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

第10课《往事依依》导学案

编号ID:285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0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10课 读依依往事 解依依情思——《往事依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任务群】
任务一:跟于漪老师学字词
任务二:听于漪老师讲依依往事
任务三:解于漪老师依依情思
任务四:跟于漪老师学妙笔生花
任务五:明于漪老师写作用意
【学习过程】
往事如诗。回首往事,那温馨的瞬间,仍在心间荡漾,慢慢变成字句千行……学校拟举办“探访名师金色年华”活动,课本编辑正好为我们“请”来了于漪老师。下面,让我们随“探访名师金色年华”活动小组一起,去点击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依依往事。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跟于漪老师学字词
1.跟于漪老师学字词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于漪(yī),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作品有《岁月如歌》《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等。
2.自由读一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并把生难字注上拼音。
徜徉(         )    浩渺(      )   非凡       雕镂(     )
寂寞(         )    谆谆(      )   搜索枯肠   气象万千
鸦雀无声      逃窜(      )    险峻(     )    镌刻(    )
3.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安闲自在地步行。(    )
(2)水面辽阔无边。(    )
(3)雕刻。(     )
(4)形容竭力思索。(        )
(5)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
(6)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
(7)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
(8)形容兴味特别浓厚。(        )
(9)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听于漪老师讲依依往事
1.于漪老师在文章的开头写道:“年华似流水……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于漪老师在这篇文章中“依依”回忆了哪些“往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自然段 阶段 往事
 
 
 
 

2.你能根据刚才的阅读和梳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吗?





★任务三:解于漪老师依依情思
1.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你能找出来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2.于漪老师在回忆往事时,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情。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阶 段 事 件 感 受 影 响
小时候 看图画 
童年 读诗歌 
初中 听讲课 
聆教诲 

3.于漪老师在追溯少年时代的往事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缕缕情思。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再读课文,填一填下列表格。
事件 乐趣 表达的情感 成长的源头
看山水画 专注凝视
徜徉画中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浮想联翩
如历其境 
读《千家诗》 吟诵诗句
沉醉诗境 
听国文老师上课 朗诵诗词
深受感染 

★任务四:跟于漪老师学妙笔生花
亮点借鉴一:凤头豹尾
1.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段落,小结其作用,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写作启迪。
开头:“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作用:(1)                                                                         
                                                                                   
结尾:“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作用:(2)                                                                         
启迪:(3)                                                                         
                                                                                   
亮点借鉴二:精当选材
2.课文第5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试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所教内容  
诵读课文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影响  

亮点借鉴三:文采斐然
3.课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特别是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请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结合具体词语运用进行点评。
选句:                                                                              
                                                                                    
点评:                                                                              
                                                                                    
                                                                                    
★任务五:明于漪老师写作用意
1.阅读,除了读懂文本之外,还要能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结合课文下列“资料助读”,于漪老师追忆依依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资料助读:
本文原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刊登在该刊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2.“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可是,当今中国社会,读书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有资料数据显示,我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5本,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大概只占到5%左右。请你为CCTV拟一条号召全民读书的公益广告。(20字以内)




[课后学习任务]
1.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从中选取一二,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
2.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点拨要点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跟于漪老师学字词
1.跟于漪老师学字词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于漪(yī),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作品有《岁月如歌》《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等。
2.自由读一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并把生难字注上拼音。
徜徉(chánɡ yánɡ)    浩渺(miǎo)   非凡       雕镂(lòu)
寂寞(mò)    谆谆(zhūn)      搜索枯肠        气象万千
鸦雀无声      逃窜(cuàn)      险峻(jùn)     镌刻(juān)
3.(1)徜徉 (2)浩渺 (3)雕镂 (4)搜索枯肠 (5)身历其境(6)油然而生 (7)历历在目(8)津津有味 (9)气象万千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听于漪老师讲依依往事
1.
自然段 阶段 往事
2 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
3、4 童年 读《千家诗》
5 初中 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诵读宋词和现代诗)
6 初中 聆听老师谆谆教导

2.

★任务三:解于漪老师依依情思
1.“依依”——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2.
阶 段 事 件 感 受 影 响
小时候 看图画 身历其境,乐在其中(津津有味)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童年 读诗歌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初中 听讲课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聆教诲 铭刻在心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
事件 乐趣 表达的情感 成长的源头
看山水画 专注凝视
徜徉画中 热爱大自然 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浮想联翩
如历其境 好读书、善品味
读《千家诗》 吟诵诗句
沉醉诗境 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国文老师上课 朗诵诗词
深受感染 酷爱文学、关注时代

★任务四:跟于漪老师学妙笔生花
亮点借鉴一:凤头豹尾
1.(1)用对比,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3)开头要扣题写,顺畅地引起下文;结尾要点题作结,深化主题;首尾最好能够形成呼应。
亮点借鉴二:精当选材
2.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所教内容 宋词(古)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现代诗(今)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学生都深受感染
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不重复。虽然都是写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及“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亮点借鉴三:文采斐然
3.示例1:
选句: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点评:“编织”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读《千家诗》中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时,其中美好的意境逐渐与作者的生活融为一体,为作者营造出一个五彩斑斓、美丽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示例2:
选句: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点评:“沉浸”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完全融入诗句所描绘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的状态,表明作者读诗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的意境得以扩展和深化。该词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对诗歌之美的深刻体验。
示例3:
选句: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点评:“雕镂”一词表明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既表现了两位老师教学得法,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以情动人的教学使“我”深受感染,激发了“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示例4:
选句: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点评:“凝注”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老师朗诵时的深情状态,他用眼神将诗文中的情感氛围传递给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十分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展现了一位全神贯注、情感饱满、热爱文学的老师形象,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任务五:明于漪老师写作用意
1.于漪老师想通过这些往事,告诉同学们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示例:亲近文学,让生活飘溢书香!
读书点亮生活,开卷有益人生。
书籍是心灵的营养品,阅读是人生的必修课。
[课后学习任务]
1.示例: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爱穿旗袍,是一位高雅的大诗人。她时常给我们朗诵、吟唱各种诗词,还特别爱作诗。记得五年级开学初,她第一次跟我们见面,就献给我们一首诗——《致同学们》:“宇穹君临桃李园,秋色玲珑上云天。海上明珠聚实小,五五英才展新颜。”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首诗内藏有我们三位老师的名字,还有学校的名字和我们五(5)班呢!我也暗自惊叹:语文老师的诗怎么作得这么精妙应景!此后,我们每每读到老师的作品,也会诗兴大发,创作几句呢!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