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网上搜集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想一想喜欢它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导语:同学们,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如“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很有帮助”“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几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几种重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
(1)教师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只有一个地球》《故宫博物院(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明确:一般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这类文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标题扩充法
(1)教师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的主要内容,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明确: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标题扩充法”比较合适。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最后的结果如何?
句子摘录法
(1)学生交流一篇文章中哪些句子可能体现了主要内容。
(2)指名说一说。
示例: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都可以称作文章的关键句。
(3)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夏天里的成长》《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4.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注意的事项。
(1)结合前面的讨论,再请几名学生说说他们概括的内容,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选出三种有代表性的发言:太过啰唆的;太过简略的;比较合适的。通过对比,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做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既不能过于啰唆,也不能太过简略。
(2)教师小结。
二、词句段运用(1)
1.阅读课本“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中呈现的各个课题,就拟题的方法和作用展开交流。
(1)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人选择一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交流示例:
第一组题目: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
生1: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这样的题目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用“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坚强不屈、勇敢无畏;《军神》中,一个“神”就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革命精神。
第二组题目:《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
生2: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做题目。这样的题目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突出主旨。
第三组题目:《竹节人》《桥》《芦花鞋》
生3: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做题目,即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的题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中也会格外留意这个事物。比如《竹节人》一文围绕“竹节人”讲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几件事。
第四组题目:《在牛肚子里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生4:这些题目新奇有趣,设置悬念。根据我们的常识,牛肚子里怎么能旅行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会发生什么趣事呢?也让读者有了阅读的兴趣。
(3)教师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2.结合实例,说说习作拟题中应注意的方面。
(1)出示话题:写一写你的爱好。
(2)学生自行拟题,教师选出几种,全班一起点评。
①《我的爱好》(直接采用话题,太空洞,不具体。教师可指出大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习作拟题不进行思考、揣摩,太过平淡。)
②《我爱写作》(过于直白,缺乏文采。)
③《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这个题目比较有气势,但题目过长,读来太拗口。)
④《猜猜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是想让大家猜猜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但对于这个话题似乎有点不合适。)
(3)教师小结拟题误区。
①照搬话题;②因袭旧题;③空大玄虚;④文不对题。
3.学生根据交流的知识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1)拿出自己的习作本,重新审视习作题目,尝试着修改。
(2)在班上呈现修改前后的习作题目,全班交流、点评,选出优秀的习作题目。
三、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给文章拟题的几种方法。
(2)学生搜集更多课题,讨论拟题之妙。
1.抓住关键词,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
2.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其精神品质。
一、词句段运用(2)
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2小题。
(1)学生大声读出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或词。
(2)依次出示词语,请学生说说由词语产生的联想。每个词语可以请两到三名学生说一说,看看他们的联想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一:饱经风霜的脸
生1: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一生经历了许多事,现在他年纪大了,脸上的皱纹一道道的,他的脸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以进行外貌描写。)
生2:我想起了驻扎在边疆的战士,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守卫边疆,尽管他们可能年纪不大,但他们的脸确实是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由此生发对战士们的精神的敬佩、赞扬。)
预设二:秋天的深处
生1:秋天是一个季节,说走进它的深处,我想到的是深秋时节不同的景色。初秋或许只是有些微凉,叶子也只是微黄,但是深秋时节就不一样了,秋色更浓,也更接近冬天。我想描写深秋独特的景色。(教师提示:进行景色描写。)
生2:我们总说,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么秋天的深处一定是收获,而这收获是靠春的播种、夏的培育而来的,我由此想到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所付出、有所努力,才能收获的道理。(教师提示:由季节的特点想到人生的特点,抒发哲思或感慨。)
2.选择一个词语,将自己的想法用一段话写下来。
(1)教师提示要点,学生试写。
示例:心灵的深处
生1:在我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地方,藏着一些秘密。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我想说说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个秘密,写出它之所以被我深藏的原因,对我的影响。
生2: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无话不谈,在我看来,他体贴、善良、聪明,但是其他人却觉得不是这样,而且有些人还对他有些误解。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只因为一些表面现象而对某个人下定论。因为,你只有走进了他的心灵深处,你才能真正理解他。但这个深处,也是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走进去的。我希望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多些真诚,少些猜忌,去感受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美。
(2)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换互读,提出修改意见。
(3)指名读自己写好的片段,全班交流、点评。
二、书写提示
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介绍文字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过渡:大家读读课本上的介绍文字,能圈出其中表明柳公权的书法特色的词语吗?(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2.简单了解柳公权的相关知识和《玄秘塔碑》的创作背景。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唐朝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大达法师——端甫圆寂,享年68岁,葬于长安长乐原之南。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为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
3.了解“楷书四大家”,欣赏其他楷书作品。
(1)课件出示楷书四大家资料简介。
(2)展示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的楷书书法作品。学生欣赏书法作品。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解了伟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些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3.自悟句子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4.教师梳理,点拨引导,更深入地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各句点拨: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明确:《答客诮》是一首体现鲁迅爱子之情的诗,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爱子宣言。这首诗的后两句是: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全诗的意思是: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疼爱孩子的为什么不是大丈夫!你难道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吗?身为父亲的鲁迅也有着父亲的柔情,此时的他不再是与黑暗斗争的战士,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确:这句话是小说《故乡》的结尾。这里是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开辟出新的道路,迎来新生活。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明确:这句话是说: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是坚强不屈,为国而奋斗、战斗的人,他们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5.指导学生背诵以上四句名言。会背的学生可举手示意,在班上背诵。
6.教师展示鲁迅先生的其他名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补充,读一读,并交流感悟。
四、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积累知识。
(1)课外搜集更多的书法作品,品析鉴赏。
(2)学会在语境中恰当地运用鲁迅先生的名句。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语文园地,我觉得这次语文园地的教学更像一次复习课。比如教学“交流平台”,我结合之前学过的许多课文,针对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概括主要内容。再比如拟题,课本上出现的许多课题既有本年级的,也有之前的年级学过的,其实也是在复习之前课文的基础上探讨拟题的妙处。书法欣赏不用说,在前面的单元我们还集中交流过关于书法的各种知识。所以,本次教学,我重视了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归纳。通过讨论、交流、口头训练等方式,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交流时更有自信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