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教案
6 景阳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6个生字,读准“绰、呵、泊”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2.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关PPT。
2.准备“武松打虎”经典动画、《水浒传》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阅读《水浒传》部分章节。
2.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倚、箸”等16个生字,读准“绰、呵、泊”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好汉歌》,交代学习内容。
2.过渡:一曲热血满满的《好汉歌》,一段梁山英雄的聚义豪情。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去结识豪气冲天的梁山好汉。
3.学生交流资料,教师补充。
课件展示:《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好汉形象。
4.《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你都知道哪些?(课件出示)
5.揭题:这么多的英雄好汉,有的人物作者只用短短几行文字来概述。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描写武松,看来,武松真是一位勇武、豪放的好汉。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景阳冈》,一起来认识这位打虎英雄——武松。
6.教师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用一曲荡气回肠的《好汉歌》营造浓浓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接下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梁山好汉,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凸显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教育理念。要对学生搜集的资料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拓宽知识容量。最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板块二 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活动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学生快速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试着猜猜意思。
(3)自主识记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2.师生互动,解决字音障碍。
课件展示:yǐ zhù dié jīn ǎn qín wù
倚了 一双箸 一碟 二三斤 俺家 擒捉 勿
lèi liànɡ qiànɡ kuà pī lì páo xiào chuí
肋下 踉 跄 腰胯 霹 雳 咆 哮 铁锤
“踉”读liànɡ,不读niànɡ。
“哮”读xiào,不读xiāo。
“锤”是翘舌音,读chuí。
3.关注多音字“绰”“呵”“泊”在文中的读音。(课件出示)
“绰”在文中读chāo,是“抓取”的意思。
“呵”在文中读ā,同“啊”。
“泊”是多音字,在“梁山泊”一词中读pō;还有一个读音是bó,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4.教师出示本课会写字的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并重点指导书写“截”字。
5.练习书写“半夜三更、寻思”等词语表中的词语。
活动2 交流词语,猜测大意
1.课件出示“筛酒”,指名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倒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过渡: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猜测大致的意思,这是读懂古文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交流其他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榜文”,指名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古代指文告。)
4.官府的榜文上写着什么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课件展示:“阳谷县示: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
(1)指导学生读好语段。
(2)理解词语:“大虫”——老虎。
(3)看到这样的榜文,你觉得这大虫是怎样的?
5.店家是怎样提醒武松的?
课件展示: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1)指名读句子。
(2)“坏了”是什么意思?(“坏了”即“伤害了”。)
(3)猜猜“梢棒”的意思。(用来防身的棍棒。也写作“哨棒”。)
操作指导:学生对古代白话文还是有一些阅读障碍的,先放手让学生自学字词,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测,鼓励学生阅读整本的古典名著。只要学生能够根据词语特点或结合上下文语境,大致猜出意思即可,不要求作细致、深入的理解。
板块三 读文梳理,初识英雄
活动1 默读课文,知晓内容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课文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景阳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3.讨论分层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过景阳冈。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活动2 结合习题,梳理内容
1.师出示课后第2题,用句子概括事情的发展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师引导学生将故事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2.学生班内汇报学习情况,师引导学生从小标题中提炼出重点词语,填空。
课件展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活动3 品读课文,初识英雄
1.过渡: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说他鲁莽,不听劝告。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思考武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边读一边作批注。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感受武松的爱面子、要强、多疑的性格特点。
(1)武松多疑表现在:“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本来店家是一片好心,他反倒怀疑店家是要害他性命。
(2)武松爱面子、要强表现在:“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武松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当好汉,一个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竟然把好汉的名声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他爱面子、要强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3.对比朗读,感受武松的性格特点。
(1)“酒家道:‘俺家的酒……更不再问。’”如果武松不是个爱面子、要强、多疑的人,他会作何反应?(他吃了三碗后便不会再问。)可是他的真实反应呢?(齐读)
课件展示: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2)店家诚心诚意,如果武松不要强、不爱面子,武松会怎么做?(武松说:“多谢店家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是武松是什么反应呢?(齐读)
课件展示: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3)“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一齐好过冈子。’”店家如此好心,如果武松不爱面子、不多疑、不要强,武松应该有怎样的反应?(他先谢过店家,然后在店里住下。)可武松真实的反应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展示: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4)武松约行了四五里路,看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这样的警示,如果武松这个人不要强、不爱面子、不多疑,他的反应会是什么呢?(肯定会回去。)可是武松的真实反应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展示: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
(5)武松一直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才真的相信景阳冈上有大虫。如果武松这个人不爱面子、不要强,看到盖有官府印信的榜文,他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赶紧回去。)可是武松的真实反应是什么呢?(齐读)
课件展示: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6)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体会到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尊心很强,虽有犹豫,但又爱面子,更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
4.小结:同学们能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尝试从多角度评价武松,认识这位好汉。你们的学习方法非常好。
操作指导: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能力,在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提示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想一想武松依次做了哪些事,用划分段落、概括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句子,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句子浓缩为关键词,如“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并填写在图表中。最后,引导学生借助填好的图表,回忆相关的故事情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把主要内容说完整。
板块四 总结本课,铺垫后文
1.小结:武松有很多机会选择不上冈,可是他就是这么勇敢、倔强,所以他上了冈,打了虎。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感受武松的神勇。
2.推荐课后阅读《水浒传》。
操作指导:本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及时总结,并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系前文,迁移过渡
1.导入:打虎的英雄有很多,但是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武松。为什么呢?
2.是啊!因为他在喝了十八碗酒之后,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他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人啊!
3.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感受武松在打虎场景中的豪爽勇武的好汉形象。(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回顾前文,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武松这一人物的特点,感受文中刻画的武松这一人物的形象,为学习下文作好铺垫。
板块二 学习课文,品读人物
活动1 朗读课文,再识英雄
1.默读课文中有关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思考他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圈画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总结。
4.课件出示活动卡,根据活动要求小组内完成学习。
活动内容 借助表格复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老虎的关键动作 武松的关键动作
(1)朗读“打虎”的精彩片段,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读出场面的激烈。
(2)用横线画出课文中描写老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武松的句子,与同桌互相配合读。
(3)圈出老虎进攻时的关键动作和武松防守时、进攻时的关键动作。
(4)结合表格中摘录的关键词语,将武松打虎的场面讲给大家听。
(5)大家一起来评价:重点围绕“过程清楚”“动作准确”“气氛紧张”这几个要点进行评价。
5.生汇报学习情况,师适时指导朗读。
(1)过渡:此时此刻,那大虫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武松还要不要闪下去?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不是老虎死就是武松亡。所以此刻武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虎。
(2)借助插图,读一读老虎进攻时的关键语句,并说说老虎进攻的关键动作。(一扑、一掀、一剪。)
课件展示:①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②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③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3)出示武松打虎的动画片,对照课文片段,圈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闪、躲、轮、劈、跳、退、揪、按、踢、提、打。)
①一连串的动作,打得很解气,谁来读读这个精彩的场面?(课件出示关键语句,指名读)
②武松又轮,又劈,又揪,又按……这么多动作,是在乱打一气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读读“就势”这个词。(生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顺着动作姿势上的便利紧接着做另一个动作。)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打法,武松真是打得巧,打得妙,打得有智慧啊!齐读打虎场面,感受当时场面的激烈。
(4)师生一起加上动作表演读。
(5)小结:太精彩了!就是这一打,让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这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是武松打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巧、写得妙呢?单一个打,就有了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方式,看来这精彩的描写太重要了。
活动2 练习复述,再现画面
1.过渡:这么精彩的打虎过程,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插图,讲给伙伴们听一听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引导学生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复述。)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1)尝试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让复述更生动。
2.借助插图,班内指名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鼓励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课件出示插图)
3.复述后展开自评和互评,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操作指导: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再抓住重点动作深入品读,使学生的感悟层层深入。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运用有感情地读、加上动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无声的视觉感受转化成有声的听觉感受,帮助学生加深阅读体验。要让学生明确武松和老虎的表现是故事的重点,要尽可能详细地复述这部分内容。
板块三 通览全文,评价人物
活动1 回顾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通过阅读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我们感受到了武松有那么多的“过人之处”,可他终究还是血肉之躯,是一个平常人。请你浏览全文,看看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平常人。
预设: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这句话说明他当时非常紧张。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呵呀”说明武松被吓了一跳。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他怕老虎再起来,说明他心里还是留着点儿防备的。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虽然他把老虎打死了,但他自己也使尽了气力。说明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前面他是在恐惧中憋着一股劲儿,等这股劲儿泄了,整个人就瘫软了。
…………
2.打虎片段,让我们认识了神勇无比的英雄武松,可是从同学们找出的这些细节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武松。
活动2 结合理解,完成课后题
1.读一读课后第4题。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展示: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2.自由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可以用上“我赞同……的看法,因为……”“我的看法是……”
操作指导:本环节,引导学生去评价人物时不是让学生评判课后题两种观点的对错,而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相应的理由。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观点是否言之有据,如果学生没有根据地发表看法,要提醒学生必须把看法和理由结合起来。除了课后第4题中的不同评价,如果学生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教师也要予以鼓励,言之有理即可。
板块四 拓展阅读,总结全课
1.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把大量的篇幅和文字给了武松。出示涉及武松的回目,生齐读。
课件展示: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2.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这样评价武松:
课件展示: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3.通过读回目和金圣叹的话,你明白了什么?(武松真是个很厉害的人,他兼具了梁山其他好汉的优点。)
4.总结: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真实。我们一起看看“资料袋”中的介绍。你想全面地了解这些英雄人物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领略经典的魅力吧!
操作指导:此处的拓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概况和书中的一些人物。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否知道武松的其他事迹或《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最后,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整本《水浒传》。
板书设计
景阳冈
要强 爱面子 多疑(凡人)
机智 功夫高 神勇(英雄)
教学反思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难度,尤其本课是原著节选,有些语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地读,能读下去是关键,尽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难理解的语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大致猜出意思来帮助读懂课文,这也是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之一。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课文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本课的教学突出之处在于:
一、巧抓动作,感悟形象。
在教学“打虎”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体会“闪”字之妙,从武松只闪不攻体会到武松的机敏智慧。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如“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这里的“轮”“劈”“揪”“按”“踢”“提”“打”几个动词,字字千钧,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二来体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武松采用的不同打法,折射出武松有勇有谋的高大形象。对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为学生更好地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奠定了基础,也更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巧妙拓展,课外延伸。
这篇课文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所以课前的歌曲导入、课后补充的《水浒传》中的其他写武松的回目,以及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都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好奇心,将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