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学教案 > 二年级上册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导学案

编号ID:368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1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课题 观察物体(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将数学知识与学过的语文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
以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效果比较显著,学生被吸引过来,对新课内容感到新奇,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层次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2.观察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亲身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初步的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根据三个面的形状判断出是哪类立体图形。
2.经历辨认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角度观察形状的过程。
3.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若干个立体图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题西林壁》并提问:为什么作者从多个角度看都没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这节课我们来观察几个我们常见的立体图形,看你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什么形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 1.朗读古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后汇报。(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认真倾听老师导言,并进行想象。 1.连一连。


2.下面的图是谁看到的,在(  )里写上名字。

(小明)(欢欢)(小新)

3.从哪面看到的?连一连。

4.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写上位置。

(②)(①)(③)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观察交流。
(1)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画出看到的面的形状。(教师巡视)
(2)组织汇报,展示学生画图,贴到黑板上。
(3)组织学生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形状。(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展示图画。
(5)师生共同小结。
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解决问题。
(1)出示例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1.(1)小组内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画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2)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
生1:我从长方体的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左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3)小组内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4)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
生1:我们组从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长方形。
生3:球无论从哪个面看看到的都是圆。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可能不同。
2.(1)读题,明确题意,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①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就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第5题。
(帮助学生由观察单个立体图形到组合图形,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
2.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说一说它是哪一种立体图形。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用正方体摆一摆,进行观察验证后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与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观察物体(立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六、教学反思 在观察立体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用猜一猜、看一看等活动,引导学生判断该图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课件展示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图形对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实践教学的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教师点评和总结: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