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2.了解“亮相、行当”等12个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两个说句子。
3.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4.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12个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查阅关于戏曲的词语,准备制作小台灯的工具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好方法,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2.掌握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灵活运用。
一、交流平台
1.教师课件出示“课堂笔记”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做笔记的经验与好处。
导语: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课堂笔记的事。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
(1)注意泡泡中的提示文字,结合笔记内容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示例:
生1:第一种笔记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记录的,它主要记录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要内容。我自己就经常会在课本上对应的地方写上相关内容。
生2:第二种笔记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我们预习课文时会写的,查找相关资料的工作最好放在课前预习时来做。有些课文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京剧趣谈》,里面有些戏曲方面的词语我就非常陌生,我会提前查查资料,这样课堂学习时就不会不理解了。
生3:第三种笔记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无关,但是也很重要,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稍后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三是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复习。
3.结合实际情况,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其他好方法。
(1)学生可翻看一下自己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做的课堂笔记,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小组内交流。
(2)教师以问促思,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做笔记的方法。
思考与交流:①你们的课堂笔记做在哪里?是课本上还是笔记本上?还是两者结合?区别在哪里呢?
预设:学生都会做笔记,但有的动笔少,有的动笔多,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笔记的情况说一说,既能让不愿做笔记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供做课堂笔记的思路。学习交流完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②符号法是做笔记时的一个好方法,你们做笔记时会用到哪些符号呢?
预设: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③课堂笔记要记些什么内容呢?是不是老师说的都要记下来呢?
预设: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④你们有过这种情况吗?有时候为了记笔记,反而疏忽了思考。虽然笔记写下来了,却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预设: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通过交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专心致志地听讲才是关键,只有对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才能进行准确的记录。
⑤课堂笔记是否只是在课堂上做笔记呢?课后还需要做点什么呢?
明确:在课堂上做笔记难免有缺漏和笔误,因此在课后要趁热打铁,对照书本及时回忆有关信息,对笔记中出现的缺漏、跳跃、省略、简记等补充完整,对笔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对错误之处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并巩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培养我们严谨而周密的学习习惯。
小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行为可以播种习惯,习惯可以播种性格,性格可以播种人生”。就让我们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吧,它一定会让我们受用无穷!
二、词句段运用(1)
1.教师以生动的例子阐明戏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过渡:同学们,虽然我们大家平时很少听戏曲,觉得戏曲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距离,但戏曲本就源于生活,而且在过去戏曲盛行的年代,人们喜爱看戏、听戏,就像大家今天喜欢流行歌曲一样,所以,戏曲中使用的一些专有名词也渐渐进入生活,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而其中的许多词语在今天也常常被我们使用。大家不信?我先来问问大家,在你们家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时,是不是往往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爷爷奶奶又往往过来打圆场?这里的“唱红脸”“唱白脸”“打圆场”可都是戏曲中的用语。它们原本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学生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需注意的字音:
行当(hánɡ dɑnɡ) 压轴(zhòu) 行头(xínɡ tou)
3.查字典,理解词义,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
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行当]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
京剧的生、旦、净、丑。
[压轴]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
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衣服、靴子等。
[跑龙套]在戏曲表演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现在也指电影中不起眼
的小角色。
[唱白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
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花架子]戏曲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的一个行当,是“花脸”
的一种,观众欣赏的重点之一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
[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也指一
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字正腔圆]说或唱的字音准确,腔调圆润。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预设:学生通过查字典就能理解这些词语在戏曲中的意思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但有一些或许还是很难理解。教师在课前可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如生、旦、净、丑的图片,戏曲服装的图片,跑圆场的小视频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思,也就能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了。
4.学生选一两个词语,先自己说句子,再全班汇报。
示例:
(压轴)我们班的节目是这场演出的压轴戏,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捧场的观众还是相当多。
(有板有眼)我的小弟弟正学着妈妈拖地,那有板有眼的样子真可爱!
(行头)他那一身行头好像都是名牌,要花不少钱吧!
5.出示其他词语,学生记下来,课后查一查含义,试着运用。
没谱 打下手 不搭调 铆劲 挑大梁 救场如救火
小结:这个单元中我们欣赏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之美,音乐、书法、戏曲……而围绕着它们,也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不少。我们也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也与戏曲艺术有关,可见艺术真的是源于生活。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积累这样的词语,说不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哦!
三、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思考自己以前做笔记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
(2)搜集更多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1.认识说明书,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修改说明书中不清楚的地方。
2.积累与艺术有关的词语,了解相关典故。
一、词句段运用(2)
1.谈话导入。
导语:可以说,玩具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必须要参考一样什么东西?对,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玩具制作说明书,看根据这个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
2.研读说明书。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边读边想象边思考。
①指名读材料部分,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清楚、明白?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瓶盖的大小、铁丝的长短与粗细要和乒乓球做的灯罩配合适中。比如如何获得半个乒乓球?瓶盖的大小如何?铁丝要多长?粗细如何?学生可想象,如果自己打算做一个玩具小台灯,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是否能很快开始制作。设身处地想一想,就能发现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②指名读做法,边听边想象进行每一步骤的画面。
③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制作玩具的三个步骤,如果让你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疑惑?
预设问题:
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疑问:铅丝的另一头是从里面还是从外面插进乒乓球的小洞里?)
3.修改说明书。
(1)仔细看看课本上小台灯的插图,对照说明书看一看,说一说这位同学哪里做错了。
明确:对于见过台灯,且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说明书中对第三步做法的说明可以说比较清楚,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或制作经验较少的人来说,这里的说明就不够严谨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说明书错在哪儿?该怎么改?
过渡:图中的小台灯安装有误和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大家能把说明书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怎样修改?请大家四名同学一组,小组内交流。
预设: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书的语言要严谨,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格外注意。教师先点评学生的修改意见,再课件出示。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如何把话写清楚,让人看明白呢?
提示要点:①不能遗漏重要的步骤;②把顺序写清楚;③用词要准确。
4.教师总结。
小结:可见,说明书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而严谨,否则就会闹出把灯泡装在灯罩外的笑话。如果我们要为某件小制作写说明书,也一定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把制作的方方面面考虑到,这样才是一份合格的说明书。
二、日积月累
1.教师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不理解的查词典或与同学交流。
难词示例:
[黄钟大吕]我国古代音乐把音韵分为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是阳律中的第一律,大吕是阴律中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高妙。
2.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试着将它们分类。
预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学生通过理解词语能发现这些词语都与艺术或技艺有关。有些是描写音乐的,有些是描写绘画的,有些是描写书法的,可初步将它们分类,并结合自己的词语积累适当进行补充。(课件出示)
4.了解词语背后的典故。
过渡:读这些词语,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比如读到“高山流水”,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伯牙与子期?他们一人抚琴一人欣赏,那种知音相惜的真挚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到“轻歌曼舞”,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几个舞者?她们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轻盈而优美。这既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汉字的魅力。在这些词语的背后,还有着一些有趣的典故。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文字记载,然后结合自己了解的内容说一说,它们分别说的是哪个词语呢?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
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余音绕梁)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李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
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妙笔生花)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
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
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画龙点睛)
预设:“余音绕梁”和“画龙点睛”的故事学生可能比较熟悉,这里出示简短的文言文,一是再次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不是干巴巴的词语,而是传承着故事与想象的,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三、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布置课后积累作业。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写出严谨的说明书。通过课上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制作,所以在读说明书时非常认真,也提出了许多疑问,最后给出了完美的修改方案。玩具小台灯的制作并不困难,大家可以试一试,感受动手制作玩具的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一写简单的说明书,可能在某个时候会派上大用场哦!上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不少与艺术相关的词语,课后大家可以再搜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词语,把它们写在课本“日积月累”的词语后面,一起记一记、抄一抄。以后在写作文时就能灵活运用了,这样能为我们的习作添彩、加分。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与前面的单元不太一样,比如“交流平台”中交流的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是一种方法的总结、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对本单元课文中运用的写法的交流。这种不一样我觉得挺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早学会了做笔记,但做得好不好我们一直没有进行正规的教授。趁这个机会,我和学生就做笔记的方法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学生普遍觉得收获非常大。通过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也积累了不少与传统艺术相关的词汇。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字义、词义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去运用这些词。另外,我还深刻挖掘了一些词语背后的小故事,尝试读了读文言文。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去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去领略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些都是我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