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

1 草原(教案)

编号ID:252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一单元 触摸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花的崇高理想。大自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触摸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文 草原 本文记叙了作者初入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2课时
丁香结 本文从多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娇俏灵动、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学习从多方面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并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课时
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融入了或低沉、或豪迈、或欣喜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赏美景、悟诗情。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2课时
花之歌 本文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课时

作 变形记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自己“变形”的经历。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要注意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2课时



地 交流平台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掌握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并学会仿写;通过实例掌握分号的用法;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积累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复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了解分号的作用;了解地名和人名的拼音特点。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1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领学生进入美丽的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震撼。你们知道我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说说美丽的草原。
提示: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上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圈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  境界  玻璃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稍有
羞涩  摔跤  洒脱    飞驰    会心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课件出示)
明确: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喜迎远客——热情会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  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②思考: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        ”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这幅画面表现了草原人民怎样的特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课件出示)
b.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明确: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②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③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浓厚情谊。
(1)出示诗句,逐字逐句理解。
明确:“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诗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草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风景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学本文的重点便在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个鲜明的句子,反复品读,才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通过品读、吟诵、换词比较、联系旧知、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借助音乐、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草原的美。另外,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本次教学还设计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以读促写,不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帮助学生从阅读自然过渡到写作,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