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表达与呈现
◎文化自信:了解我国的科技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语言运用:观看并分享科学领域有关的影视作品,锻炼信息整合与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
◎思维能力:搜集科技工作者的相关资料,为其创作个性化“画像”,展现其科学历程与
精神风貌。(重点)
◎审美创造:尝试创作科幻故事,展现对未来科学世界的憧憬。(难点)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的一些科技成就和科技工作者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如何用笔向他们致敬。
(板书 表达与呈现)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技法巧点拨
师: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任务来完成。
1.为探索者“画像”。
为探索者“画像”有以下几种方法:
(1)编写大事年表。如可以给邓稼先编写年表。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戈壁沙漠,蓬断草枯;
矢志不渝,全心钻研;
“两弹”成功,震惊世界;
巍巍中华,重新屹立!
元勋稼先,砥柱中流;
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1924年 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 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1950年 获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 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从此隐姓埋名28年。
1964年 领衔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 领衔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 因长期遭受核辐射而患癌,做直肠癌切除手术。次年,又做了两次手术,后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1999年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
(2)记述主要经历。如给于敏“画像”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于敏,中国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科学技术的杰出领军人物,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专注地做了一件事——研制氢弹,为此他隐姓埋名28年。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受世人瞩目。
(3)分析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探索者的事迹,体会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如对“蛟龙号”全体科技工作者“画像”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及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美好未来的祝愿。
教师小结:通过编写大事年表、记述主要经历、分析科学精神的方法来给探索者“画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探索者的人物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
2.介绍科技影视作品。
师:除了为探索者“画像”,还可以通过介绍科技影视作品的方法,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完成对科技影视作品的介绍。
(1)了解所要介绍的影视作品。
师:我们要介绍一部作品,就要了解这部作品。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拿《流浪地球》来说,想要介绍《流浪地球》,首先得要观看《流浪地球》,知道电影里面主要讲述的是什么,要传达给我们的精神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拿笔记录里面的重要信息。
流浪地球
导演:郭帆
原作:刘慈欣同名小说《流浪地球》
故事背景: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即将毁灭,太阳系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自救,人类开启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主要人物:刘培强、刘启、韩朵朵
主要情节: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导致全球发动机停摆,地球即将与木星相撞。为了推动地球逃离木星,航天员刘培强决定牺牲自己,利用空间站的撞击点燃木星,最终拯救了地球。
(2)撰写介绍文字。
师:观看完影片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观看影片时记录的重要信息撰写相关的介绍文字了。
《流浪地球》是由郭帆执导的科幻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主要情节是:2075年,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即将毁灭,太阳系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自救,人类开启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各国宇航员共同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由于地面温度已经降至零下84℃,人类被迫迁入地下城生活。
当刘培强经过17年的太空工作,即将返回地球的时候,他的儿子刘启带着妹妹韩朵朵偷偷跑到地表,还偷了外公韩子昂的超级驾驶员的车卡,结果遭到逮捕。恰在此时,地球被木星引力吸引,导致全球发动机停摆,地球与木星即将相撞。地表上受这次灾难影响,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刘启几人逃出生天后,准备驱车返回地下城。
尽快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撞击木星,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联合政府发布紧急动员令,全球所有救援队立即出动赶往世界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重启行星发动机。刘启几人所在的车也被强征编入救援队伍,参与运送火石、重启行星发动机的行动。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努力,尽管全球71%的行星发动机和100%的转向机都重新启动,可是依旧无法改变地球运行轨道,眼看就要撞上木星。危急关头,刘培强决定牺牲自己,利用空间站的撞击点燃木星,最终拯救了地球。
3.创作科幻故事。
(1)明确科幻作品的特点。
①建立在科学知识、假说等之上的幻想性。科幻作品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假说为基础的,这是它区别于神话故事的显著特点。
②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明作者理念为目的。科幻作品的目的,不是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表明作者的某种理念。
(2)明确主题和方向。
师:我们知道科幻故事不是瞎想,而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假说之上的想象。所以在写作之前我们要选定方向,或生物,或计算机,或新能源……这样,作文主题才能鲜明。
(3)善用描写,生动描绘。
师:想象类作文虽然是以构思取胜,但过于平实的语言也会影响阅读效果。如何吸引读者?还得从描写入手。抓住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描摹典型的社会环境,再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①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
②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③“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师:这三个句子都选自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第一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第二句话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第三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一系列描写方法的使用,使眼睛主人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同学们在写作科幻故事时,也要善用描写。
(4)善用修辞,表意准确。科幻类作文常常营造出非现实环境,对想象中出现的情景描述要准确得体,不能如梦似幻,让读者一头雾水。许多事件发生在未来的年代,刻板严肃的语言往往达不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所以语言要尽量生动活泼。可以多使用修辞手法,赋予物体以生命色彩,以此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①我睡眼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月光下的草原也在沉睡。
②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仿佛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
师:上面两个句子也出自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这两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了。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不同的任务,学会了如何用笔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其实这些写作方法不仅适用于本单元的写作,同学们也可以在其他的写作实践中使用,这样便能写出更加生动、富有文采的作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教师指导不同任务的完成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用笔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
三、布置作业
除了以上三种致敬方法,请同学们自己再设计一种,表达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以讲写作方法为主,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题目,以结合示例的方式讲述它们的写作技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其他的写作角度,寻找其他的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