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活动 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文化自信: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美德,传承优良家风。(重点)
◎语言运用:在活动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搜集孝亲敬老故事,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理解“孝”的内涵;传承优良家风。(难点)
◎审美创造: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做到心存感激、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
2课时
第1课时
1.搜集、分享孝亲敬老故事。
2.学会设计板报。
3.理解“孝”的内涵
课前准备
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选出小组长。
一、唤醒“孝”
1. “天大地大,父母恩大”,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人,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世间最爱我们的人。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感受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并说说阅读后的体会。
资料一: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满载乘客的缆车到达山顶后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多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了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最终,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
资料二:“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大意: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上天无情,想要报答父母也没有机会了!)
预设 父母是养育我们,时刻担忧我们,甚至在危机时刻能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报答父母。
2.父母这种伟大的爱让我们震撼,而父母在生活中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怀,也是他们爱的表达。在日常的生活中,哪些事让你感受到父母的爱?
(学生自由发言)
3.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
预设 我们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用“孝”来回报他们。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阅读两则材料和回忆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令人感动的事,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唤醒学生的“孝”的意识。
二、分享“孝”
1.“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是最核心最基础之所在。历代统治者对“孝”推崇备至,将“孝治天下”作为治国之道,因此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留下了许多有关“孝”的故事,如汉文帝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你们还知道哪些与“孝”有关的故事?请分享给大家。
预设 闵子骞芦衣顺母、王祥卧冰求鲤、缇萦救父、黄香温席、董永卖身葬父、孟宗哭竹等。
2. 时代在前进,“孝”文化也一直在传承和发扬。请观看2024第三季度“中国好人”王秀杰的事迹,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
预设 王秀杰,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云梦山景区管理处职工。21年来,王秀杰以无私大爱书写了“好媳妇”的动人篇章。2003年,时年24岁的王秀杰步入婚姻殿堂仅3个月,婆婆就因脑出血住进了医院。婆婆住院期间,王秀杰日夜守候。当她发现自己怀孕后,依然强忍着身体不适,一心一意地照顾婆婆。婆婆病情稳定后,王秀杰每天都坚持给婆婆翻身、捶背、按摩、喂水喂饭,照顾得细致入微,没有一句怨言。
教师小结:从古代的子路、闵子骞,到现在的王秀杰,他们在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熏陶下,把“孝”的行为和美德融入自己的血液里,给我们做出了“孝”的榜样。他们的孝心感天动地,他们的孝行激励他人。
3.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给课堂上所分享的人物设计一期板报。
【设计意图】
讲述古代的孝心故事和观看孝心少年的视频,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学习他人“孝”的行为,接受“孝”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孝”心,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认识“孝”
1.古代会意字“孝”是这样写的(屏显图片),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对“孝”的理解。
师提示: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上图为金文中的“孝”字,它上面是一位弯腰驼背的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示孩子搀扶老人。
预设 孩子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即为“孝”。
2.“孝”只是对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吗?阅读下面的名言,说说古人是怎样看待“孝”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预设 古人认为“孝”不仅指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还应该扩大到孝敬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体谅、关心、敬爱所有的长辈、老人。
3.我国古代一些文章中有很多对“孝”的论述。阅读下面语句,想一想:“孝”仅仅是赡养父母和长辈吗?“孝”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1)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祭义》
(4)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礼记·中庸》
(5)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
(教师提示各句大意,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预设 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和长辈。孝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养其身,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精心照顾,这是孝的最低要求。其次是养其心,没有“敬”和“爱”,谈不上孝,尊敬父母,应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使其心情愉悦,这是孝的较高层次。最后是养其志,继承其志,让父母的精神志向延续传承,发扬光大;立身于世,有所建树,实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这是孝的最高表现。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理解“孝”的含义。分别从字形上了解“孝”字的意思、从名言中理解“孝”的范围和“孝”的具体内涵,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了解“孝”文化。
四、省察“孝”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不符合“孝”的要求,比如下面材料中描述的一些同学的行为。
1.有的同学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与父母发生矛盾和争吵,甚至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2.在学校,爱与人攀比,比吃的零食、穿的衣服和鞋子,经常埋怨父母,觉得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如他人,却从未了解父母的工作及工作中的困难。
3.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不尊重父母,认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经常与父母顶嘴,不接受父母的教育。
4.从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从来没有给父母送过礼物,从未了解、关心过父母。
学生活动:
1.对于以上这些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准备怎样劝诫他们。
(学生讨论、发言)
预设 与父母吵架,嫌弃父母、埋怨父母,或有离家出走的念头等,这些都是不对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都很不容易,我们应该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尊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谓“身有伤,贻亲忧”,我们切不可做让他们担忧、难过、痛苦的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劝诫,引发学生对自我孝行的省察,从而加深学生对“孝亲敬老”的认识。
五、践行“孝”
为了将“孝亲敬老”的活动落到实处,我们课后将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活动方案。
(2)制作宣传海报。
(3)开展实践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4)确定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
1.首先,我们将要制定一个活动方案。根据以往的活动经验,大家说说设计活动方案包括哪几个步骤?每一步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活动的主题,我们可以举行哪些活动?
(1)各小组成员讨论,集体商议活动内容。
预设 ①活动方案内容:活动目标、活动任务及安排、活动时间、活动人员分工。
②注意问题:活动任务及安排部分,注意制定出每一步的具体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要求。
③建议举行可操作、适合学生情况的活动,可以是校园、社区的宣传活动,班级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讲故事活动,可以收集有关“孝”的名言和漫画做展板(可参考教材P119相关内容),也可以开展“孝亲敬老”的实践活动,如晒晒我家的“档案袋”、说说我家的好家风、写封家书表恩情、亲手制作并赠送感恩小礼物、学做家务活、给爷爷奶奶讲个开心小故事、听父母讲述他们的故事、慰问社区老人、看望敬老院老人等。
(2)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小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制定活动方案。可参考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学生自由讨论,最后集体制定出小组活动方案,全班交流展示)
2.在实践活动开始时,我们要制作宣传海报进行活动宣传,结合教材P118活动一,大家谈谈制作海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预设 活动海报主要以文字和图像构成,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形式生动,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能激发读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其中标题是最重要的部分,字体必须美观大方、富于变化而醒目,使主题更明确;海报中文字和广告语要通俗精练;整个构图要均衡、富于艺术感;插图要有艺术性,可将主题形象化;海报的色彩要求漂亮、强烈和带有装饰性。
提示:学生课下可以寻求美术老师的帮助,制作海报。
3.我们在践行“孝亲敬老”的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可以制作一个表格来做好记录。表格形式可参考如下。
时间 地点 目的 形式 活动过程 活动感受 活动效果
(学生参考示例表格,制定好活动记录表格)
4.当我们开展“孝”的活动后,大家准备怎样展示活动成果呢?
(学生自由讨论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
展示形式
(1)形成文字材料展示,如收集有关“孝”的名言警句、故事做成手抄报展示,或制作成展板进行展示。
(2)通过诵读、演讲展示,如诵读有关“孝”的诗歌,开展以“孝”为主题的演讲。
(3)通过幻灯片展示,如展示活动中的一些图片,配上生动的文字,向大家解说。
(4)通过视频展示,将活动过程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大家观看。
(5)通过话剧表演展示,如根据生活中的孝的行为或不孝行为编写话剧并表演,宣扬孝心,传递“孝”理念。
(6)通过唱歌展示,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
(7)谈感受,写下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进行展示。
5.布置活动:课后,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前三项活动任务。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将“孝”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通过学习制定活动方案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步骤;学习制作宣传海报,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制作实践活动的记录表格,以促进学生践行“孝”和“敬”;以示例做引导,启发学生选择恰当的形式展示活动成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策划、组织活动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
第2课时
1.搜集关于“家风”的材料,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2.理解家风的重要性,增强对优秀家庭文化的认识并传承下去。
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一、了解家风
了解什么是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家庭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家族代代恪守的家训家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
师:家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中。下面请同学们讲述一下你们自己的家庭故事,总结家庭的优良传统。
(学生交流讨论,举手分享)
师:家训、家书、家规是家风常见的文字载体,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其中的典范。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师:《诫子书》传达了怎样的家风呢?
预设 修身养德,志存高远,惜时勤学。
师:除了《诫子书》,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家风的资料吗?请再搜集两则,说说它们的内涵。
预设
家训、家书、家规的相关材料及其思想内涵
材料 思想内涵
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通过家书告诉后辈要勤俭节约,不能骄奢倦怠。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告诫后辈要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要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家风,明白家风的内涵。
二、传承家风
师:我们不仅要了解家风的内涵,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家风。现在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看看朱德是如何传承优良家风的。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师:好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好的家风能教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如何做人。正是朱德母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朱德一生的发展道路。所以,只是了解优良的家风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在今后传承优良的家风。
【设计意图】
通过名人的家风故事,启示学生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三、拟写家训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家风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给自己家拟写几条家训吧,并说说你拟写的理由。
预设
示例一: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做各项事业才能成功。
示例二: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才能使家庭团结和谐。
示例三: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拟写家训,加深对家风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良家风。
整个活动设计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化的内涵,传承并发扬“孝”文化;后半部分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风的内涵,体会好的家风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活动设计比较完整、全面,活动内容指导尽量做到具体、细致,易于学生操作。最终达到让“孝亲敬老,传承家风”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真正获得精神的熏陶、心灵的洗涤,让学生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