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编号ID:2819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2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难点)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难点)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3.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2.理解课题,简介人物。
(1)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2)了解李大钊。(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稚  避  峻  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绑  啃  袍  押   执
预设:“避”和“僻”字形相似,读音有别,声母分别是“b”和“p”;“瞅”和“执”是翘舌音;“刑”“哼”“绑”是后鼻音;“瞅”读三声。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识记。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3)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顺。
预设:本课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词,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认读,不仅要单独认字、认词,还要把词语和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读句子,以求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预设: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解释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明确:课文除了第1自然段,其他内容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的情形。
3.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
(1)思考: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回忆事件,照应文题。
(2)简单介绍倒叙及其作用。
定义: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倒叙的作用:一是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二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叙述方法时要注意: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衔接自然。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脉络不清。
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课件出示)
四、自读自悟,作业设计
1.自主阅读,圈点批注。李大钊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的好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分别是哪四件事?
明确: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四件事。
示例:父亲坚持工作→父亲视死如归→父亲坚贞不屈→全家悲痛欲绝。
(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点拨。
2.导入新课。
过渡: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先驱,他心怀崇高的理想,为了伟大的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危难面前,他的镇定、沉着,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情怀。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
预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
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
①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②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
品评一:父亲被捕前
①思考: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解析重点句子。
A.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预设:引导学生读这几句话,了解李大钊的工作状态,感受他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
B.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预设:引导学生从这几句话中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态度——关心子女的成长,对子女慈祥和蔼。
C.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明确: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总结人物形象: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④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2—7自然段。
品评二:父亲被捕时
①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一部分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情境,在情景式朗读中感悟父亲的形象特点。(课件出示)
②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
③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
④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
预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
⑤总结人物形象:被捕时,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
⑥学生练习朗读第8—18自然段,要求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
品评三:父亲被捕后
①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②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A.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态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
B.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
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c.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面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爱自己的妻子,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此处可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
示例:父亲不想连累“我们”;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
d.“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中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③总结人物形象: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人。
④齐声朗读第19—29自然段,边读边感悟父亲的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三、体会写法,升华情感
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
预设: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课件出示)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预设:本文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前后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等。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明确: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4.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提示:①对亲人慈爱。②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③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
(2)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提示:①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②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建设祖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四、积累写话,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查找李大钊的相关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语句,指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经过两次通篇阅读后,剩下的时间已不多了。后面分析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比较仓促。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应该做到内外结合,提高效率。这里的“内”有两层意思:一是课内的阅读,在读写模式的引领下,我们必须首先完成课程目标,也就是需要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二是课堂上的阅读时间,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拓宽,也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这里的“外”,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课外阅读的材料,拓展阅读虽然算是课外阅读,但是,它都是紧紧围绕课文中心进行编排和精选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的内容属于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的事情,通过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感悟更多。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六年级的课文内容一般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根本不能充分利用好拓展材料,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外或者在阅读课上进行拓展材料的阅读。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保证阅读量的跨越和为进行质的飞跃做好铺垫。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