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教案
11 军 神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4.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5.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并能尝试以他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2.理解“军神”这一称呼的来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刘伯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进入主题
1.板书“军神”。引导学生谈谈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军神”。(课件出示课文主题图)
2.指名回答,师予以肯定及正确引导。
3.导入: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不用麻药刮骨疗伤,不但全无痛苦之色,还能淡定下棋。而本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的人被医生称为“军神”,这个人是谁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操作指导:教学本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依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对“军神”的初步理解;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活动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课件展示:第一组:沃克 土匪 绷带 由衷 堪称
第二组:重庆 诊所 年龄 审视 麻醉剂 施行 一声不吭 崭新 慈祥 荣幸
(2)指名读,相机指导强调:“绷、衷、庆、龄、吭、祥、荣”是后鼻音;“堪、崭、诊、审”是前鼻音。
(3)男女生开火车读。
3.过渡:“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
活动2 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表格内容。(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 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主要内容
2.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班内汇报,教师出示填空,辅助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德国医生开设的诊所做( )手术,他拒绝使用( ),为他做手术的德国医生沃克称他为“( )”的故事。
4.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尝试给课文分段,教师相机板书。
问诊时:第1~11自然段。
手术前:第12~15自然段。
手术中:第16、17自然段。
手术后:第18~26自然段。
5.小结: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几个阶段。
活动3 思考讨论,走近“军神”
1.师出示课后第二题: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2.学生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可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回答,也可以读课文原句。)
操作指导:教学时,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读课文,并将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大致理解串联起来,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脉络时,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大致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即可。
板块三 指导书写,完成练习
活动1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动漫,说说容易写错的字。
(1)容易丢笔画的字:龄(右边不是“今”)、庆(是“广”部,不是“厂”部)。
(2)容易多笔画的字:祥(左部是“礻”,不是“衤”)。
(3)需要注意笔顺的字:匪、衷。
3.教师范写“龄、祥”,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5.集体反馈评议,然后练习书写“诊所、年龄”等词语表中的词语。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易错点,多观察,多发现。观察生字,了解生字的结构,有助于正确书写。
活动2 课时总结
本课主人公刘伯承被称为“军神”。(课件出示人物简介)由此可见,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更因为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为祖国的解放建设事业贡献一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慈祥、肃然起敬”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4.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并能尝试以他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军神》。(学生读课题)多么威风、响亮的称呼!来,我们再读一读。(生再次读课题)
2.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刘伯承将军年轻时右眼受了重伤,坚持不使用麻醉剂,强忍着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手术结束后,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3.教师课件出示背景资料: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近“军神”刘伯承。
操作指导:教学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复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深入理解课文、研读人物奠定基础。
板块二 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活动1 聚焦描写,朗读体会
1.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刘伯承的呢?
(1)品读关键语句,抓住人物语言来体会刘伯承是怎样的人。
课件展示: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指名读、接读、齐读。
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自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作批注。出示读文要求)
(1)品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想想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2)按照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逐一圈画,写体会。
3.接下来,我们就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细细体会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1)组织小组交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段来谈一谈。
(2)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4.品析交流。
手术前:
课件展示:句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1)面对如此复杂的手术,刘伯承却不愿意使用麻醉剂,他需要用清醒的大脑干什么?(刘伯承心里一直想着救国救民,担心使用麻醉剂会伤到自己的脑神经……)(课件出示)
(2)小结:作为一位将军,带兵打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需要清醒的头脑。
(3)他这么坚决而恳切,是为了自己吗?(不是,是为了祖国和人民。)
(4)指导朗读,读出刘伯承的恳切。
课件展示:句2: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1)交流:沃克医生这次为什么愣住了?(为刘伯承坚持不使用麻醉剂而愣住了。因为刘伯承的伤情很严重,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而刘伯承却坚持不用麻醉剂。他的这一决定使沃克医生感到震惊。)
(2)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沃克医生此时是怎样的心情?(震惊、难以置信。)
(3)从沃克医生的反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伯承?(坚强、诚恳的刘伯承。)
(4)指导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感受,放到朗读中去。
(5)分角色朗读手术前的部分。
(6)引读:面对令人难以忍受的伤痛,刘伯承竟然决定不用麻醉剂,还如此镇定、沉着。这样的人配不配当军人?配不配被称作“军神”?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手术中:
课件展示:句1: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抓住“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体会刘伯承所承受的痛苦和惊人的毅力。(板书:一声不吭)
(2)病人“一声不吭”,他痛不痛?(痛。)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他很痛?(在交流中相机指名读出感受来。)
(3)我们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的一幕幕,这种痛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4)我们仿佛听到手术刀割肉的声音、崭新的白床单被抓破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病人呼吸的声音……可是我们唯独没有听到病人哼叫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课件展示:句2: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1)思考问题,发现不同。
沃克医生的医术应该是很精湛的,他为什么双手颤抖呢?
从“颤抖”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沃克医生的紧张。读出了刘伯承拥有刚强的意志、毅力。)
(2)刘伯承是多么令人钦佩啊!他的坚强让人震惊。相信你此时再读这句话,会读得更到位。请读出你的敬佩,读出你的赞叹。
手术后:
课件展示:句1: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1)体会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冷冷地——担心)
(2)读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课件展示:句2: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1)你们有手指被割破的经历吗?可适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受伤时的感受和表现。(生谈自己的经历:手指被割破,特别疼,过了好几天才好,有时候疼得厉害我还会向父母撒娇。)
(2)抓住“勉力一笑”“七十二刀”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七十二刀,那是在眼眶中一刀一刀血淋淋地割呀!据医生介绍,眼部的神经与颅内神经相连,因此摘除眼球手术要比手指割一个口子疼很多……足足七十二刀,这对于一个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人来说手术时间该是多么漫长!又是何等疼痛!同学们,这是一个普通的人能够做到的吗?(板书:说出刀数)
5.激情指导朗读:同学们,刘伯承当时作为一个年仅24岁的军人,他不是传说中的神仙,没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但是,他却有着常人不具备的特殊本领——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课文学到这里,本课的题目该怎么读?读——军神!
6.手术结束了,当沃克医生再度问起病人的名字时,他回答——(刘伯承)。那样平静而淡然,一点儿也不张扬,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忍受这样的痛苦,是正常的,真不愧为“军神”!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将军的崇敬,再来读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活动2 学习描写,刻画人物
1.像刘伯承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重。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勇于战胜困难,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刘伯承。
2.交流: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沃克医生的表现呢?
课件展示: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感的变化来从侧面烘托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和镇定乐观的精神。
3.那直接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的描写,叫什么呢?(正面描写)
4.小结: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不仅应该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还应该写写其他人的表现,这样也能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或特点。
操作指导: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结合上下文揣摩刘伯承的心理活动。教师在学生通过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内心后,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深化对“军神”的理解。
板块三 讲述故事,体会内心
1.课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他从冷漠到柔和再到担心,最后对刘伯承产生了敬佩之情,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军神”。我们能不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来讲讲他为刘伯承做手术的故事呢?
2.按教师提示的步骤,回顾课文,小组内练习讲述。
(1)回顾故事情节,梳理出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2)站在沃克医生的角度来看整个故事,可以通过适当加上表情、动作或内心独白等把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表现出来。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调整及语气的变化,不要遗漏故事情节。
(3)在小组内练习讲整个故事,然后教师选取学生代表在全班展示。
3.选取代表在班内讲述,其他同学和老师评议,并给予鼓励。
4.课后将故事完整地讲给家长听,再听一听家长的感受与建议。
操作指导: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深化。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对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体会,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以沃克医生本人的口吻讲出来。通过这种转化,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块四 拓展阅读,链接类文
1.链接类文。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了解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们铁的纪律和严格自律的精神境界。体会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2.收集关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摘抄到积累本上。
3.收集有关刘伯承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们或家长听。
操作指导: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小说《丰碑》。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拓展阅读,并尝试用上本课学到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板书设计
军 神
刘伯承 沃克医生
手术前 不用麻醉剂 愣住 口吃
手术中 一声不吭 双手颤抖 汗珠滚滚
手术后 一刀不差 吓了一跳 嚷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文的重点是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课上教师以“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从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的变化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刘伯承忍受剧痛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教学中教师还力求巧妙渗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这是为什么呢?课文通过描写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给刘伯承做手术时和做手术前后的表现,从侧面体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在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为习作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