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

18 井冈翠竹(名师教学设计·详案)

编号ID:301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1.22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井冈翠竹》与《紫藤萝瀑布》为状物散文。《井冈翠竹》通过记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了对井冈翠竹的无限赞美和敬佩之情,歌颂了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气节。《紫藤萝瀑布》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眼前的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鲜明对比。在作者笔下,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外国诗二首》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手法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古代诗歌五首》选取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单元写作“语言要简明”旨在让学生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掌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学会修改习作,使语言更加简明,提高写作能力。
本单元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旨在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学会鉴赏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并从革命文学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透过作品所状之物、所绘之景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怀,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要注意把握景或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此抒发情志的。建议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18.井冈翠竹 2 1.积累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课文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
4.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掌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学会修改习作,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6.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从革命文学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紫藤萝瀑布 2
20.*外国诗二首 2
21.古代诗歌五首 2
写作 语言要简明 1
整本书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18 井冈翠竹

◎文化自信: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崇高品质,继承并发扬井冈山精神。(重点)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赏析本文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语言。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好学案》第18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之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看几张图片(出示四张图片)。大家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学生踊跃回答)
师:是的,这四张图片上的物品都是由竹子做成的。除了以上这些物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竹子做成的物品?
(学生举手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用竹子做成的物品。由此可见,竹子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竹子,修长挺拔,是高雅、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象征。更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可见竹子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和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竹子有关的课文——《井冈翠竹》,看看在作者的笔下,竹子又是什么样的。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竹子所做的物品引出写作对象——竹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参见本课“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栏目)
(2)扫清字词障碍。(参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些什么。
预设  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翠竹的外形和象征意义,井冈山人在革命年代里的坚贞精神,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
3.分析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1—4):总写井冈山毛竹茂密繁盛和修直挺拔的姿态,赞颂它是革命的竹子。
第二部分(5—12):展开丰富的联想,具体写出井冈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贡献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歌颂井冈山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第一层(5—7):写保卫红色政权时期,井冈毛竹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二层(8、9):借井冈毛竹的顽强生命力讴歌留守井冈山继续革命的人们坚强不屈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三层(10—12):写井冈毛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13):篇末点题,赞美井冈山毛竹的精神,赞扬井冈山人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通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分析文章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定义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答题步骤 ①确定所托之物 通常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它可能具有某些特征或象征意义。
②分析所托之物 通过外观、形态、用途、生长环境等,理解作者所言之志的指向。
③联系言志 文章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的赞美对象,真正的赞美对象往往隐含其中。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关键在于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之间的相似点,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
答题模板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表现了……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志向(态度),委婉含蓄,富有表现力。

2.分析井冈翠竹的特征。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句子,分析一下井冈翠竹具有的特征。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3)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4)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6)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作答)
预设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井冈翠竹具有茂密繁盛、修直挺拔、用途广泛、坚贞不屈、意志顽强等特征。
3.分析情感。
师: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这些特征,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  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这些特征是为了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气节。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其他描写井冈翠竹的文章,说说这些文章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
第2课时

赏析文中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

一、教学导入
师:上节课结束后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任务,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上台来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其他描写井冈翠竹的文章,说说这些文章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
教师小结: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描写井冈翠竹的文章,其中大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井冈翠竹坚韧、顽强等美好品质,来赞美在那片红色热土上生长或生活过的人。而且我们发现,这些文章不论是写景还是写人,语言都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上一节课的课后作业导入,让学生展示课后学习成果,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赏析语言
师: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中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来尽情描绘井冈翠竹,让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深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3.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师:以上几段话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1.这段话不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远及近地总写了井冈翠竹茂密繁盛、修直挺拔的姿态,富有气势。把竹子比作“岗哨”“奇兵”,形象地体现了井冈翠竹的革命风采。多用叠词,形象且富有韵律美:“郁郁苍苍”写翠竹之绿,“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写翠竹之多,“亭亭玉立”写翠竹姿态之美。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历数井冈翠竹在革命年代的具体用处,表明井冈翠竹与革命紧密相关,它的确是革命的竹子。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三个“想起了”构成排比,具体描写了井冈山人和红军在艰苦年代里仍意气风发,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点出写竹是为了写革命人。
师:除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课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

1.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
2.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师:这些反问句的使用又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提问,学生交流讨论后举手回答)
预设  1.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语气更加强烈,体现出人们对翠竹当年立下的丰功伟绩的记忆之深,同时引出下文。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谁也不会忘记毛竹在保卫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斗中立下的不朽功勋,突出对毛竹的歌颂、赞美之情。
师:除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课文里还运用了拟人、设问、对偶等修辞手法。我们来看几个句子,请你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
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3.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4.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
5.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预设  1.设问句用反问作答,形式新颖,既写出看到“老表”后引发的猜测和联想,也显示了翠竹的作用,并点明井冈山军民的鱼水情深。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毛竹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在恶劣环境下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表现了井冈山人民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铮铮铁骨。
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呼告,赋予毛竹以人的情态,把毛竹急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那种迫切心情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毛竹的呼喊,也正是井冈山人民愿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的心声。
4.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言简义丰,以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建设者们创业之艰难。
5.四个“一天比一天”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摹出在日益艰苦的环境中,人们的干劲日益增强,劳动成果不断积累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和他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师:课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还极富美感。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修辞手法,请大家看下面的句子。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师:有同学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教师提问,学生踊跃回答)大家说得很对,这句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那什么是顶真呢?顶真又有什么作用呢?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指用前文的结尾(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开头,用以修饰两句之间的声韵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还能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师:除了修辞手法,课文里还有很多句子的用词也值得推敲。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对这些句子进行批注。
预设  1.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年年长”说明井冈山人有压不垮的脊梁,击不败的意志,烧不毁的信念,“年年绿”表现了井冈山人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深情和热爱。)
2.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一条条”说明竹滑道数量多,“笔直”“挂下山来”说明竹滑道修建之难,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钦佩、赞美之情。)
3.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穿”“钻”“滑”“转”“流”“挤”“走”等动词运用得十分精当贴切,既写出了滑道曲折,山深谷幽,峰回路转之状;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走上工作岗位,参加祖国建设的情景,欢快而流畅,把新一代井冈山人急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革命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师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热爱和对井冈山人革命精神的赞美。作者在描写竹子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以及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整篇文章更显生动有趣。同时设问句、反问句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极富感染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引领学生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更深层次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三、布置作业
请从自然界常见的动植物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任选一个写作对象,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微写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提升写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首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和整体内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然后讲解了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接着,带领学生对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进行了具体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教学设计点面结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文化常识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它们因在寒冬时节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而得名,常用以表示高尚坚贞的气节或品格。这三种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松:松树四季常青,象征着长寿、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松树是自然界最长寿的树种之一,其形象常常与坚韧、长寿联系在一起。
竹:竹子经冬不凋,象征着谦逊、虚心和坚韧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具有高风亮节的品格,被视为“君子之道”的代表。
梅:梅花在严冬中开放,象征着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留香的特性使其成为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课后拓展
井冈山(六首)
朱德
其一
革命摇篮井冈山,车道新通到顶巅。
昔年小道今犹在,回忆红军行路难。
其二
革命摇篮井冈山,群众翻身个个欢。
革命声音传世界,星星之火已燎原。
其三
革命摇篮井冈山,罗霄脉岭创民权。
层峦高耸群峰护,独立湘赣两省间。
其四
革命摇篮井冈山,崎峰有径可高攀。
深林密茂人不见,隔岭遥闻流水潺。
其五
革命摇篮井冈山,通山五口似天关。
已开公路成车道,犹感行程今昔间。
其六
革命摇篮井冈山,领袖深思创造艰。
足兵足食政权立,设险凭群挫敌顽。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