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把握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好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4.欣赏书写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5.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外收集优秀的楷书书法作品,收集有关爱国的名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的场面描写,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自己读过的、写过的场面描写。
2.学习欣赏书法作品,掌握硬笔书写的注意事项,提高书写能力。
一、交流平台
1.师生简单交流,阅读课文中含有相关内容的语段,唤醒回忆。
导语:本单元课文中的那些或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或令人心潮澎湃的热闹场面,或让人肃穆庄重的宏大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读一读《开国大典》中写群众游行的场面,然后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个场面热闹、喜庆。空中礼花绽放,地上人潮涌动,人民群众在高声欢呼,整个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其中特别突出了毛主席的活动,是构成这个特定的喜庆场面中的重点。
2.学生在本单元课文中标一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场面描写的相关语段。
3.学生自主交流。
交流示例:
《狼牙山五壮士》片段: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生:这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五位壮士在班长的沉着指挥下英勇杀敌的场景。场面描写非常精彩,其中又突出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着重描写了他的动作、语言,展示了他的英勇、有智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点面结合的手法。
4.教师点评,拓展交流。
过渡: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几个词语,考考大家能否通过这些词语判断出描写的是哪些场面。之后我们再一起看一个作文片段,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片段是怎么把场面写精彩的。
(1)看看下面的几组词,你能联想到什么场面?(课件出示词语)
(2)读下面的片段,找出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
接下来,各项比赛开始了,你看男同学精神抖擞,女同学英姿飒爽。
跳远的同学猛跑几步,脚用力一蹬,身子一弓,向前一跃,像猛虎扑食一
样腾空而起,然后轻轻地落到松软的沙坑里。跳高的同学信心十足地站在
起跑线上,只见他摆动双臂,飞快地跑到横杆前,腾空一跃,像展翅飞翔
的海燕,又像凌空翱翔的雄鹰,只听“唰”的一声,飞过横杆,稳稳地落
入沙坑,运动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生:第一句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概括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后面两句对跳远的同学和跳高的同学的描写是“点”,重点描写了他们的表现。
5.交流、总结写好场面描写的要点。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2)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只有写出场面应有的气氛,才能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进行总体概括,也要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这就是对点的描写。
(4)要有顺序。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二、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几件硬笔书法作品(横写式和竖写式),师生共同欣赏。
过渡:同学们,我们有“字如其人”“见字如面”的说法,可见写出一手好字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精神面貌,也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但是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2.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书法作品,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明确硬笔书法作品的常见格式要求。
①横写式:(课件出示)
②竖写式:(课件出示)
(2)明确书写要求。
①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②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
3.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开始书写作品。
(1)从本单元课文中摘抄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
(2)可以适当添加花边等美化自己的作品。
4.以小组为单位,评出组内的优秀作品。
5.举办书写作品展览会。将小组推荐的书写作品粘贴到黑板上或墙报上,供同学们欣赏、评析。
6.师生共同选出最佳书写作品,给予鼓励。
三、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拓展积累。
(1)摘抄其他文章中精彩的场面描写语句。
(2)提高书写水平,每日一练,不在字多,要讲究行款、布局和构字。
1.体会句子中反复使用的一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2.掌握其他一些表示“说”的词语,学会用人物神态和行为去“说”。
3.学习几句关于爱国情怀的古诗文名句。
一、词句段运用(1)
1.指名读课本中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1)学生自由交流。
交流示例:
生1:我读“只听见”的时候声音不敢太大,速度不敢太快,仿佛也不想打乱这肃静的氛围。这两个“只听见”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升旗鸣炮的时候“全场肃静”的氛围。在这个庄严的时候,人们屏气凝神,没有任何喧哗。
生2:我从两个“是那么”中读出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是那么”在这里表示程度,这个词语反复运用,突出表现了草原上的空气与众不同的特点。
(2)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读这个词时给自己的感觉,也体会出了在句子中重复使用词语的作用。这里的词语重复,准确地说是“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2.读诗歌《乡愁四韵》,体会“反复”的作用。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
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
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
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愁
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指名找出诗中重复的句子和词语。(按每一小节来说)
(2)教师点拨小结。
小结:《乡愁四韵》每一小节诗的首尾呼应,小节内又重复使用某些字词,如第一小节中的“长江水”“滋味”,第二节诗中的“海棠红”“烧痛”等,使得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3.引导学生去找找所学课文中使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或语段,深入地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词句段运用(2)
1.学生读课本上的前两句,交流发现。
明确:这两句分别用其他词语代替了“说”。
2.课件出示“说”字大家庭,学生读一读,可以补充。
3.学生试着用上面出示的词语进行对话描写,注意不要使用“说”字。
示例:看着舞台上精彩的演出,观众们忍不住赞叹:“太美了!”
“你们俩就不要再吵了,只是一场小误会嘛!”学习委员赶忙上前打圆场。
4.学生读课本上的后两句,学会用人物的行为和神态去“说”。
(1)巧用伴随语言的行为动作。
师:生活中每个人说话时的体态动作都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展示人物语言,又展示人物说话时的细小动作,二者搭配使用,能使人听其言、观其行、会其意。
示例:“站住!作业写完了吗,就想出去玩?”爸爸往门口一横,一把抓住了他。
(2)巧用伴随语言的神态。
师:我们每个人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并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说话的表情神态也不相同,所以用神态去“说”,一个鲜活的形象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示例:我低着头,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兔子一样忐忑不安:“花瓶是我打破的。”
5.教师小结,学生试写人物说话。
小结:好的人物语言,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以及肢体上的语言。所以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在大量增加词汇量的基础上再来写好人物对话,这样,人物的对话才会更生动。
三、日积月累
1.读诗文,懂意思。
学生把课本上的句子读正确、读通顺,了解文字的出处与句意。
2.明背景,悟情感。
(1)教师简单提及曹植、李纲、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
◆曹植也生活在三国时期。他虽是曹操的儿子,也有政治上的雄心壮志,却不受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在文学中才能施展其才华,抒发其壮志报国的豪情。
◆李纲是宋代抗金名臣。北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进犯,昏庸无能的宋徽宗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两宋之交,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2)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体会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3.会运用,多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填入恰当的句子。
①“ 。”作为一名军人,我相信,如果祖国有难,我和我的战友们必定挺身而出,浴血战场。
(2)引导学生课外收集其他关于爱国的名句,读一读,多积累。
这一单元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重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与语文知识的拓展、积累与运用,还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在“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着语言表达,积累了许多词语,掌握了一些方法,读了一些好词、好句、好诗。通过读、品、练,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生动与魅力,也有了表达的欲望。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不仅仅掌握了句子的含义,更关注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因此懂得了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深沉的爱国之情,这是我们传承数千载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