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

12《清贫》教学设计

编号ID:2334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2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版块教案
12* 清 贫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活动卡。
学生准备:搜集方志敏的资料;预习课文,完成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在无形中感染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清贫》,从中你们会认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方志敏,感受到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操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结合课前预习,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方志敏同志:
课件展示:方志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赣东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1935年1月,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被捕,他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笔纸,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
3.学生班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4.过渡:《清贫》是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从文字中感受他的伟大人格。
操作指导: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査找方志敏的生平及他被捕前后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方志敏。教师也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文字、图片或影视资料,使学生对方志敏及文中事件有初步的认识,降低阅读的难度。
板块二 学习课文,感知清贫
活动1 学习字词,读准字音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相机学习生字和多音字“吓”。
课件展示:筹集 矜持 俘虏 金镯 裤裆 企望 彼此 汗褂 山坞 威吓(hè)
“吓”可以在词语中辨析读音:“吓”在“恐吓”“威吓”等词语中读hè,在“吓人”“吓唬”等词语中读xià。(课件出示)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洋财:指意外得到的财物,本课指意外之财。
筹集:筹措聚集。
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矜持不苟:矜持,庄重,严肃。不苟,不随便,不马虎。慎重不随便。
活动2 自主学习,读文梳理
1.出示自读提示,按提示学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内容)
2.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表格)
活动内容 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概括主要内容
(2)自主默读课文,画出能够体现方志敏品质的语句,然后围绕这些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班内汇报学习成果。(课件演示汇报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再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
两个国方兵士:抓到共产党的大官,自以为会发洋财却热望破灭。
方志敏:被国方兵士搜身却“一个铜板都没有”。
活动3 默读交流,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国方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1)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小组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清贫”的理解。
2.班内汇报,师适时补充指导。
可分“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文中语句或关键词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时,相机渗透作者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动作:
课件展示: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读一读,说说作者描写国方兵士时,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①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
②第6自然段:捏。
③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说、望、命令。
(2)交流明确: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方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板书:贪婪 卑鄙)
(3)经过这么仔细的搜索,国方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面对他们搜索到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4)交流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最后他们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展现了两个兵士的贪婪。
(5)“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这样的搜索结果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方志敏:清贫、朴素、矜持不苟、舍己为公。)(课件展示)
(6)交流明确:方志敏仅有的财物也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方志敏忠于革命的高尚品德。(板书:忠于革命)
心理:
两个国方兵士在搜索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第2自然段:热望、激怒。
(2)第6自然段:企望。
(3)第8自然段:失望。
(4)交流明确:这种情绪变化表明了两个国方兵士贪婪的本性。同时也暗含一种对比,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他们认为共产党大官和国民党高官一样,都很有钱。而事实上,共产党员都是清贫守节的。(板书:清贫守节 对比)
神态:
你找到了哪些描写神态的词语?(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第2自然段:凶恶。
(2)第8自然段:怀疑、惊异。
(3)交流明确:这些神态的变化反映出国方兵士贪婪的本性,他们不相信方志敏会没有钱,衬托出方志敏的清贫。
语言:
(1)先读一读国方兵士的语言。(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展示: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凶恶的眼光、威吓)
②“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坚决不相信)
(2)交流明确:这几句话说明国方兵士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有钱,而事实上则不然,这更加突出了共产党员的清廉。(板书:凶恶 虚伪)
(3)另一个兵士:“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弓着背、衣角裤裆过细地捏。)
(4)交流明确:这句话突出国方兵士不肯死心,一定要搜出钱来。
(5)课件出示:
课件展示:“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微笑着,淡淡地说。)
(6)交流明确:“哼”表现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无畏。(板书:从容 无畏)
3.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方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板书:侧面描写)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将其称为“趣事”。板书:乐观)
5.课文主要讲了方志敏被俘后被国方兵士搜身而令其失望的故事。那课文第9自然段写了什么?能不能去掉呢?
预设:方志敏戏说自己的家产。不能去掉。再次强调方志敏清廉的品质。
6.小结:作者将主要事件和补充事件相结合,对比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使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操作指导: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自主默读课文,画出能够体现方志敏品质的语句,然后围绕这些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提示学生不要只是空泛地说精神品质,应聚焦课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体会。
板块三 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1.你能谈谈对题目“清贫”的理解吗?
预设:清寒贫苦,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贫困而有节操。题目反映和揭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清贫观,这种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也有精神上的淡泊。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用文中语言回答。)
课件展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齐读这句话,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课件展示:“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是根植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方志敏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
(2)思考:现如今,我们在革命先烈的庇护下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吃得好,穿得好,你们觉得还需要“清贫”的精神吗?谈谈自己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
3.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4.阅读方志敏的文章《可爱的中国》。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生活,谈谈自己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如: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为了祖国进步与发展奉献一生却生活简朴的科学家,家中过着俭朴生活的长辈。通过交流这些人的事例,让学生丰富对“清贫”的认识,明白“清贫”不仅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它对当下仍然有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清 贫
 对比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教者应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前置性学习。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搜集方志敏同志的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节省时间,也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引发学生对“清贫”的思考。
2.指导写作方法。课堂上,学生汇报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揣摩人物的品质,这也是在写人的文章中常用的写法。另外,适当地运用补叙的方法,突出人物品质,在这篇文章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当学生交流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时,可引导学生适当比较,加深体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将方志敏和国方兵士说的话放在一起对比,体会国方兵士的自私贪财、穷凶极恶,而方志敏则是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描写国方兵士搜身过程的语句和方志敏的反应联系起来思考,发现无论国方兵士怎么搜、怎么说、怎么做,结果都一样——一个铜板也没找到。在整个过程中,方志敏始终不卑不亢、正气凛然,从侧面进一步体会方志敏清贫、朴素的生活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精神品质。
3.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的事例,丰富了学生对“清贫”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白“清贫”不仅仅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它对当下仍然有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