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

7 开国大典(教案)

编号ID:2529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6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会写“政、府、宾”等14个生字,理解“协商、汇集、预定、排山倒海”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的过程,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学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
2.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提示: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政府  外宾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射入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肃立、排山倒海”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1)思考: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提示学生在有关描写大典进行时间的语句上标注记号。
预设:学生浏览、标注后汇报: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两个半钟头,傍晚,晚上九点半。从这些有关时间的语句中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课件出示)
3.初识“开国大典”。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
(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
预设: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布置,方位描写非常清楚,学生可抓住“丁字形”“北面”“再北面”“中央”“向南”“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来简单地画一画,大致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场景“升国旗”的举行地点。
(3)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的感受。
生:从这三个自然段中可见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也可见开国大典是一场非常隆重、意义非常重大的典礼。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积累知识。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后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师: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由作答)
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教师提示具体的场面有:会场布置、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课件出示)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明确:每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更好。第一组句子中,“直奔”这个词能生动地表现人们当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第二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不仅写出了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本自然段,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2.重点研读场面描写,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理清典礼的过程。
(2)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
(3)研读“大典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的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研读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体会五个“一齐”传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找出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民的感情。其他哪些地方还有“一齐”?找一找,体会一下。
预设:可引导学生把“一齐”换成“一起”试读一下,看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从而领悟人民群众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的心。同时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第5、8自然段),联系前后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和爱国之心。
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毛主席的宣告)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人民激动、自豪)
C.指导朗读,读出激动、自豪之情。
研读场面“升国旗”
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想象升国旗的场面,感受人们的心情。(课件出示)
研读场面“阅兵式”
A.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三个兵种接受检阅,指名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明确:海军、陆军、空军。
B.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先说说下面句子中变色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表达的意思。
①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明确:“挺着”描写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②“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明确: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出色表现,说明他们训练有素,也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③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明确: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激动,呼喊和鼓掌是他们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C.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研读场景“群众游行”。
自学提示:
①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②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交流示例:
生1:“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生2:“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同志们万岁!’”从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以及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抓住“高声欢呼”“探着身子”和两个“不断”来理解,文中的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2)读第1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红流”和“光明”。
明确:“红流”在这里代指举着灯笼、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给人以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三、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1.内容回顾: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仪式结束后,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还有人民空军。阅兵式之后,开始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2.学习写法:场面描写。
(1)找出描写毛主席和对应的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对比起来读一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
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思考: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小结:毛主席是开国大典的参与者之一,就是一个点,而三十万群众则构成了开国大典的场面,就是一个面。作者既写了重点人物毛主席这个点,也写了周围群众这个面,这样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自豪的心情。
(2)读一读阅兵式的场面描写,说说里面的点与面。
明确:整体上写整齐威武的情景,是面;用某些细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是点。
(3)结合课文,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预设: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①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②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③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④点面结合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开国大典》是一篇很经典的描写场面的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有一千五百多字,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长文短教呢?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伊始,我就由课题导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庄严、热烈。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中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本次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
一、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看,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因此而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本文的第2自然段主要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一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一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比一比。课文的后半部分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是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的。在整个大典过程中“欢呼”一词出现了好几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度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清举行开国大典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思考: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的形式进行。朗读时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感悟,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让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有感而发,从而更促进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激动的情感也会由衷地感悟到。
四、写一写。在读熟课文、理解内容、掌握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写一个片段的形式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