的“阅读链接”提供了《三国演义》原著片段,让学生读一读,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段落,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说出阅读后的感受,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阅读链接”的内容与课文第8、9自然段相对应,语言带有文言色彩,学生初次接触可能有一定的障碍,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鼓励其猜读,并相机简单讲解。读完后,让学生比较原著与课文,谈谈阅读后的感受。交流时,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就予以鼓励,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原著中更多的章节,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还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