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总结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方法,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习惯和能力。
2.认识并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3.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
4.大致了解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熟悉姓名的拼写规则。
5.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摘抄排比句和含有分号的句子;留意身边的路牌,拍下印象深刻的路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以《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预设: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然后引导学生以《草原》为例来谈一谈。(课件出示)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生:读老舍的《草原》,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就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场景,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预设: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然后引导学生以《丁香结》为例来谈一谈。(课件出示)
师: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
生:读宗璞的《丁香结》,我们可以想到宗璞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丁香结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想到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由这些植物想到人生的追求。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花——桂花。我喜欢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香,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无穷。我喜欢桂花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总是隐藏在树叶当中,从不招摇,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
4.教师小结。
小结: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1)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刚才教师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①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④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
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
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三、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熟悉姓名的拼写规则,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2)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学习排比句时发现第二组句子在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在其他两个句子中没有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分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分号、顿号、逗号在用法上的区别。(课件出示)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师: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预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后课件出示分号的用法。
3.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读记《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
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词句段运用(3)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
交流示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
预设:《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引导学生读一读相关内容并自主交流体会。(课件出示)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出示图画,引导学生欣赏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讲解难理解的字。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有绿树、青山、庄稼地。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
(2)搜集其他田园诗。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和人名的拼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现在我们算是完成了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拼写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诵上多花点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