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赏读寓言故事 谨记寓言道理——《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内容。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寓言寓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内容。(重点)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寓言寓意。(重点)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点)
【任务群】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任务群:
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 积累文学常识
任务二:分析故事情节 理解寓言寓意
任务三:比较异同深理解 改写寓言赋新意
《穿井得一人》:
任务一:记一记:文学常识知多少
任务二:读一读:丁氏等人如何说
任务三:讲一讲:事件始末是为何
任务四: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
任务五:议一议:宋君缘何能止谣
任务六: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杞人忧天》:
任务一:积累文学常识 诵读寓言故事
任务二:还原对话现场 讲述寓言故事
任务三:明白列子意图 探究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读寓言启智增慧,悟道理修身正行。学校拟举行寓言阅读交流会,我班准备以伊索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以及节选自《吕氏春秋》的《穿井得一人》和节选自《列子》的《杞人忧天》为蓝本参与交流,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为出彩交流会做好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雕像( ) 庇护( ) 爱慕( )
虚荣( ) 较量( ) 凯歌( )
喇叭( ) 粘住( )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袒护,保护。( )
(2)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
(3)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
(4)用竞争或者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
(5)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请回忆两则经典寓言:《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然后归纳寓言的文体特点。归纳时可从篇幅、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写作目的等方面考虑。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篇幅比较 ,常常用假托的 寄寓意味深长的 ,主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写法上常常运用 和 等手法。主题用意在于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4.《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请你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 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后人以他的名义汇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编成《 》。它和法国的《 》、俄国的《 》被称为世界三大寓言。
5.《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请你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1)《吕氏春秋》,又称《 》,先秦 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法、儒、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2)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 (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 家、 家,后为秦国丞相。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6.阅读《杞人忧天》,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1)《杞人忧天》节选自《 》,题目为编者所加。
《列子》,旧题为 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 、 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 家人物, 国人。
[课中学习任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 理解寓言寓意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结合注释了解文中写到的三个神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回答: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讽刺效果主要体现在三问三答的情节反转。找出来读一读,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
赫耳墨斯想知道(注解: )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 问道:“值多少钱?”(注解: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注解: )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注解: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注解: )
3.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有三问三答,去掉第二个问答可不可以?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3.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4.快速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5.蚊子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狮子反而败给小小的蜘蛛?
6.《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你从这则寓言中还可以读出哪些寓意?
★任务二:比较异同深理解 改写寓言赋新意
1.《蚊子和狮子》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内容结构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2.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不是爱慕虚荣,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穿井得一人》
★任务一:读一读:丁氏等人如何说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文中的丁氏等人都说些什么?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ɡài 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任务二:讲一讲:事件始末是为何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相互讲一讲这个故事。
★任务三: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
3.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道听途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4.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5.你身边有没有表述不清引起歧义或以讹传讹的事件,说一说。
★任务四:议一议:宋君缘何能止谣
6.“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
★任务五: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7.课文表明作者观点的是那一句,什么意思。从这则寓言,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杞人忧天》
★任务一:诵读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zhuì),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xiù),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ɡ)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è)/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cí dǎo),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shì)然大喜。
★任务二:还原对话现场 讲述寓言故事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大意。
3.请同学们先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揣摩人物说话时的情感,在括号内分别填入一个带有“然”字的词语,然后绘声绘色地把杞人忧天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 )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 )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 )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 )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 )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通过朗读和绘声绘色讲述故事,大家说说杞人和晓之者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任务三:明白列子意图 探究现实意义
5.“晓之者 ”是怎样解“忧” 的?你如何看待“晓之者”的解释?
6.列子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杞人忧天”如今已固定为一个成语,你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7.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说说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8.从今天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课后学习任务]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点拨要点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1.雕像(diāo) 庇护(bì) 爱慕(mù)
虚荣(xū) 较量(liànɡ) 凯歌(kǎi)
喇叭(lǎ ba) 粘住(zhān)
2.(1)庇护 (2)添头 (3)爱慕虚荣 (4)较量 (5)凯歌
3.短小 故事 道理 人格化 夸张 拟人
4. 古希腊 伊索寓言 拉封丹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
5.(1)吕览 杂 吕不韦 (2)濮阳 政治 思想
6.(1)列子·天瑞 列御寇 民间故事 寓言 (2)道 郑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 理解寓言寓意
1.宙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统治世间万物,至高无上的天神。
赫拉: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
赫耳墨斯:宙斯的儿子,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
课文讲述了赫耳墨斯到人间去问自己和宙斯、赫拉雕像的价钱,以此了解自己究竟受到多大尊重,结果发现自己一文不值的故事。故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的人。
2.赫耳墨斯想知道(注解:“想知道”是掩饰之词,实际上是“想得到”)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试探地) 问道:“值多少钱?”(注解: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下之意)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得意地)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注解:听到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心想:“人们对宙斯的尊敬程度肯定没我高。”)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急切地)问道:“这个值多少钱?”(注解: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注解:强烈的心理期待和一文不值形成反差,讽刺效果自现 )
3.不可以。因为第二次的问答是为了表现赫耳墨斯的虚荣心作的铺垫,拉长了他虚荣心理的预期。有了这次的铺垫,才和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他的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
3.这则寓言讽刺、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4.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5.(1)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用挑衅的语气激怒狮子,使之乱了方寸
(2)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做到了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
——因获得胜利而自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和防范意识
6.(1)从蚊子角度分析。
①不畏惧对方,善于动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蚊子用语言挑衅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
②骄兵必败。(依据: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
(2)从狮子角度分析。
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
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体型比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
(3)从蜘蛛角度分析。
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
(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任务二:比较异同深理解 改写寓言赋新意
1.相同点:内容上,都篇幅短小,一波三折;结构上,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论并得出道理;写法上都运用了对比和语言描写。
不同点: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子和狮子》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主要运用语言、心理描写;《蚊子和狮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示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写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有点错愕: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赫耳墨斯又问道。雕像者说:“要便宜一点儿。”听完后,赫耳墨斯不禁想:宙斯和赫拉的雕像都这么便宜,我的雕像的价格肯定更低了,我还是不问了吧。于是他便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
《蚊子和狮子》改写
一只蚊子看到一头狮子,心想:这头狮子年轻强壮,它的血一定很好喝!于是蚊子飞过去,对狮子说:“狮子大哥,我们来比赛吧。要是谁能围绕这棵大树转100圈,谁就赢了,就把对方吃掉,好不好?”
狮子想:蚊子那么小,飞一圈要很久,而我只需要几步就能跑完一圈。它那么瘦,能有多少体力?能飞得了几圈?它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即使输了,它能吃掉我?真是一只傻蚊子!于是狮子笑着对蚊子说:“好啊!你输了,我也不吃你,只是以后我睡觉时,叫你的兄弟姐妹别来烦我就行!”
“好,没问题!”蚊子一口应承下来。
比赛正式开始。蚊子在前,狮子在后。狮子绕着大树跑,蚊子绕着大树飞。蚊子飞了两圈就停在树干上,望着奔跑的狮子笑了起来,心想:“你跑吧,我看你能跑多久!”狮子只顾绕着大树奔跑,一心想赢蚊子,根本不知道蚊子早已停下了。
狮子跑了20圈后,头有点儿晕。30圈过后,它摇摇晃晃,不知东西南北了。40圈过后,它累得倒下了。
蚊子哈哈大笑起来,飞到狮子身上,大口大口吮吸着它的鲜血。
面对强大的狮子,弱小的蚊子凭借自己的狡猾和智慧打败了它。其实,只要不把蚊子摆在对手的位置上,不去与它争斗,狮子就不会失败。
对于一些比你弱小者,当你不把它当作对手时,它就不配是你的对手;你一旦把它当作对手,反而可能输给它。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任务二:讲一讲:事件始末是为何
2.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句话,传言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并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我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得来的传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任务三: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
3.丁氏的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道听途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②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道之。
——国人。大家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5.(1)身高1米78,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身高1米78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身高1米7,8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2)表述不清引起歧义的搞笑视频(课件播放)
★任务四:议一议:宋君缘何能止谣
6.①宋君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权威性;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实地探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任务五: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得来的传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知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任务二:还原对话现场 讲述寓言故事
2.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所担心的(事)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
那人说:“天如果真是聚积的气体,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有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伤害。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着它,整日都在地上行走,为什么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人听了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也很高兴。
3.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泰然)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讶然)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安然)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惑然)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悠然)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生活经验,为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而操心,庸人自扰。
晓之者:是一个热心人,他听说杞人因为忧天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来开导杞人。
★任务三:明白列子意图 探究现实意义
5.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寓意:本文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为毫无根据的事情瞎担心。
成语意思: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7.“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8.示例一:应该“忧天”。从全球范围来看,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仍是严峻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才能长远发展,生生不息,因此我们应该“忧天”。
示例二:不必“忧天”。近些年的环境状况虽然不容乐观,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改善自然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要对未来的自然环境变好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不必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