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搜集与整理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科技成就,感悟其中体现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
◎语言运用:学会运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搜集的资料整理表达出来。(重点)
◎思维能力:学习通过可信、权威的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梳理具体信息,有条理地整合
内容。(难点)
◎审美创造:感受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之美。
1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一、教学导入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伟大的科技成就。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今天的中国,科技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许多浪漫的想象已经变成现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搜集和整理中国的科技成就。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我国古代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科技成就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更好地导入新课。
二、寻找选题,确定探究领域
师:课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见课件出示)。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来同我们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预设
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①中央科技委员会组建;②作物主效耐碱基因及其作用机制首次揭示;③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④“中国天眼”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关键证据;⑤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刷新世界纪录;⑥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⑦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⑧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成功研制;⑨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⑩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产。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①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②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③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④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⑤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⑥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⑦“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⑧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⑨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⑩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搜集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领域。
三、搜集资料,了解科技成就
师:从同学们的分享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数字通信、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等科学技术和工程建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么这些领域中,同学们对哪个领域最感兴趣呢?请每个小组交流讨论后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并搜集有关这个领域科技成就的资料。
1.了解途径。
师: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吗?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1)网络搜索: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的网络,允许各种电子设备通过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相互传输信息、共享资源。通过网络,可以找到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图书馆、档案馆中存放着大量的书籍、文献和档案,通过查阅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3)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如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可以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师:以上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平时搜集资料运用得最多的方法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通过这三种方法搜集资料。
2.筛选信息。
师:明确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开始搜集了。那么对于这些海量信息,我们又该如何筛选呢?
(1)明确需求。(2)选择可靠的信息源。(3)辨别信息真伪。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筛选信息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师: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搜集到我们需要的权威可靠的信息了。下面是老师运用这些方法搜集到的关于我国航天领域代表性成就的信息,同学们可以看一看。
我国航天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设计意图】
本环节针对学生如何搜集、整理资料的困惑,引导学生从可靠、权威的途径搜集、筛选资料。
四、整合内容,完成表格编制
师:得到了我们需要的权威可靠的信息后,我们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方便查阅和使用。
1.符号标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资料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但缺点是信息零散,不集中。
2.分条罗列:将信息按条目列出,可以按时间顺序整理,这样条理清晰,但信息的概括度可能不够。
3.表格梳理:使用表格列出要整理的信息,直观简洁,但需要设计合理的表格以满足具体分类要求。
4.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对于知识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使用结构图进行组合建构,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则利用色彩、图画、文字等形式,从一点出发,分门别类记录相关知识或事件。
师:以上是几种简单的整合信息的方法,现在我们以这单元学过的课文《“蛟龙”探海》为例,学习表格梳理法。
使用表格梳理法的前提是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表格框架。以下是我为《“蛟龙”探海》设计的表格,请同学们完善这个表格。
名称 所属领域
主要成就
研究过程
意义与价值
国内、国际地位
科学精神
预设
名称 蛟龙号 所属领域 深海探测
主要成就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
研究过程 2002年正式立项,2009年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0年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1年完成5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2年完成7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意义与价值 标志着我国深海作业能力、载人深潜技术的成熟。
国内、国际地位 国内地位:提升了中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也为未来的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地位:为国际海底资源的和平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世界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科学精神 勇于创新、团结协作、追求卓越、胸怀祖国。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学会用图表整合信息。
五、布置任务
课外搜集嫦娥六号的有关资料,自己编制表格,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以致用,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的运用。
本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教师传授方法,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掌握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首先,教师通过布置课前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确定选题。其次,教师通过教授具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搜集权威可靠的资料。再次,以所学课文为例,帮助学生掌握用表格梳理资料的方法。最后,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外拓展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于2016年11月25日设立的节日,定为每年5月30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2024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中国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其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主题为“极目楚天,共襄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