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荒诞骗局 人性揭秘——《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
2.了解童话反复叙事的特点。多角度品评故事中的人物表现。
3.联系社会生活与个人经验,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重点)
2.了解童话反复叙事的特点。多角度品评故事中的人物表现。(重点)
3.联系社会生活与个人经验,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难点)
【任务群】
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任务二: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任务三:圈画反复叙事,体会反复魅力
任务四:关注人物表现,品读人物形象
任务五:联系生活经验,多元探究主题
【学习过程】
童话阅读,启迪心智;故事沉浸,陶冶性情。学校拟举行童话阅读交流会,我班准备以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为蓝本参与交流,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为出彩交流会做好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笨( ) 赏赐( ) 御聘( ) 炫耀( )
称职( ) 愚蠢( ) 现款( ) 妥当( )
理智( ) 呈报( ) 钦差( ) 滑稽( )
圈定( ) 狡猾( ) 陛下( ) 爵士( )
头衔( ) 勋章( ) 袍子( )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 随声附和( )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用公文报告上级。( )
(2)稳妥适当。( )
(3)迫切地希望。( )
(4)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
(5)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
(6)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7)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
(8)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3.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1)本文节选自《 》。
(2)安徒生(1805—1875), 作家。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被誉为“ ”,他开启了童话创作的先河,被尊为“ ”。代表作有童话《 》《海的女儿》《 》等。
(3)本文写于1839年,当时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
本文的体裁是 ,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 、 、大胆的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 ,故事情节往往 ,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对自然物进行 化的描写,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还是家具、玩具等都可拥有生命,拥有人的思想感情。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提示:
1.可以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故事情节。
2.快速阅读时,要静下心来,努力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在段落结束时,可以稍作停顿,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几段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应该看作一个部分?前后段落有怎样的联系?这样,就大致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2.如果用一个字来串联故事情节,你会选择哪个字?
3.请同学们,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根据下列讲故事支架的提示,简要地把本课故事情节讲给同学们听。
讲故事支架
基本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故事内容 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叙述角度(视角) 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老百姓、骗子、孩子、更衣室、织布机、丝线、镜子、大剪刀、蜡烛
★任务三:圈画反复叙事,体会反复魅力
1.反复叙事是童话作品常见的结构内容的方法。请同学们再次迅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情节相近或是表达相同的内容。
2.请同学们用铅笔轻轻划去书中反复表达的内容,每个意思只保留一处,然后读一读,说说与阅读原文有何不一样的感受。
★任务四:关注人物表现,品读人物形象
1.皇帝赤身裸体的游行,身后的大臣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个场景荒诞离奇,但又合乎逻辑。故事在前面作了哪些铺垫,才能让这个情节合情合理。
提示:
思考皇帝爱斯装、骗子说新装、君臣看新装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关注这些情节或描写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2.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3.童话,常常运用大胆的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你觉得课文中哪个人物最夸张?
4.你觉得课文中哪个情节最夸张?
5.你觉得课文中哪一处环境最夸张?
6.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
★任务五:联系生活经验,多元探究主题
1.浏览课文、思考: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联系当今的社会,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百姓”是否有现在一些人的影子呢?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感觉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多元的解读呢?
[课后学习任务]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点拨要点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1.笨(bèn) 赏赐(cì) 御聘(pìn) 炫耀(xuàn)
称职(chèn) 愚蠢(chǔn) 现款(kuǎn) 妥当(tuǒ)
理智(zhì) 呈报(chénɡ) 钦差(qīn) 滑稽(jī)
圈定(quān) 狡猾(jiǎo huá) 陛下(bì)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袍子(páo)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hè)
2.(1)呈报 (2)妥当 (3)渴望 (4)诚实 (5)滑稽(6)骇人听闻 (7)随声附和(8)不可救药
3.(1)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2)丹麦 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现代童话之父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3)童话 想象 幻想 夸张 通俗生动 离奇曲折 拟人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引子:(1)皇帝爱新装
开端:(2-4)骗子做新装
发展:(5-23)大臣看新装
高潮:(24-33)皇帝展新装
开端:(34-37)小孩揭新装
2.“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3.示例一:我是老大臣(叙述视角)。有一天,我们国家来了两个织工,深得皇帝喜欢。他们承诺会给皇帝制作一件最理想的衣服,并说愚蠢和不称职之人是看不见的这件衣服的(起因)。皇帝首先指派我去监工,当我到织工的屋子,却什么都没看到,可我不敢说。那两个织工描述得绘声绘色,我只能假装欣赏并称赞。回去向皇帝汇报,我照着织工的话夸赞那布美极了。(经过)后来游行,皇帝穿着“新衣”上街,其实他什么也没穿,真是荒唐,可我依然不敢说什么,只能随声附和赞美(高潮),直到有一个小孩说出真相,我们才真正确认被那两个织工欺骗了(结局)。
示例二:我是一台织布机(叙述视角),每天都很忙碌,为爱美的皇帝工作者。有一天,新来了两个织工,号称能织出神奇的布,而且只有称职和聪明的人才能看见这种布(起因)。可我却嗅到了欺骗的味道,因为他们终日忙碌,我身上却没有缠上一丁点丝线。老臣们来了,其实我这儿啥都没织出来,可他们不敢说看不见。后来,皇帝亲自来看,同样被假象迷惑(经过)。终于到了游行那天,皇帝光着身子上街,却以为穿着新衣,真是愚蠢又可笑,我却暗自担忧,因为这闹剧因我而起,真是荒唐又可怕(高潮),直到一个孩子揭露出真相,我仿佛感受到了皇帝的颤抖,百姓们背后的议论,真是一场闹剧啊(结局)!
示例三:第三人称全能视角:从前有一名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购买衣服上。一天,王国里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自称能做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而且任何不称职或者是太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拿了赏金假装在空织布机上忙碌。过了一阵子,皇帝派忠实的老大臣去看衣服的进展,可是无论他怎么瞪大双眼都看不见这衣服,但他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不称职或愚蠢,便向皇帝谎称衣服很美丽。第二天派去的大臣也看不见,同样向皇帝撒了谎。当皇帝自己去看的时候,也看不见衣服,可他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便在镜子面前,假装欣赏着这“美丽的衣服”。在游行那天,不慎被小孩子揭穿,皇帝为了自己的颜面还是坚持走完了游行大典。
★任务三:圈画反复叙事,体会反复魅力
1.(1)皇帝派人或自己带队去看新装时的心理活动和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2)骗子几次索要财物和“无实物”织布的过程,反复提醒老大臣把眼睛睁大、认真细看的过程;
(3)“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三次一字不差的语言描写等。
2.童话作品将夸张和想象的内容进行反复表达,甚至叙事结构都一样,不仅会增强故事的现实感和可读性,还会让夸张和想象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从而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起到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思想主题的作用。同时,这种“复调”式的写法也便于少儿读者把握故事的人物与情节。
★任务四:关注人物表现,品读人物形象
1.(1)皇帝爱新装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运用夸张的手法,把皇帝喜欢穿新装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展示了皇帝的昏庸愚蠢与爱幕虚荣。
小结:皇帝的虚荣愚蠢是荒诞事件的主要原因。
(2)骗子说新装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思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新装的美丽和奇怪特性:说明骗子很狡猾,对皇帝爱幕虚荣这一特点揣摩得很透彻。新装奇怪的特性也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下文中老大臣、官员、随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如果没有这情节,那么整个这个故事就都无法合理展开。
小结:骗子说新装导致人人隐瞒直相是荒诞事件的根本原因。
(3)群臣看新装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心理描写,老大臣既不相信自己是愚蠢、不称职的,也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的心理,表现出他由惊慌到强作镇定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他的虚伪和自欺欺人。两个臣子看“新装”后夸赞“新装”的言语为皇帝看新装、展新装的情节做了合理的铺垫。
小结:三次看布料,谎言不断叠加,是荒诞事件的直接原因。
2.表层原因: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
深层原因: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3.示例(1):皇帝。他酷爱穿衣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他先派他最信任的两名大臣去探望,然后自己再去;在孩子道破真相后,仍以一副更骄傲的姿态继续游行。看上去似乎太夸张了,实际上正是虚荣昏庸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自欺欺人、丑态百出的写照。
示例(2):骗子。他们声称新衣有“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一神奇特性,在织布的过程中,他们假装忙碌,并向前来探视的大臣和皇帝声情并茂地描述布料的色彩和花纹,以获取更多的金子和生丝。骗子夸张的言行,最好地呈现了他们狡诈、贪婪的本性;骗局的顺利进行,生动地揭露了各个阶层人物的愚蠢、虚伪与自私。
示例(3):老大臣和官员。他们极力睁大眼睛但仍看不见布料,他们仔细听骗子对布料的描述,回去后背给皇帝听,以获得皇帝的信任,他们私心重重,既愚蠢又狡猾,更不称职。
4.示例: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个情节最夸张。作者以这样夸张的方式,暴露皇帝的愚昧昏庸,极具讽刺性,不仅讽刺了皇帝,也讽刺了促成这次“裸行”的所有人。
5.示例:全城的人都想借这神奇的新衣检测一下邻人,当皇帝在游行的时候,全城人都称赞这件新衣,避免被认为是愚蠢的。作者营造了极其荒诞的环境氛围,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6.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它更加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凸显故事的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任务五:联系生活经验,多元探究主题
1.“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
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2.有时,我们是“皇帝”,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
有时,我们是“大臣”,肆意逢迎着自己的“上司”,用虚伪和欺骗证明自己的诚实和善良,用愚蠢和滑稽证明自己的聪明和称职;
有时,我们是“骗子”,出卖自己的灵魂而谋求利益;
有时,我们是“百姓”,不仅做着人云亦云的“看客”,还会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3.(1)讽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爱慕虚荣;
(2)批判人性中的自私自利;
(3)鞭挞社会风气中的懦弱胆怯;
(4)探讨群体错误认知中个人正确表达的艰难;
(5)鼓励人们要勇敢地说真话;
(6)相信美好纯真的未来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