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丁 香 结
教学目标 1.会写“缀、窥”等14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会写“缀、窥”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语: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 缀满 窥视 幽雅 断断续续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妩媚 印象 模糊 花苞 花蕾 恰如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2)理解词义。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第1—3自然段)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第4—6自然段)。(课件出示)
2.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提出问题,先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示例: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丁香花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明确: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
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的美感。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积雪”和“莹白”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另一方面巧用修辞手法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
画面四:雨中的丁香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
预设:先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小结: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
2.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课件出示)
问题二预设: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
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愁怨。
问题三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
交流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教师总结,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生: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提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丁香结》是宗璞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运用借物喻理的写法,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自己钟情的丁香,并借丁香结引发了关于人生的思考,文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以及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启发,我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引导学生欣赏有关丁香的几幅画面来感受丁香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再由有关丁香结的诗句引出作者对丁香结的独特感悟;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出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得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顺畅,逐步推进,重点明确,既品析了重点语句,又兼顾了课文的整体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具体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鼓励他们交流讨论、相互评价,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从交流互动中获得新知,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课堂总是有缺憾的,比如课堂时间把握得不够准确,部分环节占用时间比较多,导致小练笔的环节中学生的汇报较少。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不够具体,朗读部分重点语句时没能读出感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