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灯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2.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教师提示要注意的词: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2.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明确: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最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来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教师借助课件来归纳总结。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交流示例:
生1: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生2: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书本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生3: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预设: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教师出示语句,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住神态)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
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我觉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回顾,升华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
师: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却涌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英勇地牺牲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2.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较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呢?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次教学设计着重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教学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我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啊”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通过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了这里的“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更是指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急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学完课文,我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进而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启发学生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我认为,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并且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